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新書--孫常敘著作集:漢語詞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83423
- 條形碼:9787532583423 ; 978-7-5325-834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孫常敘著作集:漢語詞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本書是我國**部系統而全面地研究漢語詞匯的專著,是漢語詞匯學的開山之作,對我國漢語詞匯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原書1956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后于2006年由商務印書館以簡體重新排印出版。此次收入“孫常敘著作集”,以商務簡體重排本為基礎,恢復繁體排印,在盡可能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對標點符號、注釋方式、示例引證等按現行規范與叢書體例作了調整和處理,并對個別疏失之處作了校改,以期更準確、完善地呈現這一重要論著。
新書--孫常敘著作集:漢語詞匯 內容簡介
孫常敘先生《漢語詞匯》一書,是我國**部系統而全面地研究漢語詞匯的專著,是漢語詞匯學的開山之作。 全書以現代漢語實詞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詞”、“詞匯和基本詞匯”及“詞匯音變”三個方面對漢語詞匯的一些主要問題和一般規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部分論述詞的性質和結構、詞義及造詞法。第二部分具體論述現代漢語詞匯的性質及其與古漢語詞匯的關系和區別;同音詞、多義詞、同義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幾種詞匯襄的相對關系;漢語方言詞匯、專業詞匯、同行語詞匯和外來語詞匯等幾種特殊性詞匯的性質和種類;現代漢語基本詞匯的性質及其核心——詞根問題;以及漢語基本詞匯的累積、傳承和發展。第三部分論述漢語造詞音變和說話音變。 該書1956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繁體印行,后于2006年由商務印書館以簡體重新排印出版。六十余年來,對我國漢語詞匯學的發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并已成為高校必讀的詞匯學專著。此次收入“孫常敘著作集”,以商務版重排本為基礎,恢復繁體排印,在盡可能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對標點符號、音標符號、注釋方式、示例引證等按現行規范與叢書體例稍加調整和處理,并對個別疏失之處作了校改,以期更準確、更完善地呈現這一重要論著。
新書--孫常敘著作集:漢語詞匯 目錄
目 録
本書使用的標音符號 1
**部分 詞
**篇 詞的性質和結構
**章 詞的性質 5
**節 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 5
壹 語言是以組詞成句的語法組織詞來說成的 5
貳 詞是一個形式和內容統一起來的語言*小單位6
第二節 詞是概念的名稱 9
壹 語言的詞和邏輯的名辭 9
貳 概念的名辭并不全都是詞 11
叁 語言和思維不是同一現象 , 不能用詞來頂替
概念 ——— 詞是一種假定性的東西 12
第三節 詞是一種現實的條件刺激物 14
壹 條件反射和**信號系統 14
貳 第二信號系統和詞 17
叁 詞是一種現實的條件刺激物 19
肆 詞的可了解性和詞的組織形式關系 21
