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素書詮解 本書特色
憑借《素書》,張良在楚漢相爭的亂世,幫助漢高祖劉邦創建了大漢王朝,以至于劉邦慨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宋朝宰相張商英亦說: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不過是運用了《素書》中的幾條原則,就能夠滅掉泰國和項羽,而使劉邦成就帝業,更何況是對《素書》進行深入研究的人呢? 《素書》不僅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謀略寶典,更是一部治國統軍的政論書。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壽;用之治國,可以位極人臣;用之經商,可以富比王侯;用之軍事,可以百戰百勝。 黃石公著的《素書詮解》版式新穎,設計精美,配以大量古樸生動的圖片,徹底打破了古典著作的沉悶風格。
素書詮解 內容簡介
《素書》分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義、安禮六章,原文共有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雖然文字簡略,但每句話的內蘊卻含意精湛。本書是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于一體的智慧之作。它充分發揮諸家思想觀點與方法,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并以此認識事物,對應物理,對紛繁復雜的事理予以厘清和指導。本書采用了《素書》的原著,參照《四庫全書》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張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點評,力求為讀者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典,并在此基礎上甄別、博采眾家之長,為原典作了簡易通俗的譯文以及入情入理的精彩評析,同時,針對每一個觀點精心選取了大量妙趣橫生的歷史案例,融知識性、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特點,使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素書》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能使讀者在修身、持家、為人處世、智謀、才干等方面有所收獲。
素書詮解 目錄
目 錄
序 言
前 言
《素書》原序
四庫全書《素書》提要
《素書》全文
《素書》釋解
原始章**…………………………………………………………3
正道章第二…………………………………………………………41
求人之志章第三…………………………………………………………69
本德宗道章第四…………………………………………………………115
遵義章第五…………………………………………………………155
安禮章第六………………………………………………………… 255
附 錄一 黃石公傳…………………………………………………………345
附 錄二 《素書》原評…………………………………………………………348
素書詮解 節選
原始章**
【題解】
注曰:“道不可以無始!
王氏曰:“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內,先說道、德、仁、義、禮,此五者是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釋義】
張商英注:大道不可以沒有起頭。
王氏批注:“原”,就是根本!霸肌,就是*開始的!罢隆,就是篇章。這一章內,首先提出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這五種品質是做人的起碼要求,是成就功名的基本辦法。
■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注曰:“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
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五種品質,本為一體,不可分離。
張商英注:將這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分離開來而加以使用就有五種思想體系,放在一起而加以融合就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體是用來貫穿著五種思想體系的,五種思想體系是用來推演一體的。
王氏批注:道、德、仁、義、禮,五種道德標準,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辦法,如果能夠一件件依照著做,就是樹立威望、成就功名的基礎。
■
道、德、仁、義、禮是立身、成名的根本所在,是古人日常修養的五個具體標準。歷史上許多卓有建樹的人,正是依靠在這五方面的嚴格要求和自我修煉,才得以成就人生的高度。
而今一講到道德、仁義、禮節、信用,有些人頗不以為然,認為這些陳詞濫調對現實生活已經毫無實在意義。這顯然是一種淺見,是缺乏修養的表現。就個人而言,唯有修煉這五種品質,人生的理想才可能實現。倘若丟失這五種品質,就算暫時擁有耀眼的光環,也注定只是過眼煙云;就一個民族而言,只有一個民族中大多數人都在追求精神的自我完善,這個民族才可能繁盛昌達。
