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育論:智育.德育和體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12365
- 條形碼:9787518412365 ; 978-7-5184-123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論:智育.德育和體育 本書特色
《教育論:智育、德育和體育》是英國教育學家、哲學家和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的代表作,被視為英語世界zui重要的教育名著之一。斯賓塞的一生地位顯赫,他先后獲得了英、法、美等11個國家,32個學術機構的院士、博士等榮譽稱號,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被科學界和教育界譽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二個牛頓”。他在本書中提出的經典之問“什么知識*有價值?”一直引導著教育理論界和教育實踐工作者進行深入的思考。該書由華東師范大學的青年教育學者王占魁博士歷時一年翻譯而成。譯者既精準地翻譯了全書,又為了便于讀者閱讀,在各章節中增加了一些精當的標題和注釋。此外,書中還通過腳注的形式呈現了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羅伯特·赫伯特·奎克(Robert Hebert Quick)、英國倫敦師范學院教授約瑟夫·佩恩(Joseph Payne)、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威廉·哈羅德·佩恩(William Harold Payne)和法國楓丹納圣克魯高等師范學院教授加布里埃爾·康佩爾(Gabriel Compayré)等四位教育學家對斯賓塞教育觀點的諸多精彩的評論。這些都非常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斯賓塞教育思想的精髓。本書既適合高校教育專業師生、教育研究者、中小學教師和家長等閱讀,也適合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參考。
教育論:智育.德育和體育 內容簡介
萬千教育策劃的“世界教育經典名著叢書”之一。 華東師范大學青年學者王占魁博士歷時一年的翻譯、注釋工作,英美法三國的四位教育學家在書中對斯賓塞教育觀點的評論,使本書成為了解斯賓塞教育思想不可替代的優秀文本。 “世界教育經典名著叢書”還包括《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文版,杜威著,陶志瓊譯)、《民主主義與教育》(英文版,杜威著)、《經驗與教育(漢英雙語版)》(杜威著,盛群力譯)、《我們如何思維(漢英雙語版)》(杜威著,楊韶剛等譯)、《教育的目的(漢英雙語版)》(懷特海著,靳玉樂和劉富利譯)、《童年的秘密(漢英雙語版)》(蒙臺梭利著,鄭福明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英漢對照版)》(泰勒著,羅康等譯)、《兒童教育心理學》(阿德勒著,楊韶剛譯)、《愛彌兒(精選本)》(盧梭著,檀傳寶等譯)、《教育漫話·理解能力指導散論》(洛克著,郭元祥等譯校)、《教育學講授綱要》(赫爾巴特著,德加謨評注,盛群力和趙衛平譯)等。
教育論:智育.德育和體育 目錄
教育論:智育.德育和體育 作者簡介
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于1820年4月27日出生在英格蘭中部城市德比(Derby)。他的父親、祖父和叔叔都是教師。他的父親曾編寫過一本叫作《創意幾何學》(Inventional Geometry)的教程,其中所設計的問題和課題,都旨在幫助小學生熟悉幾何學的概念,并通過實際操作和精確的工具使用來開發孩子的創造潛能。這本書在英國已經獲得再版,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在赫伯特3歲那一年,父親因身患重疾被迫放棄了學校的教師工作,并攜家人遷居到諾丁漢,開始從事花邊生產方面的工作。三四年后,他們全家又回到了德比。此后,父親開始從事課外輔導的教學工作。
在7歲之前,赫伯特都沒能學會閱讀。可是,就在7歲那年,他第一次接觸《桑福德和默頓》(Sanford and Merton)這本書就被迷住了。后來,上學了,赫伯特卻對學習心不在焉,敷衍了事。他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消耗在了玩耍方面:釣魚、掏鳥窩,在鄉間四處游蕩,采野果和蘑菇。 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于1820年4月27日出生在英格蘭中部城市德比(Derby)。他的父親、祖父和叔叔都是教師。他的父親曾編寫過一本叫作《創意幾何學》(Inventional Geometry)的教程,其中所設計的問題和課題,都旨在幫助小學生熟悉幾何學的概念,并通過實際操作和精確的工具使用來開發孩子的創造潛能。這本書在英國已經獲得再版,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在赫伯特3歲那一年,父親因身患重疾被迫放棄了學校的教師工作,并攜家人遷居到諾丁漢,開始從事花邊生產方面的工作。三四年后,他們全家又回到了德比。此后,父親開始從事課外輔導的教學工作。
在7歲之前,赫伯特都沒能學會閱讀。可是,就在7歲那年,他第一次接觸《桑福德和默頓》(Sanford and Merton)這本書就被迷住了。后來,上學了,赫伯特卻對學習心不在焉,敷衍了事。他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消耗在了玩耍方面:釣魚、掏鳥窩,在鄉間四處游蕩,采野果和蘑菇。
