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學生問題預防與教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35407
- 條形碼:9787576035407 ; 978-7-5760-3540-7
- 裝幀:70g書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學生問題預防與教育 本書特色
30個教育創意策略 防范問題于未然 1.德育特級教師林志超新作。 2.內容豐富,包含六大方面,從超前預防、臨界預防、再犯預防到捕捉奇跡、綜合助力、教育協同多元化,講述詳細、具體。 3.作者結合自身多年工作實踐,提供了30個創意策略,全面而深入地分享了學生問題預防與教育的措施,方法巧妙、有趣,一看即懂,一讀即明,拿來即用。 4.文章結構精密,邏輯清晰精簡,構思巧妙精細。 編輯推薦篇章: 消解負面情緒“六自”方法 “正面教育”促進自我約束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學生問題預防與教育 內容簡介
德育特級教師林志超從“超前預防,防范問題于未然”“臨界預防,消解問題于可能”“止犯預防,消弭問題于已然”“再犯預防,阻斷問題嚴重化”“捕捉契機,促進改變有效化”“綜合助力,教育協同多元化”六個方面,分享了自己在學生問題預防與教育方面的30個創意策略。這些策略,均源自作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戰經驗,方便實用,利于一線班主任活學活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高自身立德樹人的能力。學生問題,預防為主,教育及時,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自主發展。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學生問題預防與教育 目錄
005 自 序 教育,是引領預防的藝術
**章 超前預防,防范問題于未然
003 積極心態形成“六有”因素
010 良好習慣培養“六步”策略
017 正確價值觀之“六式”引領
024 促成自主管理“六方”協約
031 引領規范發展“六大”思維
第二章 臨界預防,消解問題于可能
041 消解負面情緒“六自”方法
048 助力走出困境“六種”游戲
055 消融負面影響“六面”隔斷
062 常規問題應對“六他”流程
069 應對學生傷害“六一”原則
第三章 止犯預防,消弭問題于已然
079 “四類問題”判別教育跟進
086 “四階進程”化解沖動行為
093 “四策學會”調節內心矛盾
099 “四方助力”走出孤立無援
105 “四個深入”應對突發事件
第四章 再犯預防,阻斷問題嚴重化
113 “階段引導”實施危機干預
120 “直面問題”啟迪學生自醒
126 “多面觸感”促使走向友好
131 “柔和堅決”助力學生自控
137 “正面教育”促進自我約束
第五章 捕捉契機,促進改變有效化
145 “個輔時間”提升良好心態
151 “自我成就”促動個性成長
157 “淡然面對”靜候自然生長
162 “激勵潛能”成就*好自己
167 “持續強化”激勵點滴進步
第六章 綜合助力,教育協同多元化
175 協同教育“多方聯動”機制
181 家庭履行“**責任”義務
187 教師盡職“溫度教育”引導
193 班級活動“動態引領”跟進
198 學校立足“立德樹人”推進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學生問題預防與教育 節選
消解負面情緒“六自”方法 負面情緒,源自學生日常交往和生活中的不順暢,以及學習上面臨的諸多挑戰。若負面情緒長期積淀得不到消解,會極大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生活和成長。辛棄疾曾作詞:“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很多事情,亦不隨自己的意志而轉移,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釋放負面情緒是關鍵。“自我麻木—自我滿足—自我強化—自我宣泄—自我求助—自我反思”是消解負面情緒的“六自”方法。 自我麻木法,遠離干擾 負面情緒產生的生理性,與引起負面情緒的情境是互相關聯的,改變情境可以消除負面情緒。