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左傳詮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037108
- 條形碼:9787558037108 ; 978-7-5580-3710-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左傳詮解 本書特色
左丘明著的《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此外,在歷史上還有《左氏春秋》、《春秋內傳》等名稱,此書是我國史學史上一部著名的編年體史書。 《左傳》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史書的編纂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為使今天的讀者對這部名著有所了解,方多文編譯的《左傳詮解/傳世名著典藏叢書》精選了《左傳》里的一些經典篇目,加以簡明的注釋。此外,編者還給每篇作品都寫了個題解及評析,或介紹事件的來龍去脈、相關背景,間或也作一些文學評點。本書還配有一些插圖,以增加讀者的感性認識。
左傳詮解 內容簡介
《左傳》,系以孔子的《春秋》為藍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它廣泛地記載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活動,筆含抑揚褒貶,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政治態度,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左傳詮解》精選了七十多個對現實人生有較強啟迪意義的故事,對此進行了通俗的編譯和中肯的解析,從而把經典文化傳承與現實生活觀照緊密結合起來,表現出了較強的思想性、學術性、趣味性和針對性,也體現了學以致用、古為今用的求實精神。
左傳詮解 目錄
目錄
前言
一 隱公
鄭伯克段于鄢
周鄭交質
石碏大義滅親
二 桓公
魯桓公取郜大鼎于宋
王以諸侯伐鄭
季梁諫追楚師
三 莊公
曹劌論戰
宋南宮萬之勇
陳公子完奔齊
四 閔公
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衛懿公好鶴
晉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氏
五 僖公
齊桓公伐楚
宮之奇諫假道
晉國驪姬之亂
葵丘之盟
秦晉韓之戰
子魚論戰
晉公子重耳的流亡
晉文公圍原
展喜犒師
晉楚城濮之戰
燭之武退秦師
秦晉殽之戰
六 文公
楚商臣弒君
狼瞫之死
宋公子鮑禮于國人
鄭子家告趙宣子
七 宣公
宋國的敗將華元
晉靈公不君
王孫滿對楚子
鄭靈公之死
申叔時說楚王復封陳
楚許鄭平
晉楚邲之戰
宋及楚平
八 成公
齊晉搴之戰
楚歸知罃
巫臣教吳叛楚
晉歸鐘儀
呂相絕秦
晉楚鄢陵之戰
九 襄公
祁奚請老
晉滅偪陽
師曠論衛人出其君
齊晉平陰之戰
祁奚請免叔向
叔孫豹論三不朽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張骼、輔躒挑戰楚軍
晏子不死君難
伯州犁問囚
蔡聲子論晉用楚材
季札觀樂
子產壞晉館垣
子產不毀鄉校
十 昭公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鄭子產與子皙爭聘
晏嬰叔向論晉季世
晏嬰辭更宅
伍員奔吳
子革對靈王
晏嬰論和與同
子產論政之寬猛
齊魯炊鼻之戰
鱄設諸刺吳王
十一 定公
申包胥乞師
1魯國侵齊
齊魯夾谷之會
十二 哀公
伍員諫許越平
楚昭王不禜
齊魯清之戰
楚國白公之亂
衛莊公之死
左傳詮解 節選
鄭伯克段于鄢 (隱公元年) 【題解】 作品通過對鄭莊公的狡詐以及陰險,其母姜氏的偏袒、蛇蝎心腸和其弟共叔段的貪得無厭、愚鈍蠻橫進行淋漓盡致的刻畫,生動地展現了鄭國統治者母與子、兄與弟之間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的激烈斗爭。本文語言簡短精煉,情節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很具有文學色彩。 初,鄭武公娶于申①,曰武姜②。生莊公及共叔段③。莊公寤生④,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⑤,公弗許⑥。 【注釋】 ①鄭武公:名掘突,鄭桓公的兒子,前770年—前744年在位。申:春秋時國名,姜姓,在現在河南南陽一帶。②武姜:鄭武公之妻,“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謚號,“姜”是她娘家的姓。③共(gōng)叔段:鄭莊公的弟弟,名段。共,春秋時國名,在現在河南省輝縣。段后來逃到共。叔為長幼次序,次于伯。④寤生:倒生,出生時足先出,是難產的一種。寤,通“啎”,逆,倒著。⑤亟(qì):屢次。⑥公弗許:武公不答應她。弗,不。 很久以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個名叫武姜的妻子。武姜給武公生了兩個兒子,他們就是莊公和共叔段。因為莊公出生的時候難產,武姜受到了驚嚇,所以給他取名叫“寤生”,并因此而討厭他。武姜從小就喜愛共叔段,故而一心想立共叔段為太子,她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沒同意。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①。公曰:“制,巖邑也②,虢叔死焉③,佗邑唯命④。”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⑤”。