-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古代史-劉澤華全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52288
- 條形碼:9787201152288 ; 978-7-201-15228-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史-劉澤華全集 內容簡介
劉澤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史學家、南開大學榮譽教授,1935年2月出生,2018年5月8日病逝于美國西雅圖,享年83歲。自1960年大學三年級破格留校任教后,劉先生在南開大學歷史系、歷史學院執教四十余載,直至2003年退休。劉先生曾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中國社會史中心主任等校內外多種重要學術職務,受聘于多家高校及科研單位并擔任客座教授,退休后被授予“南開大學榮譽教授”稱號。劉先生著作較多,理論觀點自成一體,所提出的“王權支配社會”“王權主義是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脈”“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是一種‘陰陽組合結構’”等命題和論斷,準確而深刻地把握住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實踐的特點,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性,學術影響極大。在幾十年的教學與科研進程中,劉先生帶起了一支專業素質較強的學術團隊,以他的學術觀點為靈魂,系統梳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脈絡,找尋傳統與現代政治理念間的異同,致力于剖析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諸多癥結,具有鮮明的學術個性、敏銳的問題意識和強烈的現實關懷,被譽為“王權主義學派”或“劉澤華學派”。先生可謂是中國政治思想史領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中國古代史-劉澤華全集 目錄
**章 地主階級奪取政權和改革封建制度的確立——戰國
(公元前481-前221)
第二章 統一多民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建立——秦
(公元前221-前206)
第三章 陳勝、吳廣領導的**次全國性農民革命戰爭
(公元前209-前206)
第四章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農民與地主階級矛盾的加深——西漢
(公元前206-公元8)
第五章 赤眉、綠林農民起義
(公元18-27)
第六章 封建專制主義進一步強化和農民的反封建斗爭——東漢
(公元25-220)
第七章 黃巾農民戰爭
(184-215)
歷史點睛:正解中國歷史
序說
遠古的祖先和氏族——勞動創造人
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科技推動歷史
三代與湯武革命——順乎天,應乎人
春秋戰國的戰爭與變法——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國古代思想范式的形成
六合為一的秦帝國——百代行秦政
焚書坑儒——失士者失天下
大澤龍蛇——草莽英雄做皇帝
獨尊儒術——官學模式的形成
東漢的士族——士人·官僚·地主循環圈
長城內外——農牧文化的沖突與交流
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淝水之戰與兩晉南北朝的民族關系
——落后的征服者被文明的被征服者同化
隋統一與大運河——為害一時,造福百代
貞觀之治——“人治”的喜與悲
科舉制——天下英雄盡入彀中
絲綢之路——中外交流與互補
唐末農民起義與五代十國——多種力量交錯下的歷史運動
黃袍加身與杯酒釋兵權——宋朝皇權的高度集中
熙寧變法——祖宗不足法,現實難變革
元帝國——鐵騎踏遍亞、歐
廠衛與宦官——高度專制下的畸形兒
東林黨——事事關心
明末義軍——“均田免糧”的理想與空想
清帝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人身支配與社會矛盾
耕者無田——土地問題與社會動蕩
無休止地擠奶——徭役賦稅與社會抵抗
鴉片戰爭——被拖進近代
太平天國的興衰——近代的人與古代的思想
洋務運動——欲補天反戳破天
西方文化的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遇到了挑戰
“無冕之王”的誕生——議論傾動天下
戊戌變法——一出三重悲劇
近代政黨——新型政治格局的開辟
辛亥革命——民主與專制之爭
中國古代史-劉澤華全集 節選