父親沒有采用強制手段使他專注于學業,而是通過鼓勵他飼養昆蟲,實現了他的轉型。父親通過各種引導手段,增進他對這些事物的了解。后來,赫伯特到他叔叔任教的學校上學。老師認為,他除了在那些需要記憶和背誦的內容上面表現落后以外,在其他智力方面的表現都還算優秀。他時常因為不服從學校的管束而受到責罰。在父親的書房里,他通過瀏覽了解到各種各樣的知識,并對諸如木匠等手工制造方面產生了興趣。
在13歲那年(1833),赫伯特被送到他的另一個叔叔那里。盡管這個叔叔是劍橋大學的研究生,但他并不建議赫伯特上大學,而是期望他將來能夠成為一位土木工程師。赫伯特在數學方面智慧過人,但在古典文學方面并不盡如人意。在古典文學方面,即便他比以前投入更多的精力,也還是難免偶有為此抬不起頭的時候。
到16歲時(1836),赫伯特回到家里度過了為期一年的學習時光。第二年,赫伯特在學校里上了三個月的補習班。對他而言,這還是平生第一次上補習班。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名教師。可是,就在那年夏天,他去做了一位土木工程師的助手,并花費一年時間從事測量、繪圖和數學方面的學習。1838年,他又給一位鐵路工程師做助手,也就是在這一年,他發明了速度測定儀。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赫伯特又迷上了地質學。可是,他一開始并不接受現代地質學奠基人查爾斯·萊爾(Charles Lyell,1797—1875)在其最有名的作品《地質學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中所闡述的物種演化理論。不過,到了1839年,他已經基本接受了生物演化的一般理論。
1841年4月,赫伯特回到了家里,在之后的兩年里從事了各種各樣的研究。1843年春季,他又去了倫敦,希望可以找一份文學創作方面的工作。不過,在做了一段臨時工程師之后,他又回到了德比。1846—1847年,他專心于鉆研各種發明,并在一些科學期刊上發表了論文。1848年,他開始寫作《社會統計學》(Social Statistics),并于1850年完成了第一卷的寫作。與此同時,他還做了《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雜志的副主編。
年屆35歲,緊張的研究工作一度造成赫伯特的健康不良。當年,他出版了《心理學原理》(1855)。到了1860年,他又投入哲學研究,通過對當時近20年中的哲學原著的整理,赫伯特發現,其中的許多思想不僅顯得不夠明智,而且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為此,他不僅發表了大量期刊論文,還先后出版了《第一原理》(1862,1867)、《生物學原理》(1864)、《社會學原理》(Principles of Sociology,I-IV,1876—1880)、《倫理學資料》(Data
of Ethics,1879)、《社會學研究》(Study
of Sociology,1872)、《描述社會學》(De*ive
Sociology,1873—1878)、《禮儀制度》(Ceremonial Institutions,1879)、《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s,1882)、《教會制度》(Ecclesiastical Institutions,1885)、《科學、政治與哲學文集》(Essays: Scientific, 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4 vols.),等等。1882年,他曾到美國訪問。同年,美國思想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辭世。次年,赫伯特接替因愛默生去世而空出來的席位,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道德與政治科學領域的通訊院士。
誠如赫伯特在序言中所說,1861年,他的這本由業已發表過的諸多評論文章組成的《教育論》首次出版。可以肯定地說,在上個世紀,這本書是教育學科當中最為重要和*影響的一部力作。
與之前業已出版的幾個版本相比,這個版本有一個明顯的不同之處:我們在“注釋”部分引述了學界對這本書發表的一些重要評論,其中包括羅伯特·赫伯特·奎克[1],約瑟夫·佩恩 [2],威廉·哈羅德·佩恩 [3]和加布里埃爾·康佩爾 [4]的評論。
我們相信,這些注釋對于廣大讀者的閱讀將大有助益。鑒于斯賓塞一貫強悍的寫作風格,一位首次閱讀這本書的年輕教師,恐怕會覺得書中所呈現的觀點都是板上釘釘的結論。因此,通過閱讀我們在書后附錄的一些尖銳的批評,年輕教師可能會對斯賓塞所闡述的一些原理做出更好的判斷,尤其是當這些觀點遭遇攻擊的時候,他們也能為其做出更好的辯護。
巴丁出版社
1894年于紐約雪城
[1] 羅伯特·赫伯特·奎克(Robert Hebert Quick,1831—1891),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教育史學家。——譯者注
[2]約瑟夫·佩恩(Joseph Payne,1808—1876),英國倫敦師范學院教授,教育學家。——譯者注
[3] 威廉·哈羅德·佩恩(William Harold Payne,1836—1907),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教育學家。——譯者注
[4] 加布里埃爾·康佩爾(Gabriel Compayré,1843—1913),法國楓丹納圣克魯高等師范學院(école normalesupérieure de Fontenay-Saint-Cloude,2010年該校成為法國里昂高等師范學院的一部分)教授,教育史學家。——譯者注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