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貞觀政要詮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037115
- 條形碼:9787558037115 ; 978-7-5580-3711-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貞觀政要詮解 本書特色
吳兢著的《貞觀政要》被后世帝王視為政治書和資治手冊,尤其是一些較有作為的皇帝,更將它視為畢生的座右銘。元代儒臣戈直對于《貞觀政要》與唐太宗的歷史價值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并將唐太宗治國用人的戰略思想概括為“然其屈已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清人龔自珍說過:“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書,則能以良史之憂憂天下”。 孔思明編譯的《貞觀政要詮解》,正是一部出于“良史之憂”的著作,在今天依然可資借鑒。它能夠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責任感和憂患意識,能夠提供富國強民、經邦濟世、締造和諧社會的具體方略,有助于領導者廉治從政、豐富領導藝術、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凈化社會風氣、滌蕩人的心靈。
貞觀政要詮解 內容簡介
《貞觀政要》被后世帝王視為政治書和資治手冊,尤其是一些較有作為的皇帝,更將它視為畢生的座右銘。元代儒臣戈直對于《貞觀政要》與唐太宗的歷史價值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并將唐太宗治國用人的戰略思想概括為“然其屈已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清人龔自珍說過:“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書,則能以良史之憂憂天下”。《貞觀政要詮解》,正是一部出于“良史之憂”的著作,在今天依然可資借鑒。它能夠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責任感和憂患意識,能夠提供富國強民、經邦濟世、締造和諧社會的具體方略,有助于領導者廉治從政、豐富領導藝術、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凈化社會風氣、滌蕩人的心靈。
貞觀政要詮解 目錄
目錄
卷一
君道**
政體第二
卷二
任賢第三
求諫第四
納諫第五
卷三
君臣鑒戒第六
擇官第七
封建第八
卷四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師傅第十
貞觀政要詮解 節選
【原文】 貞觀十一年,特進①魏徵上疏曰: 臣觀自古受圖膺運,繼體守文,控御英雄,南面臨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齊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傳祚②無窮。然而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鑒不遠③,可得而言。 昔在有隋,統一寰宇,甲兵強銳,三十余年,風行萬里,威動殊俗,一旦舉而棄之,盡為他人之有。彼煬帝豈惡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長久,故行桀虐,以就滅亡哉?恃其富強,不虞④后患。驅天下以從欲,罄⑤萬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遠方之奇異。宮苑是飾,臺榭是崇,徭役無時,干戈不戢⑥。外示嚴重,內多險忌,讒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殞于匹夫之手,子孫殄絕⑦,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機,拯其危溺,八柱⑧傾而復正,四維⑨弛而更張。遠肅邇安,不逾于期月⑩;勝殘去殺,無待于百年。今宮觀臺榭盡居之矣;奇珍異物盡收之矣;姬姜淑媛盡侍于側矣;四海九州盡為臣妾矣。