如轉移到輕快、明亮的環境中,以舒緩、柔和的視聽觸動感觀,或以更適合、喜歡的味道攝入,直接的感覺輸入可以有效地自發調節情緒并引導自我麻木,遠離負面情緒的干擾。 遠離干擾源的自我麻木法,是消除負面情緒*簡單且較為有效的方法。當你對某個人、某個場景感到沮喪或是憤怒時,只要你趕快離開,負面情緒一般就會消失大半。當學生有負面情緒時,有經驗的老師會帶著學生去操場,一邊走一邊聊。大多數老師帶著學生回來時,學生的負面情緒基本已經消除了。初中生小Q一次因成績不理想而被媽媽批評。為了不跟媽媽起沖突,小Q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看書、聽音樂。爸爸叫他吃晚飯時,面對一桌子好菜,小Q對媽媽的廚藝送上了贊美,媽媽開心地笑了。高中生小X在寢室跟室友經常鬧矛盾,睡眠不好,成績下降得厲害。后來,在老師的協調下,鬧矛盾的一方回家住,遠離了干擾,兩人很長一段時間內相安無事。 有了負面情緒,身邊若缺少可以傾訴的對象,學生可以采用以下消除負面情緒的方法:去一個自己向往的地方(操場一角、圖書館等安全的地方),給自己的心情放個假,讓自己不被任何嘈雜的事干擾;看一場自己喜歡的喜劇電影或一則歡樂視頻,讓歡笑帶走自己的悲傷;聽一場自己喜愛的音樂劇或聽一聽自己喜歡的歌曲,讓自己沉浸在視聽觀感中,慢慢放松;選擇一本能讓自己沉浸其中的書,把自己融入到某種情節中,去感受精彩、體會思想;選擇去旅游,去空曠的原野給自己的心靈放一次假,去刺激的游樂場盡情釋放,去喧鬧的商場購買心儀物品,用短暫的麻木來忘卻負面情緒。 自我麻木法,即遠離干擾源法,這種方法集自我命令、環境調節、自我舒緩、自我提醒、自我暗示、自我鼓勵、自我控制甚至自我催眠于一體,在人的大腦出現負面信息、心中涌起負面情緒時,花費一些時間去做一件有趣或是有意義的事情,通過完成這些事來幫助自己調節情緒,有效遠離負面情緒干擾。 自我滿足法,情緒轉移 當遠離干擾源后,若情緒尚無法平息,我們就需要把負面情緒進行轉移。出于某些原因無法直接向引起負面情緒的對象發泄時,此時我們需要將這種情緒轉移到另一個媒介上,從而化解心理焦慮,緩解心理壓力,這是人們常用的心理防衛機制。 負面情緒和細菌、病毒一樣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且傳染速度也非常快。加利??斯梅爾的心理學實驗證明:20分鐘之內,不良情緒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別人。作為教育者,引導學生把負面情緒進行轉移,可以嘗試這樣幾種方式: 一是物品治愈法。吃東西、購物等,永遠是*治愈的。一些女生在情緒不好時狂吃東西、狂購物就是一種情緒轉移。曾有一位寄宿的低年級學生,晚上想念媽媽,老師帶他看看動畫片,吃點兒零食,小朋友的思念就被轉移了,累了就睡著了,之后就忘記想媽媽這件事了。 二是“尋弱比較”法。經常有孩子在學業不理想受到父母批評時,他總喜歡拿出一個比他更弱的孩子作為比較對象,從而來搪塞自己的“過失”。撇開努力與上進的態度,從情緒的轉移角度,這不失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有時甚至要鼓勵學生用“尋弱比較”來轉移自己的情緒。 三是自我安慰法。學生遇到考試失敗或被人冤枉,可以用良好的心理暗示,如“我可以的”“我沒事”“我會被理解”等,伴隨自然的表情和姿勢,來增加自我愉悅的體驗。 四是精神勝利法。“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行”,當你的學生說這話的時候,請不要嘲笑他,他以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在轉移自己的情緒。遇到這樣的孩子,你可以“那你具體是怎么做的呢”來引導學生真正實現負面情緒轉移。 自我滿足法,即用物品滿足或激勵語慰藉心理層面的需求,以一種媒介進行負面情緒轉移。這種方式可稀釋自己的負面情緒,舒展心胸,釋放壓抑情緒。 自我強化法,運動緩解 自我強化法,即強化生理機能,采用運動的方式從源頭上讓情緒消失。行為主義治療常用放松訓練,如做一組簡單的鍛煉,下樓溜達一下,去操場上跑一圈,實質上都屬于強化生理性的一種情緒調節法。 運動,不僅是機體上的強化,更是心理上的強化。運動能分散注意力,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得以緩解、消除,不斷地運動能強化自己的意志力。不同的運動方式可以緩解不同的負面情緒。學生L出現學習上的焦慮,一到考試就出現心慌、出汗、心跳加速等,伴有神經功能紊亂。在老師的幫助下,L選擇每天慢跑兩圈、做一做體操、周末去游泳等,讓自己身心舒緩、放松,后來其學習焦慮得到了明顯緩解。