《劉澤華全集 中國古代史》:魏國在敗于東方的齊和西方的秦之后,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齊、秦兩強遙相對立,他們擴充地盤都要危及鄰國。當一強攻勢凌厲時,受攻國便常常乞求另一強國出來支援和保護,或幾個較弱的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除了秦、齊兩強不斷發動攻勢外,其他各國之間也是連綿不斷發生爭戰。隨著形勢的變化,各國之間相互結約聯盟,猶如風車一樣不斷轉動,既沒有穩固的朋友,也沒有世敵。這種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結約活動被稱為“合縱”和“連橫”。所謂“合縱”“連橫”,就是“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①。在一個較長的時期,秦、齊二強并爭,“縱…‘橫”一般是針對或圍繞它們展開的。當齊衰落之后,秦便成了連橫的中心、合縱對抗的對象。因此,對某一國來說,“縱”“橫”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今日參加“合縱”,明天又可能加入“連橫”。當時有一批士,專門研究各國的形勢和相互關系,朝秦暮楚,跑東走西,縱橫捭闔,一策得用,便平步青云。“合縱”*先由公孫衍發起,“連橫”由張儀倡導。公元前324年,“合縱”運動發起者之一的魏相公孫衍(即犀首)鼓動魏、趙、韓、燕、中山(被魏滅后又復國)五國搞了一次“五國相王”(互尊為王)②。其用意是聯合抗秦,但實際上并沒有什么具體行動和成就。與此同時,秦派相國張儀聯合齊、楚,同五國對抗,但也未采取具體行動。公元前322年,張儀跑到魏國,鼓動魏、韓與秦“連橫”,攻打齊、楚。魏開始采納了張儀的主張,并任張儀為相。后來發現張儀是為秦活動,被驅逐,張儀又回到秦。張儀的“連橫”也就告吹了。公元318年,由山東各國支持而任魏相的公孫衍又發起一次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抗秦的舉動,以楚為縱長,向秦發動進攻;但是,楚并未出兵,出兵的主要是韓、趙、魏。另外,燕、齊及匈奴派了少數兵參戰。次年,秦派庶長樗里疾率軍與韓、趙、魏聯軍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決戰,結果三晉大敗,八萬多人被消滅。**次五國抗秦的“合縱”便以失敗而告終。秦并巴蜀五國合縱雖然失敗,但作為勝利者的秦卻面臨著一個比較復雜而難于決策的局面。山東各國,主要是魏、韓、趙,雖挫敗,但實力還較強,秦向東發展阻力很大;后方有義渠國(今甘肅、寧夏一帶,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秦與三晉交戰時,曾乘機攻秦,大敗秦軍于李帛,成了秦的后顧之憂;南側的巴、蜀富饒豐沃,當時他們正在交爭,有可乘之機。在這種形勢面前,秦國內展開了一場戰略進攻方向的爭論。張儀主張聯魏、楚而伐韓,直下三川(河南洛陽市西南一帶),取新城(今河南鄧州市西北)、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兵臨周室,挾天子以令天下:司馬錯認為秦地狹民多,而巴、蜀地廣人稀,物產豐富,是富庶的后方,主張乘巴、蜀交爭而南攻。秦昭王采納了司馬錯的建議,于公元前316年由司馬錯率兵攻占了巴、蜀。接著,公元前314年攻義渠,占領二十五城。公元前310年再攻義渠和丹、犁等國。這樣,秦國就有了一個地域遼闊而富饒的后方,為向東進攻提供了物質保證。……
中國古代史-劉澤華全集 作者簡介
劉澤華,河北石家莊人,中國當代史學大家,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著名學者和思想家。曾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首屆主任、“985工程”三期建設重點項目“中國思想與社會創新基地”主任,兼任國內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及多個專業學會理事。開創了當代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王權主義反思學派”,亦即“劉澤華學派”,體現了當代中國學人的學術主體人格與史家風骨,在海內外史學界及政治學界享有盛譽。代表作:《先秦政治思想史》(1984)《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反思》(1987)《士人與社會(先秦卷)》(1988)《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南北朝卷)》(1992)《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1992)《中國政治思想史》三卷本(1996)《中國的王權主義》(2000)《洗耳齋文稿》(2003)《王權思想論》(2006)《中國政治思想史集》三卷本(2008)《中國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2014)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