第四節 詞的兩種意義跟實詞和虛詞 22
第二章 詞的結構 24
**節 詞素 24
第二節 詞根 26
壹 詞根 、 派生詞和同族詞 26
貳 漢語詞根的性質 28
叁 探索詞根必須是語言的和歷史的 36
肆 漢語詞根研究和漢語語源學 37
第三節 結構和成分 39
壹 漢語詞的兩種結構 39
貳 詞身和詞尾 40
叁 漢語詞身的造詞結構 41
肆 詞根造詞結構的幾種成分 42
第二篇 詞 義
第三章 詞義的性質 51
**節 詞義的語言性質 51
第二節 詞義跟概念的關系和差別 53
第四章 詞義的發展 56
**節 詞義發展的原因和結果 56
第二節 詞義發展的方向 57
第三節 詞義發展的道路 59
壹 深化 60
貳 引申 62
叁 分化 63
第五章 詞義的轉變 68
**節 詞義轉變的原因 、 種類和一般的歸趨 68
第二節 詞義擴大 69
壹 從部分擴大到全體的 70
貳 從個別擴大到一般的 70
叁 詞義擴大和詞義引申的區別 73
第三節 詞義縮小 73
第四節 詞義轉移 75
第五節 三種詞義轉變的比較 76
第三篇 造詞法
第六章 造詞基礎 81
**節 造詞的社會基礎 81
壹 在社會生活中新事物出現往往跟它相應地産生新詞 81
貳 新詞的創造是和它所標志的事物沒有必然的和本質的關系的 82
叁 但是新詞的命名又不是和它所標志的事物毫無關系的 82
第二節 造詞的認識基礎 83
壹 認識的發展在語言上常是與之相應地産生新詞 83
貳 新舊認識聯想舊詞往往成爲造成新詞的基礎 85
第三節 造詞的語言基礎 86
壹 已有的詞匯和語法結構是依之成詞的傳統的語言基礎 86
貳 語言的新舊質變和造詞基礎的新舊質 88
叁 語言的新舊質變也往往促成重造新詞 90
第七章 造詞的方法和種類 91
**節 造詞方法跟造詞結構的關系和區別 91
第二節 漢語造詞方法的分類標準 92
第八章 語音造詞方法 ——— 象聲造詞 95
第九章 語義造詞方法 ——— 變義造詞和比擬造詞 99
**節 變義造詞 99
壹 引申變義造詞 101
貳 轉化變義造詞 102
第二節 比擬造詞 109
壹 單純比擬造詞 110
貳 條件比擬造詞 113
第十章 結構造詞方法 ( 上 )——— 詞匯 — 結構造詞方法 116
**節 非詞根結構造詞 117
壹 詞組結構造詞 117
貳 短句結構造詞 124
第二節 詞根結構造詞 125
壹 分化造詞 125
貳 附注造詞 136
叁 重疊造詞 139
第十一章 結構造詞方法 ( 下 )——— 形態 — 結構造詞方法145
**節 音變造詞 145
壹 改變部分音素的音變造詞 146
貳 不改變音素的音變造詞 150
第二節 附綴造詞 156
壹 性質和種類 156
貳 前綴 “ 阿 ”、“ 老 ”、“ 第 ”、“ 初 ” 的形成 157
叁 后綴 “ 者 ”、“ 家 ” 的形成 159
肆 后綴 “ 兒 ” 的略史跟它的作用 160
第十二章 漢語造詞法的新舊質 172
**節 漢語造詞法的新舊質區別 172
第二節 漢語造詞法的新質是從舊質中滋生出來的 176
第二部分 詞匯和基本詞匯
**篇 詞 匯
第十三章 現代漢語詞匯 185
**節 詞匯的一般性質 185
壹 詞和詞匯 185
貳 詞匯和語法在語言中同等重要 186
叁 詞匯發展反映著語言發展 186
肆 詞匯發展是不和基礎變化相應的 187
第二節 現代漢語詞匯是一種民族語言詞匯 188
壹 民族語言性質和它跟民族的關系 189
貳 漢民族和漢民族語言 190
第三節 現代漢語詞匯是隨著漢語發展長期累積而成的 201
第四節 如何在現代漢語的基礎上區別古今漢語詞 205
壹 在漢語詞匯中區別古今詞的必要 205
貳 辨別古今漢語詞的標準 207
叁 同義詞中的古今漢語詞 213
肆 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匯中的古漢語詞問題 216
第二篇 詞在詞匯里的幾種相對關系
第十四章 同音詞 227