祭仲曰:“都城過百雉⑥,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⑦;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⑧,非制也,君將不堪⑨。”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⑩?”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注釋】 ①請制:請求以制邑作封地。制,地名,即虎牢,在現在河南省滎陽縣西北。②巖邑:地勢險要的城邑。巖,險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③虢(guó)叔死焉:東虢國的國君死在那里。虢,指東虢,古國名,為鄭國所滅。焉,相當于“于是”“于此”。④佗:同“他”,指示代詞,別的,另外的。唯命:只聽從您的命令。⑤京:地名,在現在河南省滎陽縣東南。大(tài):后來寫作“太”。⑥都城:都邑的城墻。雉(zhì):古代城墻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⑦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一。參,同“三”。國,國都。⑧不度:不合制度規定。⑨不堪:有所不利,受到危害。⑩辟:同“避”。厭:滿足。早為之所:及早做好打算。滋蔓:滋生蔓延。姑:姑且。 等到莊公當上君主之后,武姜又請求莊公把制邑分給共叔段作為屬地。莊公回答道:“制邑是個地勢險要的地方,從前東虢國的國君就死在那里,如果封給他其他城邑,我都沒有意見。”于是武姜就請求改封京邑,莊公答應了,接著共叔段就住在了那里,人們都稱他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進諫說:“假如分封的都城城墻超過三百丈,那么它將會成為國家的禍根。先王的制度中有明確規定,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可是現如今,京邑的城墻違反了先王的規定,這樣的事情本是不允許發生的,因為這樣您的利益會受到損失的。”莊公說:“姜氏一心想要這樣,這哪里是想避免就能避免的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的貪心是沒有止境的!不如早點給他安排個地方,別讓禍根滋長蔓延。等它長到枝葉茂盛的時候再想對付就晚了。蔓延開來的野草尚且很難鏟除干凈,更不用說是您那受到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尋死路,你暫且等著看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①。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②?欲與大叔,臣請事之③;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④,將自及⑤。”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⑥。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⑦。”公曰:“不義不暱⑧,厚將崩⑨。” 【注釋】 ①鄙:邊境。貳于己:此指背叛國君,聽從自己的管轄。貳,兩屬,屬二主。②若之何:怎么辦?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這件事。③事:動詞,事奉,聽他的命令。④無庸:用不著(這樣)。⑤將自及:將要自己走到毀滅的地步。及,至。⑥廩延:地名,在現在河南省延津縣北。⑦厚:指所占的土地擴大。眾:指百姓。⑧不義不暱(nì):指上不尊國君是不義,下不親兄長是不暱。⑨崩:山塌,這里指垮臺、崩潰。 沒過多長時間,太叔段命令原來屬于鄭國西邊和北邊的邊邑同時聽命于自己。公子呂說:“國家是不能有這種兩屬的情況出現的,如今您準備怎么辦?假如您想把鄭國送給太叔,那么就請您答應讓我去侍奉他;假如不給的話,那么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生二心。”莊公說:“不用管他,他會自取滅亡的。”沒過多長時間,太叔又把兩處地方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并擴展到廩延。公子呂說:“現在可以采取行動了!若是一味地讓他擴大土地,他將會得到民心。”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即使是土地擴大了,但他*終還是會垮臺的。” 大叔完聚①,繕甲兵②,具卒乘③,將襲鄭。夫人將啟之④。公聞其期⑤,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⑦。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⑧。 【注釋】 ①完聚:修治城郭,囤積糧食。②繕甲兵:整修鎧甲和兵器。③具:準備。卒乘(shèng):步兵和兵車。④夫人將啟之:武姜將要為共叔段作內應。夫人,指武姜。啟之,給段開城門,即作內應。啟,開門、引導方向,此指做內應。⑤期:指段襲鄭的日期。⑥帥車二百乘:率領二百輛戰車。帥,率領。乘,古代軍隊組織的單位。古代每輛戰車配備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⑦諸:“之于”的合音字。⑧出奔共:出逃到共國(避難)。奔,逃亡。 太叔修整城郭,囤積糧食,修繕盔甲以及兵器,同時也準備好了步兵和戰車,準備偷襲鄭國的國都。武姜則準備為太叔打開城門做內應。莊公聽說了太叔起兵攻打鄭都的日期后,說:“現在可以出兵攻打他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領二百輛戰車攻打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太叔,太叔于是逃到鄢城。