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汗青堂叢書111:儒學與明治維新·日本儒學小史(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64233
- 條形碼:9787519464233 ; 978-7-5194-642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汗青堂叢書111:儒學與明治維新·日本儒學小史(精裝) 本書特色
中國的儒家思想不僅塑造了古代日本,也為日本開啟了近代之路 ·從儒學角度,打開理解日本歷史的新思路: 日本與儒學有怎樣的因緣? 中國的儒學在日本歷史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在日本邁向近代的道路中,朱子學和陽明學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出自《春秋》的“尊王攘夷”,為何成為日本維新志士們的口號? ·從歷史角度,客觀公正反思日本外交政策: 千年來在與中國的交往中,日本為何前恭而后倨? 因為對中日交流的歷史缺乏認知而對中國抱有優越感,豈不就是夜郎自大、仰天而唾?
汗青堂叢書111:儒學與明治維新·日本儒學小史(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簡潔明快、觀點新穎的日本儒學小史,按主題收錄了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小島毅面向公眾的多篇普及類文章。作者從思想史、政治史和文化交流史等角度,闡述了中國唐宋以來的儒學對日本中世、近世產生的深刻影響,指出明治維新得以成功開展的歷史前提,正是儒學精神所提供的重要思想資源。
汗青堂叢書111:儒學與明治維新·日本儒學小史(精裝) 目錄
前 言 1
1 支撐明治維新的思想
朱子學、陽明學在日本的接受與幕末維新:學史為鑒 7
源自中國的志士思想 15
江戶時代對儒教的接受:以岡山為例 23
保科正之及其同志:江戶儒學的黎明 44
2 朱子學傳入日本
日本朱子學的形成:從文化交涉學的角度探討 55
日本對朱子學、陽明學的接受 66
五山文化研究導論 85
夢窗疏石私論:超越怨親差別 106
3 東亞之中的日本
日本古代史之省思:從東亞角度探討 131
日本與中國 137
從豐臣政權出兵朝鮮考察日本外交的狹路 141
所謂東北亞交流圈:從王權論的角度探討 161
中華的歷史觀:以春秋學為中心 179
后 記 202
出版后記 204
汗青堂叢書111:儒學與明治維新·日本儒學小史(精裝) 節選
1、支撐明治維新的思想 朱子學、陽明學在日本的接受與幕末維新:學史為鑒 朱子學和陽明學,都是在中國誕生的儒教流派。 以活躍于公元前6—前5 世紀的孔子為始祖的儒家思想,經過和墨家、道家、法家諸學派的對立、論爭,在公元前1 世紀到1 世紀期間,逐漸鞏固了其作為漢帝國御用學問的地位。基于被稱為“經書”的神圣典籍,以及被稱為“緯書”的新出文本群,一門具備思想體系的學問——儒教成立了。接下來,在經歷儒教內部的對立(主要是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之間圍繞經書文本產生的對立)后,到7 世紀的唐初,朝廷頒布了《五經正義》這部標準注釋集,試圖實現教義的一統。 重視“仁義”的朱子學的誕生 雖說如此, 隨著唐帝國實力的衰退(或者說與其實力成反比的是), 思想界再次活躍起來, 在儒教教義方面也出現新的見解, 領導者之一是著名文人韓愈。韓愈推崇孟子,認為他是孔子的正統繼承人。韓愈還認為到當時為止的儒教偏向于外在的禮, 為此強調要重視內在的部分, 要重新評價孟子所提倡的仁義。 到韓愈身后三百年的11 世紀后期,這一趨勢日益顯著。此時已是趙宋的天下,著名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作為多才多藝的文化人而聞名于世的蘇軾,都曾引領一時潮流,不過*終則是程顥、程頤兄弟一派的學說成為主流,這一脈下嗣后還有朱熹出現。他與孔子、孟子等人并肩,得到“朱子”這一敬稱,朱子學即成于其手。 “理”與“氣”相結合的世界觀 朱子學認為,構成世界成立之原理是“理”(日語中“原理”一詞也受其影響)。理本身沒有形態。而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本于理、將理內在化后才得以成立的。構成這些存在物的是陰陽五行的各種組合,而其核心則是“氣”。氣是中國自古就有的概念,但朱子學的意義在于,將氣與理結合起來組織論述,描繪出精致的世界圖景。 朱子學還認為,人類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氣的匯集,而理為其內在。至于理的具體內容,則包含對雙親的孝、對君主的忠這些倫理上的道德準則。它們的存在與自然法則一樣,并非出于個人意志的規定。根據朱子學的解釋,某人會不孝、不忠,是因為他在邪氣(欲望等)的妨礙下,看不清從而偏離了內在于自身的本來之理。 因此,就思想史而言,朱子學的特點在于比漢代儒教更加重視個人內在的修養。雖然漢代儒教絕非輕視這一方面, 但朱子學者正是如此看待前者的, 特別批評前者對緯書的利用,認為這是脫離孔孟本意的邪道。在經典解釋方面, 朱子學者極力清除緯書來源的解釋, 同時鮮明地傾向于訴諸讀者本身的主體性。程氏兄弟盟友張載所主張的“為萬世開太平” 的氣概, 以及據說是張氏之師、堪稱王安石前輩的改革者范仲淹的“先憂后樂” 精神,共同構成了這些學者思想的核心。他們就是出身 于士大夫階層, 以科舉(選拔高級官僚的考試) 為目標,充滿經世之志的一群人。
汗青堂叢書111:儒學與明治維新·日本儒學小史(精裝) 作者簡介
著者 小島毅,1962年生,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主攻中國思想史,尤其是宋代朱子學。近年銳意于公眾史學,嘗試從東亞視角和中日交流角度來講述日本的歷史,相關代表作包括《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儒教的歷史》等。 譯者 陳健成,1984年生,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士、歷史系碩士,東京大學博士課程肄業,現為該校研究員。主攻近世中國思想史,研究之外譯有日英學術論文、著作十余種。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