**節 同音詞出現的原因和種類 227
第二節 結構同音詞 229
壹 由語義造詞形成的結構同音詞 230
貳 由結構造詞形成的結構同音詞 230
第三節 派生同音詞 235
壹 一般音變派生同音詞 236
貳 “ 兒 ” 化音變派生同音詞 237
第四節 同音詞在語言上的作用 238
壹 同音詞在修辭上的作用 238
貳 誤用同音詞在語言上造成的混亂 239
第十五章 多義詞 241
**節 多義詞的性質 241
第二節 多義詞的種類 243
第三節 多義詞和同音詞的區別 247
第十六章 同義詞 249
**節 同義詞的性質和種類 249
第二節 無條件同義詞 251
壹 無條件同義詞的性質 251
貳 無條件同義詞的來路 252
第三節 條件同義詞 256
壹 交搭同義詞 256
貳 類屬變義同義詞 261
第四節 同義詞在修辭上的作用 263
第十七章 近義詞 266
**節 近義詞的性質 、 種類以及它跟同義詞的區別 266
壹 性質 266
貳 種類 266
叁 近義詞和同義詞的區別 267
第二節 近義詞的區別 268
壹 區別近義詞的造詞結構分析方法 268
貳 近義詞區別舉例 271
第三節 近義詞在修辭上的作用 280
第十八章 反義詞 286
**節 反義詞的性質和它跟同義詞 、 近義詞的關系 286
壹 反義詞的性質 286
貳 反義詞和同義詞的關系 287
叁 反義詞和近義詞的關系 289
第二節 反義詞的種類 290
壹 可以逆用的反義詞 290
貳 不可逆用的反義詞 292
叁 可逆和不可逆兩種反義關系圖解 294
第三節 反義詞在修辭上的作用 295
第三篇 幾種特殊性的詞匯
第十九章 方言詞匯 299
**節 現代漢語方言概況 299
壹 現代漢語方言的一般區劃 299
貳 現代漢語方言的語言情況 301
第二節 現代漢語方言詞匯 303
壹 漢語方言詞匯里的兩類詞群 303
貳 漢語方言詞匯的錯雜情況 306
第三節 漢語方言詞匯的歷史地位和性質 316
第四節 在作品中不要自然主義地濫用方言土話 318
第二十章 專業詞匯和同行語詞匯 321
**節 專業詞匯和同行語詞匯的性質 321
壹 爲什麼會出現這兩類詞匯? 321
貳 專業詞匯和同行語詞匯在性質上是跟方言不同的 322
叁 同行語只是全民語言的支派 , 不成其爲獨立語言 323
第二節 專業詞匯 324
第三節 同行語詞匯 329
壹 漢語的兩種同行語 329
貳 同行語因爲它離開全民立場終久是要消失的335
第二十一章 外來語詞匯 337
**節 外來語詞匯是長期積累的 337
第二節 外來語詞的種類和性質 340
第三節 借詞 342
壹 借詞和它的種類 342
貳 借詞在漢語中的簡化 348
第四節 譯詞 349
壹 譯詞跟它和借詞的區別 349
貳 譯詞的種類和性質 349
第五節 外來語詞的統一和使用 351
壹 外來語詞的混亂現象必須澄清 351
貳 不要濫用外來語詞 355
第四篇 基本詞匯
第二十二章 現代漢語基本詞匯的性質 359
**節 語言詞匯中的主要東西是基本詞匯 359
壹 問題的提出及其意義 359
貳 什麼樣的一些詞才是詞匯中的主要東西? 360
叁 詞匯中主要的東西不就是常用詞匯 365
第二節 基本詞匯在詞匯中的地位和基本詞的整體性367
壹 基本詞是一個完整的詞 367
貳 單從詞義研究基本詞是不對的 368
第三節 基本詞匯的歷史性 373
第四節 基本詞匯的全民性和現實性 377
第二十三章 如何從現代漢語詞匯中推尋基本詞匯 381
**節 基本詞匯的性能不能作判定基本詞匯的標準 381
壹 基本詞匯的兩種詞匯性能 381
貳 歷史穩定性和造詞能力并不是基本詞所獨有的 383
第二節 推尋現代漢語基本詞匯的主要線索 389
壹 歷史線索 ——— 從古漢語詞匯中傳承下來的現代漢語詞是現代漢語基本詞 389
貳 結構線索 392
第二十四章 現代漢語基本詞匯的核心 ——— 根詞 399
**節 現代漢語根詞的性質和界限 399
壹 根詞是基本詞匯里的主要東西 399