若能鑒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焚鹿臺之寶衣,毀阿房之廣殿,懼危亡于峻宇,思安處于卑宮,則神化潛通,無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毀,即仍其舊,除其不急,損之又損,雜茅茨于桂棟,參玉砌以土階,悅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勞,億兆悅以子來,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終,忘締構之艱難,謂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儉,追雕墻之靡麗,因其基以廣之,增其舊而飾之,觸類而長,不知止足,人不見德,而勞役是聞,斯為下矣。譬之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亂,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后嗣何觀!夫事無可觀則人怨,人怨則神怒,神怒則災害必生,災害既生,則禍亂必作,禍亂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鮮矣。順天革命之后,將隆七百之祚,貽厥子孫,傳之萬葉,難得易失,可不念哉! 【譯文】 貞觀十一年,特進魏徵上奏疏說: 據我觀察各個朝代興衰更迭的變化,發現自古以來每個帝王都是承受天命創下基業的,都是用武功與謀略使各路英雄歸順的,然后再用文治來教化天下百姓。誰都希望創下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是能夠千秋萬代傳承下去并且*后獲得好結局的朝代卻微乎其微。各個朝代都相繼衰敗滅亡,是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本,在于帝王失去了為君之道。 過去隋朝統一天下的時候兵力是多么強大啊,三十多年來,大國的威儀不可一世。誰想到后來竟毀于一旦,叛亂一起,國家政權就拱手讓人。難道是隋煬帝厭惡國家安定,不希望社稷長治久安,所以就采取桀紂那樣的殘暴統治,自取滅亡嗎?肯定不是這樣的。我看這是因為他依仗國家富強,為所欲為,不考慮自己行為的后果所造成的。他在位的時候,奴役天下所有的人來滿足他一個人的私欲,收集天下所有的寶物供他一個人玩賞,挑選各地的美女供他一個人淫樂,尋找異域奇珍供他一個人消遣。他居住的宮殿極其華麗奢侈,修筑的臺榭無比瑰麗雄奇。這就必然造成徭役繁瑣,戰爭不斷。再加上朝廷之外,列強虎視眈眈;朝廷之內,大臣險惡奸詐。這樣,諂媚陰險的人必然青云得志,忠誠正直的人必然性命難保。整個朝廷上下,君臣之間都互相蒙蔽欺騙,心懷二志。民不聊生是大勢所趨,國家四分五裂在所難免。就這樣,至高無上的君王──隋煬帝,到頭來為叛賊所殺,死于非命,他的子孫也遭此橫禍,*終落得被天下人恥笑的結局,這難道不叫人痛惜嗎? 可是,賢明的君主卻能抓住每一個機會,挽救危難,讓瀕臨滅亡的國家重新恢復正常,讓廢弛的禮儀法度重新發揚光大。不過,僅僅依靠一時的邊境安定、國家安寧去維持統治,絕不是長久之計;停止戰爭,無所作為的維持現狀,也難以統治百年。陛下,你現在住著豪華的宮殿,收藏有天下的奇珍異寶,享受著舉國美女在身邊侍侯,四海九州的人民盡聽你的調遣。如果你能從以往的亡國事例中及時吸取教訓,總結我們奪取天下的經驗,每日謹慎處理政務,不要懈怠。去掉紂王的奢靡,拋卻始皇的殘暴,從富麗堂皇的亭臺樓閣中看出危亡的禍因,居安思危,像禹那樣克己勤民,那么治國之理自然融會貫通。這樣,即使表面什么也不做,整個國家卻依然井井有條,這是為君之道的*好方法。一般說來,如果要保住基業,不讓它毀亡,就應該在興國之后克己私欲,居住舊時的宮殿,即使再想修建其它的宮殿,也要免去那些不必要的東西,將需求減至*低。華麗的建筑夾雜著粗糙的茅屋,玉石雕成的階梯中有著土做的臺階,一心一意地讓自己的儉樸使天下人心悅誠服。同時必須時刻思量著為君為官者的安逸,百姓勞作者的苦累。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千千萬萬的人一定會為他的出現而感到高興,萬民景仰聽從他,這是為君之道的中等。如果作為君主不認真思考,不慎重考慮他的所作所為的后果,忘記了創業的艱難,夜郎自大、一味迷信依賴天命,忽略古圣王恭謹儉樸的美德 ,大興土木,一味追求靡麗的雕梁畫棟,宮殿也在原先的基礎上不斷擴建、修飾,樂此不疲,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這樣,人們當然看不到他的德行,只見勞役,這是為君之道的下等。這行為就像背著干柴去救火,用熱湯去止住沸騰的水,用暴政代替淫亂,其實和淫亂是一樣的,它的后果不堪設想,后人應該警惕啊! 如果帝王沒有什么政績,則必然導致百姓的怨恨,百姓怨恨就會觸怒神靈,神靈發怒必然使災害產生,災害既然產生,禍亂就必然緊隨而來。禍亂一旦產生,自然很難收拾,能夠在這種情況下保全生命的人太少了。帝王如果順應天命,創立基業之后,將有七百年的興盛時期,將基業一代一代地傳給子孫繼承下去,江山不會易主。