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北京地區大學分校(1978—1985)口述史訪談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72813
- 條形碼:9787511572813 ; 978-7-5115-7281-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京地區大學分校(1978—1985)口述史訪談錄 本書特色
北京大學分校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為了滿足當時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廣大學生迫切求學的愿望而產生的一種辦學形式,在北京高等教育歷史上是一個突破,創了一條新路。實際上,這也是解放思想的結果,是條改革新路。這段歷史在北京高教史上,是很精彩的一筆,非常值得記述。
北京地區大學分校(1978—1985)口述史訪談錄 內容簡介
該書以北京地區大學分校(1978-1985)為特定歷史階段,以北京聯合大學分校創建、發展與整合為背景,通過對陳大白、龐文弟、羅林、邱隔法、張奇生、孫煜、趙宗英、徐永利、梁怡、王利亮等北京市教育工委、北京市高教局老領導、北京聯合大學分校的老領導、教師、校友等18位老同志進行訪談,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現北京地區大學分校創立的過程,調整與合并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決策和重大事件,分享了北京地區大學分校的老領導、在建立大學分校期間親歷的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書中所均**人稱講述,他們多為重大事件親歷者、決策者。
北京地區大學分校(1978—1985)口述史訪談錄 目錄
北京的大學分校:北京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突破1
歷史唯一的選擇 集體智慧的結晶29
我記憶中的清華大學分校43
我到分校(聯合大學)辦教育54
肩負國家和人民的重托,竭力辦好大學分校63
北京師范大學分校創建奮斗發展的前前后后76
北京郵電學院分院的那些事兒93
我深愛的袖珍大學116
大學分校與改革開放同行137
教師夢聯大夢157
我們的**家——旅游學院172
挺直我們的腰板183
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分院工作的那些年203
我的幸福大學時光223
孜孜以求率性人生237
分校時光——難忘的大學生活250
北京大學**分校的當年記憶263
我在清華二分校的求學歲月280
后記286
北京地區大學分校(1978—1985)口述史訪談錄 節選
北京的大學分校:北京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突破 時????間:2014年9月12日 地????點:北京聯合大學辦公樓三層會議室 被訪談者:陳大白(市政協原副主席、市委教育工委原書記) 訪 談 者:王文杰(北京聯合大學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孫曉鯤(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副研究員) 朱科蓉(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國家級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文字整理:孫曉鯤 陳大白,女,1955年9月參加工作,195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9月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北京市政協原副主席、北京市教育工委原書記。 王文杰、孫曉鯤等(以下簡稱“訪”):陳書記您好!非常感謝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課題組的訪談。首先向您介紹一下我們訪談的背景。2013年,由分管檔案校史工作校領導張楠書記領銜,申報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重點課題——北京地區大學分校研究,把北京聯合大學的前身——1978年建立的30多所大學分校的歷史進行研究,包括經過多次調整進入北京聯合大學的24所分校,也包括沒有進來的和后來撤并的。我們的訪談內容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創建大學分校的背景;二是大學分校的調整、整合;三是大學分校時期的教學情況;四是后勤保障。關于訪談對象,包括上級領導、分校領導小組成員、分校任課教師和畢業生。上級領導這部分,我們計劃對您和龐文弟局長做訪談。今天對您的訪談,主要想了解當時建立分校的背景、遇到的困難,還有調整、整合的過程。您當時在大學部工作,是大學分校辦學的親歷者,您可能比較熟悉這段歷史。 陳大白(以下簡稱“陳”):我接到這個提綱之后,因為我還在小湯山療養,就沒有馬上準備,是回來以后才開始準備的。我力圖按照你們四個題目的要求,根據資料給你們講歷史的事實。我覺得*好介紹點史實。 整個北京地區大學分校的成立,分三個階段。譚元堃同志有一篇文章里講,大概分三個階段。**是創建階段,第二是調整階段,第三是聯合階段。 我覺得北京的大學分校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為了滿足當時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廣大學生迫切求學的愿望而產生的一種辦學形式,在北京高等教育歷史上是一個突破,創了一條新路。實際上,這也是解放思想的結果,是條改革新路。我們早就強調,這段歷史在北京高教史上,是很精彩的一筆,非常值得記述。所以我們寫高教史,對這一段比較重視,做過不少了解,也討論過。對于高等教育發展來講,這一段很重要,因為在辦學過程中,采用、吸取了它的很多經驗,也總結了它的不少教訓。大學分校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成功的地方。