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古漢語詞義答問(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34629
- 條形碼:9787101134629 ; 978-7-101-13462-9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漢語詞義答問(精) 本書特色
訓詁學大家郭在貽先生稱《古漢語詞義答問》:“其精審絕倫處,不讓段、王,或且過之。近年來訓詁之學大普及,見諸刊物之文章特多,但多數陳陳相因,甚至抄撮稗販,有真知灼見出于個人研究心得者殊不多覯……為訓詁學放一異彩,是可寶也。” ★從文獻語言材料出發,探討文獻語言的規律與古代漢語的原理。 ★辯才鋒穎,展示大量可靠的證據,對意義的源頭論證精彩紛呈。 ★既是訓詁學理論建設的真實記錄,又是訓詁學研究的豐厚成果。 ★行文通俗易懂,簡明扼要,既適合專家學者,又適合普通讀者。
古漢語詞義答問(精) 內容簡介
《古漢語詞義答問》是一部綜合運用訓詁方法所作的字詞考證集。書中圍繞著溝通本義和引申義的關系、系聯同源詞、辨析同義詞差別、解決文獻訓詁假借這四項工作,收錄了若干篇單篇考證,考證了《左傳》、《詩經》、《史記》等文獻中的具體字詞問題,以詳實準確的詞義考證,說明了查求本源、系詞聯義、較同辨異、尋形分字這些工作,在古漢語詞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對訓詁方法的綜合運用提供了具體的實例。
古漢語詞義答問(精) 目錄
新版序言
初版説明
前言:談古代文獻詞義的探求
説“祭”字
“中”字形義釋
“劉”字的本義與避諱
談“局”的本義
釋“皇”
“骯髒”解
談“撥亂反正”
“備行伍”解
干支字形義釋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談先秦文獻中“如”的詞義
釋“類”
談“首鼠兩端”的“鼠”
“檥船待”解
“草”字小議
談談“因”字的形與義
談“社”與“后”
“職”、“志”同源説
“時”、“待”同源説
談“祈”與“乞”
“玩”、“翫”、“忨”辨
談“姮”及其有關的字與詞
“名”、“命”、“明”、“鳴”義相通説
“戲”、“麾”、“和”、“綏”皆旗説
“言”與“語”辨
從“除”與“守”看古今詞義的微殊
“資斧”古義考
談“加”、“暫”、“數”的詞義訓釋
釋“趼”
“唱喏”考
“騃”與“呆”
釋“貪墨”
“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解
“尚書”與“尚公主”
“尉劍挺”解
論“行李”即“行使”
“輔車相依”解
“麗土之毛”與“不毛之地”
“天保”考釋
索引
古漢語詞義答問(精) 節選
《古漢語詞義答問》是陸宗達和王寧兩位訓詁學專家合寫的一部訓詁考據的文集,作者原來的意圖,是爲另一部闡釋訓詁學總體方法及原理的理論專書《訓詁方法論》提供較爲完整的例證。 陸宗達、王寧師生二人,是章黃學術的重要傳人,幾十年來堅持中國傳統“小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繼承,極力推動中國訓詁學走入現代,因而對中國傳統訓詁學如何取其精華、加強理論建設和現代應用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本書和與之相關的《訓詁方法論》,都是他們在訓詁學復蘇的上世紀80年代踐行志念的重要成果。本書在前言中將古代文獻詞義考據的內容和實際操作的要點,概括爲查本求源、系詞聯義、較同辨異、尋形分字互有聯系的四個方面,全書的編排就按照這四個方面分爲四個部分。需要説明的是,這四個方面在詞義考據的實際操作中,難以斷然分開,全書四個部分的劃分,只是就主要采用的操作內容而言。兩位作者訓詁學功底深厚,考據過程詳盡,重視取證和推理,文章風格深入淺出,足以爲今天的訓詁學初學者示範,對古漢語教學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是本書出版後在語言學、文獻學界引起讀者重視的主要原因。 本書1986年9月(完稿於1982年)**次在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印數較少,且因多種原因,未曾再版。1994年9月,本書曾與兩位作者的另外兩部性質相同的著作組合,用《訓詁與訓詁學》爲書名,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雖然繼續流傳,但真實書名被掩蓋,作者原來的意圖也未能彰顯。