面對歷史的教訓,為王者對此難道不應該有所警戒嗎?” 【注釋】 ①特進:官名,功高德重,朝廷所敬異者,賜位特進。 ②祚(zuò):皇位,國統。 ③殷鑒不遠:殷的明鏡不遠,指夏的滅亡可為殷作鑒戒。后世稱有前事為鑒為“殷鑒不遠”。 ④虞:臆度,料想。 ⑤罄;本意是器中空,引申為盡、完, ⑥戢(jí):收斂,止息。 ⑦殄絕:滅絕,絕盡,斷絕。 ⑧八柱:古人說地有九州八柱。地下八柱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⑨四維;古人稱“禮義廉恥”為“四維”,認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⑩期月:本文作一整年解。 【原文】 是月,徵又上疏曰: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①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②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同月,魏徵又進獻了一篇奏疏: 臣聽說要想使樹木長得高,必須使它的根部穩固;要想使水流得遠,必須使它的源頭疏通;要想使國家安定,必須以德治國。源頭的水源不通暢卻想讓水流得很遠,樹根不牢固卻想讓樹木長得高大,仁德不施卻想國家得到治理,我雖然愚蠢到了極點,也知道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圣明的君主呢!皇上作為萬圣之尊,高貴得與天地同輝,如果只極力推崇天命,讓自己長命百歲,全然不思考居安思危的道理,力戒驕奢,崇尚節儉,推崇好的德行,而只任自己的情欲蔓延而不加以克制,這就像砍掉樹根來讓樹木枝繁葉茂,堵塞源頭而想讓河水流得很遠的道理一樣。 一般說來,很多國君順應天命之后,沒有不擔憂自己成就功業而德行卻隨之墮落的。很多人確實開頭做得很好,可是能將這些好的做法堅持到底的卻非常少,這難道真是創業容易守業難嗎?過去奪取天下的時候力量無窮無盡,現在要守住基業卻顯得力不從心,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一個人有憂患意識的時候,必然誠心誠意對待下屬;一旦自己的心愿達到了,就放縱私欲,不可一世。誠心待人,即使是敵人都可以結為朋友;不可一世,即使是兄弟也會反目成仇,形同陌路。即使用嚴酷的刑法,威嚴的氣勢來控制他們使其屈服,他們也只不過為茍且保全性命而心懷二志,外表謙恭卻心存怨恨。怨氣雖不在大小,但讓人擔憂的卻是它違背了人心,這之中所蘊涵的道理就像水既可以讓船行駛也可以讓船沉沒的道理一樣,難道還不讓人深思和警醒嗎?奔騰的馬車如果用腐朽的繩子來駕馭,還能指望它跑得很久很遠嗎? 好的國君,在遇到想要的東西時,就要思考知足常樂的道理,進行自我約束。在有所行動之前,應該想一想,這是不是可以不做,會不會驚動百姓。常常有危機意識,才能夠使自己的思想謙虛平和。害怕驕傲自滿,就應該常常思考海納百川的道理。如果喜歡打獵,就該有所限度。擔心自己懈怠,就應該想想凡事如何做才能善始善終。害怕自己受蒙蔽,就應該想一想自己如何虛懷若谷才能廣納臣子的意見。擔心聽信讒言,就應該思考如何使自己行為端正,以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實行賞賜,不要因為自己的喜好而隨意改變標準。執行懲罰,也不可因自己一時的怒火而恣意濫用。做到了“十思”,發揚了“九德”,那么一個國家,就能夠人盡其才。智者能夠發揮他的智謀,勇者能夠竭盡他的武力,仁者能夠傳播他的賢德,信者能夠表現他的忠義。文臣武將都能夠競相為朝廷效力。這樣一來,國家就會太平,君臣之間融洽和睦,相安無事。國君可以安心巡游,彈琴作賦,頤養天年。天下自然無為而治,又何必去勞心費力,事必躬親,違背無為治國的道理呢? 【注釋】 ①神器:帝位。 ②三驅:打獵時圍合三:面,前開一路,使獵物有路可逃,不至被一網打盡。意謂狩獵應有節制。
貞觀政要詮解 作者簡介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朝著名史學家,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與同時代其他官員相比,吳兢的仕途較為順暢的,沒有大起大落。編著有《樂府古體要解》《唐春秋》《唐書備闕記》等,僅《貞觀政要》傳于今。 譯者簡介: 孔思明,男,河南濮陽縣人。1995年考入鄭州大學,學習古漢語,在校期間不斷閱讀中國古典文學典籍,積累下了豐厚的文學知識。1999年去上海求職,成為一名編輯,同時開始文學創作。2008開始發表作品,散文集《沉默》,小說《風語》,譯作《貞觀政要詮解》陸續出版。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