莊公接著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逃到共國。 書曰①:“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②,故不言弟;如二君③,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④。不言出奔,難之也⑤。 【注釋】 ①書:這里指《春秋》經文的記述。②不弟:沒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③如二君:如同兩個國家的國君戰爭。④鄭志:鄭莊公的本意。⑤難之:謂史官下筆有為難的地方。 《春秋》上說:“鄭伯克段于鄢。”大意是說太叔沒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弟弟;兄弟倆就像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稱之為“克”;把莊公稱為“鄭伯”(意為大哥),是譏諷他對弟弟有失教誨;趕走共叔段是出于鄭莊公的內心想法,不寫共叔段被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遂寘姜氏于城潁①,而誓之曰②:“不及黃泉③,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注釋】 ①寘(zhì):同“置”,安置,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潁,地名,在現在河南省臨潁縣西北。②誓之:向她發誓。之,代武姜。③黃泉:地下的泉水,這里指墓穴。 于是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并且向她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永不再見面!”可是沒過多久莊公就后悔了。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①,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②。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③,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④,請以遺之⑤。”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⑥!”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⑦,隧而相見⑧,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⑨!”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注釋】 ①封人:管理邊界的小吏。封,疆界。②食舍肉:吃的時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③小人:謙稱自己。④嘗:品嘗,這里是“吃”的意思。⑤遺:贈,送給。⑥繄(yī):語氣助詞,用在句首。⑦闕:同“掘”。⑧隧而相見:挖個地道,在那里見面。隧,隧道,這里用作動詞,指挖隧道。⑨融融:同下文的“洩(yì)洩”都是形容和樂自得的心情。 有個名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他知道了這件事之后,就找機會向莊公敬獻了一些東西。莊公賜給他飯食,他在吃飯的時候,把肉挑出來單獨放在一邊不吃。于是莊公就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潁考叔回答道:“小人的母親還健在,我吃的東西她都吃過,但是她卻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請允許我帶回去孝敬我的母親。”莊公說:“你有母親可以孝敬,唉,可我卻偏偏沒有!”潁考叔說:“請恕我冒昧地問一句,您為什么這么說呢?”莊公就對他說明原因,并且告訴穎考叔他現在已經后悔了。潁考叔答道:“在這件事情上您沒什么好憂慮的。只要您掘地挖出泉水,然后挖個隧道,在那里與你母親見面,誰敢說不可以這樣呢?”莊公接受了他的意見。莊公走進隧道去見武姜,賦詩道:“身在大隧之中,多么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身在大隧外,多么舒暢快樂啊!”于是姜氏和莊公就恢復了以往的母子關系。
左傳詮解 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春秋時有稱為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相傳左丘明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于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研討,被譽為“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他還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譯者簡介: 方多文,1970年出生寧夏,地域遼闊、物產豐富的大西北帶給他不一樣的童年,讓他接觸到了自然的偉大,為他日后的創作積累下了豐厚的感受。在中學參加全國青少年作文大賽,榮獲一等獎,1990年考入蘭州大學,畢業后留校工作,成為大學講師。 任職期間,主要教授中國古典文學,但堅持著譯,《林公案》《李公案》《博物志》等著譯書籍,深受業內好評,被多家出版社出版,其中《三字經詮解》是他Zui為用心的一部作品。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