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 本書特色
《素書》字字珠璣,句句名言,燦爛經典,歷久彌新!乾隆、南懷瑾等一致推崇的古今謀略奇書。張良,得隱士黃石公所傳奇《素書》,用之,遂輔佐劉邦,成就霸業。
《素書》不僅包含治國安邦大謀略,更有修身處世、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讀來如醍醐灌頂、豁然頓悟,其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值得我們每個人讀上一讀。
素書 內容簡介
《素書》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漢族傳統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能之作。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后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借此書,助劉邦定江山。
素書素書 前言
前言
《素書》相傳為戰國黃石公所撰,為一部謀略奇書。相傳黃石公設下著名的“圯下進履”之計,以試張良人品。張良不負黃石公期望,胸懷開闊,能忍人所不能忍,黃石公遂以《素書》相傳。張良在得《素書》后仔細研習,后運用其中的智慧輔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于是后人稱讀《素書》“可為帝王者師”。
《素書》全文1360字,包含了作者修身正己、為人處世、領導謀略、治國安邦的四大思想體系。但無論它為世人提供了多少經世致用之術,其根本都在于個人的修養與順應世事規律。正如書中所言,“德足以懷遠”,“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想要在世間立足,除了要有智慧、懂謀略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個人修養。
修身是為人處世的要義。只有做到誠摯待人、光明坦蕩、寬人嚴己、嚴守信義,才能贏得他人的信賴和支持,為事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修身的過程實際上也“修心”,即心的建設,這是自我改造的開始。《素書》將“道、德、仁、義、禮”作為美德養成的五大要素,認為要提高個人修養必須從領會“道、德、仁、義、禮”五種品德開始,一點點地積累、培養。
自傳世以來,很多人對《素書》做過評注,其中著名的版本有兩個,一為宋代張商英所注,一為清代王氏所注,本書選用的正是這兩個版本。
《素書》雖然篇幅不長,卻字字珠璣,將立身成事智慧盡數展開,相信讀完之后會有所裨益。
素書 目錄
原始章**
正道章第二
求人之志章第三
本德宗道章第四
遵義章第五
安禮章第六
釋評
原始章**
正道章第二
求人之志章第三
本德宗道章第四
遵義章第五
安禮章第六
素書 節選
【原典】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注曰:“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譯文】
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五位一體,密不可分。
【釋評】
修身是為人處世要義。儒家思想強調在“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前,先要修身。只有做到誠摯待人、光明坦蕩、寬人嚴己、嚴守信義,才能贏得他人的信賴和支持,為事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素書》將“道、德、仁、義、禮”作為人生大格局的組成部分,并認為這五種品質缺一不可。
個人修養的提升過程實際上是“修心”的過程,即心的建設。這是自我改造的開始。美德不會從父母那里遺傳下來,它需要逐漸培養。大人物都出自自我訓練,從沒有哪個人生下來便胸懷大志、正直高尚,因此,要從領會“道、德、仁、義、禮”五種品德開始,一點點地積累、一點點地培養,后實現由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改造。
自然境界是層次的,這個境界中的人做事總是依照社會習慣或者是依照本性而為,完全跟著天地的運轉而運轉,渾渾噩噩、得過且過。功利境界中的人,對于人生比自然境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們明白自己行為的目的和意義,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會努力奮進。但他們仍以“功利”為行為的出發點,他們的動機是想換取更高的收益。這兩種境界很容易達到,之后的道德與天地境界,便非常人輕易所能達到的了。
道德境界,即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達到這一境界的人心中除了“我”之外,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了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因而他們的著眼點是在公而不在私。古今賢人及英雄便是已達到道德境界的人。
后一種境界是天地境界,達到這一境界的人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宇宙。個人不能離開宇宙而存在,因而人不僅是社會的一員,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所以,對他們而言,無所謂生,亦無所謂死,一切皆以服務宇宙為目的。
四種境界間的差異顯而易見,普通人都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徘徊與自我折磨,賢能之人則在道德境界中為社會、為民生謀福利,而圣人則在天地境界中“贊天地之化育”。境界不同,人們見識的世界也不同。
說得簡單一些,境界不同即是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價值觀是人們處理各種問題的依據,能賦予人力量去采取行動。而價值觀正確與否,則取決于個人的思想修養。很難想象一個推崇個人利益的人會為組織的發展捐獻全部財產。同樣,一個具有很高修養的人不可能為了個人私利而損害國家的利益。因為有較高的覺悟和正確的價值觀,人們才能不僅僅為個人利益行事,而且能夠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看待事物。
道、德、仁、義、禮,本質上是一個原始本體的五個范疇之外化,無論三教還是其他用于治國興邦的思想體系,無不將道德作為改造世界的根本。老子說:由于世風日下,人們距離天道本有的和諧、完美越來越遠,人心日益喪失先天的淳樸、自然,矯情、偽飾成了人們***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倫理道德教育世人,當用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時候,只好提倡仁愛。當人們的仁愛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時,就呼吁要用正義,在正義感也喪失殆盡后,就只能用法規性的禮制來約束民眾了。
因此,道、德、仁、義、禮,這五個方面是天道因時因勢之不同而權變使用的結果,實際上是一而五、五而一的不同說法和解釋罷了。
素書 作者簡介
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道家學者,秦漢時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后,授與《素書》,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