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高等教育關系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11496
- 條形碼:9787520311496 ; 978-7-5203-114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等教育關系論 內容簡介
《高等教育關系論》以關系為元范疇、思維工具和認識論起點,立足于一切事物既自成系統又互成系統的本質,探討了高等教育的屬性、本質、規律、原則,剖析了高等教育與高深知識、高等教育與人的發展、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詮釋了關系中的為師之道、為教之道、為學之道和學問之道,描繪了關系視閾中高等教育強國的樣態,探析了整體有序而局部無序的高等教育治理邏輯,透視了作為元研究而存在的文獻綜述的關聯性寫作,其中不乏個性化的質疑、反思和批判。
高等教育關系論 目錄
一 事物在關系中自成系統
二 事物在關系中互成系統
三 事物與關系在系統中整體生發
四 關系是考察事物的認識論起點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關系屬性
一 高等教育在關系中孕生
二 高等教育在關系中存續
三 高等教育在關系中演化
四 高等教育在關系中被認知
第三章 高等教育規律的關系本質
一 規律的質的規定性
二 高等教育規律的因果關系性
三 高等教育規律的決定性與選擇性
第四章 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
一 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的提出
二 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的爭鳴
三 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的再認知
第五章 高等教育本質的關系意蘊
一 不同視域的本質觀
二 高等教育本質的關系規定性
三 關系相互規定的高等教育獨特性
第六章 高等教育原則生成的關系法則
一 高等教育原則研究何以滯后
二 高等教育原則的質的規定性
三 高等教育原則的生成理式
四 高等教育原則的生成法則
第七章 高等教育與人的發展
一 人的本質規約教育的本質
二 發展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三 天賦是教育的原材料
四 發現天賦是因材施教的根基
五 釋放天賦是理想教育的本相
第八章 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
一 高等教育與社會相互作用
二 高等教育與社會互相服務
三 高等教育要促進社會耦合發展
四 高等教育必須走向國計民生
五 社會發展*終是為了人的發展
第九章 高等教育與高深知識
一 高深知識是高等教育孕生的必要條件
二 高深知識是高等教育特殊性的根源
三 高深知識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變量
四 高深知識是高等教育關系網的中心性節點
五 高深知識是高等教育的加工材料
六 高深知識與高等教育在系統中整生互塑
第十章 高等教育之道在關系中
一 為師之道在育人之道中
二 為教之道在教學相長中
三 為學之道在相反相成中
四 學問之道在系統關聯中
第十一章 高等教育強國生發的關系審視
一 高等教育強國的內外部關系特性
二 高等教育強國的系統孕生和統合發展
三 高等教育強國生發的超循環運轉
第十二章 高等教育治理的關系邏輯
一 整體有序而局部無序的生態系統
二 大學局部無序的自生自發性
三 大學整體有序的人為建構性
四 大學整體有序與局部無序的耦合
五 作為高等教育治理法則的整體有序而局部無序
第十三章 關系思維與文獻研究
一 文獻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二 文獻研究的目標與使命
三 文獻研究的誤區與抉擇
后記 《高等教育關系論》的孕生
高等教育關系論 節選
《高等教育關系論》: 一切事物既以個體而存在,同時又與其他個體共成群體,即一事物總是相對獨立地存在著,同時又總是關聯著另一事物。事物之間普遍聯系著,而且大量的前后相繼的事物之間還存在某些因果關系或傳承關系。這似乎可以用來解釋一種流行的歷史說法,即“古希臘產生了古羅馬,古羅馬產生了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信奉基督教的歐洲產生了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則產生了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產生了政治民主制和工業革命。與民主制雜交的工業進一步孕育了美國,從而體現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當然,這種流行的說法或許只是西方獲得政治、文化以及倫理道德勝利的口頭禪,并非歷史的真相,但它的確也暗示著不同的歷史之間存在某種關聯。不單是歷史如此,現實也是如此。可見的、可感的是當今世界不是直的,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的、通達的世界:一個洲所發生的事情會影響到另一個洲,一個大洋所發生的事情會波及另一個大洋。 作為一種存在,事物在不同的學科話語中有著各自個性化的內涵或定義。在哲學領域,事、物和事物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或范疇,即事是事,物是物,事物是事物,三者密切關聯,卻又彼此相區別。張法認為:“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事與物是兩個詞,物用來指實在的東西,事則是物在時空的運動中形成的一個整體。事總是物之事,而物總是在天地大化的運動中。因此物必然有事,事肯定是物之事。二者是統一的。偏重于物的運動與關聯,稱為事;偏重于運動和聯系中的實體,稱為物。當二者并重之時,可稱之為‘事物’。”①如果說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那么物永遠是運動中的實體,是與事關聯的實體。周鍵勇認為,“物是一切具有三維性且本質上可知覺和可經驗的對象”。“所謂‘事’,指的是主體(我、他人)經歷或可能經歷的過程。”而“事物則是那些已被經驗認知且命名之物。物是事物的客觀基礎,而事物是主體對物的認知結果”。①這兩種表述不盡相同,但皆內在地將“物”視為一種“實體”,將“事”視為一種“行為”,將“事物”視為“實體與行為”的內在統一。同時,無論是偏重于運動與關聯中的“事”,還是偏重于運動和關聯中的“物”,抑或是二者并重的“事物”,事、物和事物無疑都是一種在“關聯”或“聯系”中的存在。 中國的權威工具書《辭海》認為:“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一切物體和現象。”②如果說“物體”對應“物”,“現象”對應“事”,那么“物體和現象”則對應“事物”。綜合以上解釋,我們可以如是說:事物是“事與物”的統一,是“物體和現象”的合體,不存在絕對孤立的事或物,也不存在單純的物體或現象;物是事之物,事是物之事,物中有事,事中有物,物在事中,事在物中;物體永遠是現象中的物體,是運動和時空中的物體;現象永遠是物體的現象,是物體在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聯系和形式。一言以蔽之,哲學視域中的事、物和事物都在關系中,皆在相互作用中;事物作為物體和現象的統一體,是一種內外部關系相互作用的存在。 系統科學認為,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一個系統,而且首先是作為一種“自成系統”而存在,即一種有著自身獨特結構的系統存在。作為系統而存在的事物是結構性的,不同的事物以不同的結構關系而存在。作為一種關系的存在,物質世界的事物不是構成元素的隨意組合或簡單相加,而是構成元素的有序排列和內在關聯,是一切構成元素相互關聯的“整體性涌現”。譬如,H20由2個H原子和1個O原子構成,H原子和0原子之間存在兩個共價鍵,兩個共價鍵之間存在確定的角度。這是水的內部關系,也是水的結構關系。水的這種關系規定了“水的世界”必定是“H20的世界”;那種不是“H20的世界”一定不是“水的世界”。 ……
高等教育關系論 作者簡介
李梟鷹,男,1973年8月生,教育學博士,大連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所所長,教育學一級學科帶頭人,大連理工大學“一帶一路”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廣西第十六批“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項,參與完成課題6項。出版專著《高等教育選擇論》《大學學科發展論》《大學論》,合著《中國一東盟高等教育區域性合作研究》《東盟著名大學巡禮》等12部,合譯《河內國家大學一個世紀以來的成長與發展》,主持編譯《越南高等教育政策法規》《東盟教育政策法規》等6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3項以及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