典例闡幽
孔子道可敬而人可親
孔子有很強的道德、政治理念,他一生不管是出仕還是授課,都極力想把這些理念貫徹到政治生活和個人行為之中去。他道德上要人“仁義禮智”,政治上要求當權者行仁道、愛民、守禮法。
孔子的一生都郁郁不得志,這樣棲棲惶惶的一生,本來是“苦”味兒的,但孔子卻不言苦,還“樂天知命”。人家說他是喪家之犬,他說“我看倒也有點兒像”,竟這樣自嘲了之。陳蔡絕糧,大家都餓得不能走路了,孔子又彈琴又唱歌,還對弟子們說笑話。他和弟子在樹下演示周禮,桓魁砍倒大樹威脅他,后又派兵追殺,孔子亡命途中對弟子說:“如果上天要給我仁德,桓魁他這個人又能拿我怎么樣?”在匡地被圍,顏回*后一個逃脫,后來與孔子相見時,孔子說“顏回呀,我以為你已經不在了!鳖伝刂徽f:“夫子還在,我怎么敢先走呢?”本來是九死一生的事兒,幾乎成了陰陽相隔,這簡單的話里卻又有敬與愛,又有大勇。
孔子雖是儒雅君子,卻也是無懼的勇者。他為了自己的“道”四處奔走、九死一生,這就是當仁不讓的勇。他明知抱負難以實現,卻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執著于理想的勇?鬃舆有自省、自嘲的勇。有一次別人問他魯昭公是否知禮,孔子出于偏袒之心說“是”。后來那人就對孔子的學生巫馬期說:“我聽說君子是不結黨的。如果魯昭公都知禮,天下沒有人不知禮了!边舉了昭公破壞禮法的具體事例。巫馬期把這話和孔子說了,孔子道:“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本褪钦f,我孔丘多幸運啊,偶有個過錯,也會被人家看出來。
孔子喜歡周濟鄰里,富有同情心,這和他重“仁愛”的思想是相通的。學生原思給他當管家,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覺得多,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了,把它分給你的鄉親們吧。但孔子的仁愛并不是盲目的。子華在齊國當官,他母親來找孔子借糧?鬃咏o冉有說了一個數目,冉有卻自作主張給了他更多。孔子對他說,子華在齊國當官很富有,君子應該周濟貧窮有急需的人,而不是富人。這就是所謂“君子周急不濟富”?梢姡鬃硬粌H有同情心,做法上還十分務實。
孔子也是個重朋友的人。所以《論語》開篇的“兩樂”之一,是“有朋自遠方來”。子路曾對孔子講他的理想:“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笨鬃咏又阏f,他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梢娕笥褜τ诳组T中人的重要。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錢下葬,孔子馬上說“于我殯”,自己給他辦理后事。做人這樣義氣厚道。
子貢問玉
子貢有一次向孔夫子請教,問:“夫子,很冒昧地向您請教一個問題:為什么君子以玉為貴而以美石為輕呢?難道是因為玉少而美石多的緣故嗎?”孔子回答道:“并不是因為玉少才以它為貴,美石多就輕賤它。往昔的時候,君子將自己的德行與美玉的性質相比,玉石溫和、潤澤有光彩,正如君子的仁德一般;它紋理細密而又堅實,就好像君子的智慧,心思細膩、縝密,處事周全;當玉石摔碎后,雖然也有棱角,卻不尖銳,不會傷人,如同君子之義,正直剛毅,卻以仁愛存心,念及一切;垂掛著的時候,好像要跌落下來的樣子,象征著君子的謙下恭謹,有禮有度;敲擊它的時候,會發出清澈激昂的聲音,*后則戛然而止,與音樂的性德相似;雖然有斑點,但不會因此而遮掩它的優點,縱然它很美,斑點也如此顯而易見,如君子之忠,不偏不倚,毫不掩飾;另外,玉的色彩從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里如一,縱在暗室,也誠信不欺;它晶瑩透亮猶如白虹,與天的白氣相似,這是與天相配,與天道相應;而玉的精神可見于山川之中,如‘玉在淵則川媚,玉在山而草澤’,所在之處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風,涵容萬物,利益一方。行聘之時,手執玉石所制之圭璋,不假借他物而自然合乎禮,如君子之德,無須假借外物顯示,自然德風暢然。天下無不以美玉為貴,這是道的顯現。如《詩·秦風·小戎》中提到的‘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我想念著他啊,他的君子作風,就如同溫潤的美玉一樣。所以君子以玉為貴,它所顯出的‘仁、智、義、禮、忠、信’等品性,正是仁人君子的德風啊!”
素書詮解 作者簡介
黃石公(約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漢時隱士,別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納入神譜!妒酚洝ち艉钍兰摇贩Q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后,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后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
譯者簡介:
段炳棣:男,生于1975年,遼寧大連人,1997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現供職于北方出版傳媒集團。段炳棣先生自幼酷愛文史,筆耕不輟,編著了多本傳統文化普及讀物,為推廣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