此次出版,徵得作者同意,恢復1982年原貌。由於詞義考據涉及字形與字理,故改用繁體字重新排版,並經原作者之一王寧教授親自校訂。根據作者意見,將“代序”改爲“前言”,成爲本書內容主體的一個部分。王寧教授又撰寫了“再版序言”,與1982年“初版説明”相互參照,對撰寫本書的背景和初衷做了進一步的闡明。 相信此次出版,會給讀者閲讀此書帶來更多收穫。 “劉”字的本義與避諱 “劉”是中國的一個大姓。從中國的歷史考察,劉作姓氏*初有兩支:一支是姬姓之後。《左傳·桓公十一年》:“王取鄔劉蔿邘之田於鄭。”鄔劉是周成王時王季子的封邑,因此是姬姓之劉氏。另一支是祁姓之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陶唐氏即唐堯,姓祁,劉累即祁姓之劉氏。漢代的帝王姓劉,《史記索隱》和《唐書》都認爲是晉國士會的子孫以後到秦國去的。士會是夏代孔甲臣劉累的後代,所以,漢的劉姓應屬陶唐氏祁姓之後。 至於“劉”的字形,《漢書·王莽傳》有“劉之爲字卯金刀也”之説,可見它的繁體字形“劉”早就有了。《説文解字》有“瀏”、“惀”二篆,均從“劉”得聲,但遍查《説文》全書卻沒有“劉”篆。想要弄清這個問題,需從“劉”的字義説起。 《爾雅·釋詁》、《方言》都訓“劉”爲“殺”,這是有先秦文獻爲根據的: 《書·盤庚》:“重我民,無盡劉。”注:“劉,殺也。” 《書·君奭》:“後暨武王,誕將天威,咸劉厥敵。”注:“劉,殺也。” 《逸周書·世俘解》:“咸劉商王紂。”注:“劉,克也。” 這個意義在《左傳》裏仍然應用。《成公十三年》“虔劉我邊陲”,“劉”與“虔”連用,都當“殺”講。 “劉”的同源字多半都有殺戮之義。如,“劉”與“戮”雙聲,同在“蕭”韻,二字同源,“戮”也訓“殺”。“貍”與“劉”雙聲,“蕭”與“咍”韻近,兩字也同源。貍是一種善殺之獸。《周禮·射人》:“則以貍步張三侯。”注説:“貍,善博者也。”所以“貍”引申也有“殺”義。《論語讖》:“徐衍負石,伐子自貍。”宋均注:“貍猶殺也。”依《左傳》“劉累”爲陶唐氏之後,而《國語》説:“丹朱貍姓。”可見“貍”訓“殺也”,就是“劉”。從“劉”的同源系統,又進步一證明“殺”是“劉”的基本詞義。 “劉”是漢朝帝王之姓,正是當朝的避諱,而“劉”的詞義是“殺”,是個兇義,許慎不便直言,便把它的正篆改成“鎦”字。《説文·十四上·金部》:“鎦,殺也。”徐諧説:“疑此即‘劉’字也。從金從卯,刀字屈曲,傳寫誤作田。”這個説法前一半是對的,後一半不得要領,“刀”誤爲“田”的可能很小,又無先例,許慎改“刀”爲“田”,正可將“劉”篆從“刀”而有“殺”義這一點隱去,是因爲避諱。漢以前文獻沒有用“鎦”字的,這是許慎臨時自造的字。 漢代諱“劉”,不只表現在字形上,而且反映在聲音上。漢代讀“劉”不爲“蕭”韻而爲“侯”韻,《漢書·婁敬傳》説:“婁者,劉也。”漢時有“貙劉”之祭,而寫作“貙膢”,或作“貙惁”,《説文》説:“楚俗以二月祭飲食也。……一曰,祈穀食新曰離膢。”這種祭祀也是因殺牲而得名的。“膢”即“劉”,也訓“殺”。可見漢代“劉”讀“侯”韻作“婁”。 避諱影響訓詁,此爲一例。
古漢語詞義答問(精) 作者簡介
陸宗達(1905~1988),訓詁學家,字穎民(一作穎明),浙江省慈溪人。1928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后受黃侃推薦,任上海暨南大學講師,后曾歷任北京大學預科講師、輔仁大學講師、中國大學講師、東北大學講師、民國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編委會委員等。 王寧,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中文系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專家評審組成員、全國文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文專業委員、教育部高師面向21世紀教改指導委員會中文專業召集人、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是現代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專家,中國傳統語言學的重要繼承人之一。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