貳 根詞和詞根的區別 401
第二節 哪些基本詞是現代漢語根詞? 402
第五篇 基本詞匯的累積 、 傳承和發展
第二十五章 基本詞匯歷史穩定性的認識問題 407
**節 基本詞匯的歷史穩定性是在語言發展中相對地提出來的 407
第二節 基本詞匯累積 、 傳承和發展的不可分割 410
第二十六章 漢語基本詞匯的累積 413
**節 累積中的兩個問題 ——— 時間和來路 413
第二節 新基本詞的隨時匯入 414
第三節 基本詞的兩條來路 418
壹 創造和發展的基本詞 418
貳 從借詞變成的基本詞 420
第二十七章 漢語基本詞的傳承 423
**節 漢語基本詞的傳承和漢語的新舊質變 423
第二節 漢語基本詞在傳承中的語音形式質變 424
壹 古今漢語語音系統在傳承中已經漸變得很不相同 424
貳 漢語基本詞的語音形式質變不能被書寫形式所蒙蔽 427
第三節 漢語基本詞在傳承中的結構形式質變 438
壹 傳承中結構形式質變的性質 、 原因和種類 438
貳 漢語基本詞在傳承中幾種結構形式質變 439
第二十八章 漢語基本詞的發展 442
**節 漢語基本詞在傳承中的分化 442
第二節 漢語基本詞在傳承中的變異 449
壹 性質和種類 449
貳 在傳承中的三種變異 450
第二十九章 漢語基本詞在傳承中個別地新陳代謝和失用454
**節 從漢語史看基本詞的傳承現象 454
第二節 漢語基本詞的新陳代謝 ——— 同義詞的新舊交替 457
壹 由于方言同義詞的交替造成的基本詞新陳代謝 457
貳 由于古今同義詞的交替而造成的基本詞的新陳代謝 459
第三節 漢語基本詞匯在傳承累積中個別基本詞分別地逐漸失用和消亡 462
壹 傳承中失用消亡的原因和它跟新陳代謝的區別 462
貳 有些基本詞逐漸失用進入歷史詞匯 463
叁 有些基本詞長期失用接近消亡 464
第三十章 漢語基本詞匯的穩固性和抵抗性 466
**節 漢語基本詞匯的穩固性 466
第二節 漢語基本詞匯和語法構造的穩固性使它對強迫同化表現了巨大的抵抗力量470
第三部分 詞匯音變
第三十一章 詞匯音變以及研究它的目的和方法 477
**節 詞匯音變和它的種類 477
壹 音位變化和詞匯音變 477
貳 漢語音變的種類 480
第二節 研究詞匯音變的目的和方法 482
壹 研究詞匯音變的目的 482
貳 研究詞匯音變的方法 485
第三十二章 漢語造詞音變 486
**節 一般的造詞音變 486
壹 變化聲調的造詞音變 486
貳 變更發音方法的造詞音變 ——— 用送氣與否來作分化的造詞音變 491
叁 變更音素的造詞音變 493
第二節 后綴 “ 兒 ” 的造詞音變 ———“ 兒 ” 化音變 499
壹 無韻尾音節的 “ 兒 ” 化音變 500
貳 有韻尾音節的 “ 兒 ” 化音變 501
第三十三章 漢語說話音變 505
**節 說話音變的性質和種類 505
壹 說話音變跟造詞音變的區別 505
貳 說話音變的種類 505
第二節 系統的說話音變 506
壹 個人的系統的說話音變 506
貳 社會的系統的說話音變 ——— 方言音變 509
第三節 非系統的說話音變 514
壹 非系統音變的性質和種類 514
貳 東北方言詞的幾種非系統的說話音變 515
新書--孫常敘著作集:漢語詞匯 作者簡介
孫常敘(1908-1994),又名曉野,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曾任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吉林省文史館館長。先生畢生鉆研甲骨、金文與文獻考證,并致力于語言文字的教學與研究,其提出的寫詞法等理論體系具有開創性意義。主要著作有《漢語詞匯》、《古-漢語文學語言詞匯概論》、《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楚辭九歌整體系解》。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