為研究這段歷史,成立這樣的課題組非常必要,很需要把這些史料保存下來。但當時經歷這個事情的人,一個個地都去八寶山了,都走了。我在找相關材料的時候,打電話找了幾個人,有的人已經年紀很大了,已經記不太清楚了。當時籌備小組那幾個人,現在只有黃宗煊一個人在,另外三個人都已經不在了。當時成立了籌備辦公室,叫大學分校籌備辦,就只有一個黃宗煊在。他電話里的聲音已經很蒼老了,而且記不太清了,說得非常簡單。我們很有必要現在搶救一下這段歷史,并研究一下它成功和不成功的地方。 訪:您說得非常對,我們課題組研究這段歷史,很重要的一個考慮就是搶救歷史。 陳:那我就按你們的題目來說吧。**個是創建大學分校的背景。我覺得背景包括當時全國的大背景和北京的背景。這一段建議你們看看《鄧小平年譜》,1975到1997的上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你看我插著條的這些(陳書記手指著桌上一本文獻——編者注),小平同志曾多次講到大學招生的改革,就是恢復統一考試,擴大招生,先擴大招生,然后辦大學分校,都有批示。天津辦大學分校小平同志就有批示,要創點經驗。后來擴大招生辦大學分校的那個文件也是他批的。所以你們研究大學分校離不開小平同志當時這些批示。然后建議你們看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我現在手里用的是金鐵寬同志編的這本,因為我覺得這本寫得比較好。它把當時的恢復高考和擴大招生記述得很清楚,先擴招,因為擴招還不能解決問題,就辦了大學分校, 北京的報告,好像是1978年的9月20號提交了一個關于辦大學分校和擴大招生的報告。這個報告引起教育部的重視,開了一次全國會議,同意了北京的報告,并建議幾個重點省市,按照天津辦大學分校的辦法來招生。這都是歷史背景。 據譚元堃同志說:北京辦大學分校的報告得到了華國鋒主席和中央教育部批準,這就態度明確了,是根據北京的報告開的會,希望全國有條件就辦大學分校。我不知道這里面說的“華國鋒主席批準”是口頭還是文字,現在老譚也不在了,沒法查。但大背景一定要了解。 我覺得這兩本書你們可以很容易去圖書館找到。因為我經常用,所以這兩本書不能給你們用。這一摞我都留給你們,希望你們用完了都還給我,因為我很需要。 我覺得需要研究一下全國的大背景和北京當時的背景。當時的情況大家都很熟悉,而且現在正在演《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其中招生考試的篇幅很大,中間一連好幾集都是這個,會更助于大家理解。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后,十年“文革”、十年動亂結束了,當時國家面臨的是“撥亂反正、整頓恢復”的繁重任務,小平同志當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他就自告奮勇抓教育和科研。小平同志搞全國的撥亂反正,是從教育和科研入手的,這是他們撥亂反正的突破口。這其中*突出的有三點,**是推翻了“兩個估計”,第二是恢復了高考,第三是以北大、清華兩校作為重點,親自指揮北大、清華的撥亂反正,這三點和我們的關系都非常大。小平同志抓教育的撥亂反正,先推翻了“兩個估計”,恢復了高考,然后抓了兩個點,就把整個的教育口的“撥亂反正”推開了,把蔣南翔調去當教育部長。這三點都影響比較大。 恢復高考對全國的影響是特別大的,當時我在北醫附中當副校長,叫革委會副主任,然后是支部副書記。我們市委的人都下放了,都下放到家里附近的中學去工作,下放勞動以后收回來。我先在北醫附中,之后在北航附中,1979年因參與劉仁同志的追悼會又調回到機關。所以大學分校開始的醞釀、創建的那個階段,我1979年回去才知道。開始我只能查資料。恢復高考以后,我在中學教書。“黃帥事件”以后,學生都不念書、不上課,課堂秩序沒法維持,老師們氣得都哭。欲教不能、欲罷不忍,說的就是這種場面。你看著這群孩子,要教沒法教,學生心都沒在這;但又不忍不教、不管孩子。后來恢復高考,“讀書無用論”在學校里沒了蹤跡,所有孩子都回到課堂念書了。我當時在北醫附中,給大家開家長會進行動員,因為家長的力量很重要。北醫附中都是北醫三院的子弟,北醫子弟的家長們力量很大。然后我們就請把關教師全部開課,開大課、補課,學校和教師一起把孩子們都發動起來,結果**年我們學校考上大學的就特別多。我覺得恢復高考太重要了,當時感觸特別深。 恢復高考來源于這個會議,在1977年8月4日到8月8日,小平同志召開了一次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座談會。在這個會議上,大家強烈呼吁恢復高考,實際上當年的高考已經定了,但還是推薦招生,不是考試入學。所以*后,小平同志有一個講話,說既然今年還有時間,那就堅決改。把原來寫的招生報告收回來,根據大家的意見重寫,招生涉及下鄉的幾百萬青年,要想出一個辦法,既可以把優秀人才選拔上來,又不引起波動。從此,當時的教育部長——劉西堯同志就開始重新研究恢復高考招生的問題。這次會議把“兩個估計”推翻,然后恢復了高考。我們這有一本紀事的送審稿、未定稿,還在修改中,但只能供你們參考,因為它修改的地方非常多。我們現在的稿子修改的地方比*初的還要多。這里寫到了這次會議,這次會議邀請了30多位著名的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北大、清華、農大都有人參加。北大校長是周培源,沈克琦是副校長,清華的是何東昌和很有名的教授潘際鑾,農大的是副校長沈其益。關于小平同志在*后講的幾個問題,你們也可以參考上面寫的內容,大事記給你們提供了一個歷史發展的線索。這上面提到很多關于分校的信息,后來我們去掉了一部分。這是8月8日的講話,是小平同志**次這樣斬釘截鐵而明確的回答。
北京地區大學分校(1978—1985)口述史訪談錄 作者簡介
張楠,女,1963年5月生,北京聯合大學原紀委書記,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高校黨建和紀檢監察工作研究;出版《北京地區大學分校研究(1978-1985)》等專著、編著及教材6部,在CSSCI核心期刊公開發表論文10余篇;主持參與多項國家、省部級課題。多個研究成果獲獎。 孫曉鯤,男,1974年1月生,吉林梅河口人,副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教務處副處長。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