學生W伴有經常性的憤怒情緒,老師安排小W去參與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具有發泄性和消耗性的體育運動,快速消耗和發泄,讓W的憤怒情緒迅速消除。學生H較為膽小,遇事驚慌,老師安排他在激烈運動中接受考驗,淬煉自我。H參與的運動是足球、籃球和排球等大球項目。為應對場上多變的情況,H只有冷靜沉著地應對,才能取得優勢。經過一年多的訓練,H遇事緊張的癥狀得到緩解,不再驚慌失措,學習上也進步不小。若學生有抑郁行為,則不宜選擇過于復雜的運動項目,不然會使抑郁者感到難以進入狀態從而更加悲觀自責;*好選擇簡單、易于操作的如快速跑、登山等有一定強度的運動,有利于幫助學生轉移注意力,遠離抑郁的困擾。 運動,是自我強化的*佳方式。研究表明,人的運動量超過某一程度時,體內便會分泌內啡肽,它能讓人歡快,能進一步增強人的心理承受力,從而起到強體健心的作用。 自我宣泄法,情緒釋放 自我情緒宣泄,是把積淀的情緒發泄出來,以達到緩解和消除學生消極情緒的目的。宣泄法不僅對神經癥、心因性精神障礙、情緒反應等疾病有較好的療效,而且對心身性疾病和身體健康都有很大的好處。 生活中,有很多“不解”的現象,可以從情緒角度解釋。我們常說,“好孩子”的性格好,受到刺激會容易走極端,而“壞孩子”壞事一大籮,卻大大咧咧,抗壓能力超強。從情緒釋放角度分析,“好孩子”規規矩矩,很多情緒需要壓抑著,什么事都得記在心里,久了會導致抑郁,嚴重了還會走極端。而“壞孩子”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時會隨時釋放情緒,釋放過了就忘了,利于解壓及舒緩心中的積郁。 隨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情緒宣泄也衍生出很多策略:角色變換的空椅子技術,引導大哭一場或大罵一次的情感暴發宣泄,有刺激內啡肽釋放的冥想,更有到心理宣泄室進行暴力釋放等。小D跟同學鬧不愉快時,就會咬自己,于是她的手臂上留下了一些疤痕,小D的爸媽怎么勸說都沒有用。小D長大后并沒有改善,時常會躲在房間里偷偷咬自己。一次放學回家,媽媽發現小D不開心,她在準備回房間時被電視里的恐怖片吸引了,看完電視,被嚇得顫顫發抖的小D,跟媽媽交流起了劇情和心得。那一次,她沒有回房間偷偷咬自己,原因是她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良性自虐”的自我宣泄。所謂良性自虐,是做一些讓身體“感受到威脅”的事,如吃非常辣的食品、洗個非常燙的熱水澡、看恐怖片或悲劇片、玩密室逃脫等,在不斷的“自虐”過程中,感觀非常“痛苦”,但大腦知道正在經歷的事情沒有真正的危險。這種“思想高于身體”的感覺,會讓人感受到愉悅,從而快速消除負面情緒。 自我宣泄法,是勾連了痛苦與快樂之間的逆向聯系,用痛苦來刺激人體釋放“快樂素”,并快速驅除“負元素”,讓負面情緒宣泄,從而達到心態平和。 自我求助法,社交慰藉 大部分負面情緒積淀的源頭來自孤單感和無助感,因孤立無援而悲從中來,好友、家人的支持和鼓勵會避免個體陷入“內卷化”,使其能重新從過于自我的世界中剝離出來,真切地感受到接納與愛。 所謂“多求者,多助”,求助“心理熱線”、投遞“心靈信箱”等,亦能緩解、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找一個傾訴的對象,會讓負面情緒得以快速釋放。出身獨生子女家庭的學生,由于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缺失經常性的拌嘴、爭吵、交流、交心的機會,他們中的大多數在遇到困難時,會把事情窩在心里,糾結、煩惱,陷入內耗而不能釋懷。 學生小A是個怪脾氣的男孩,一不順心就生悶氣,有時會好幾天,甚至幾周對別人不理不睬,以至于同學都不愿意跟他同桌。貪吃的插班生小N出現后改變了小A,剛剛插班的他理所當然地成了小A的同桌。小N有一個偷吃“辣條”的壞習慣,為了讓小A幫忙隱瞞,常常拉小A到操場、走廊盡頭等較為隱蔽的地方去吃辣條。小A為了回請他,也給小N帶來了辣條。沒想到這個行為不僅拉近了小N與小A的距離,讓小A學會了跟同學交流;辣條的刺激更讓小A的悶氣不在。其實,小A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兩條宣泄途徑:一是社交慰藉助力情緒釋放;二是吃辣條的“良性自虐”。良好的交往,為學生提供了把心中不解和感受得以釋放的途徑。積壓久了的不平或不快會讓性格更偏激,會讓人“變形”。說出來,釋放情緒后,也就放下了。 *能緩解負面情緒的是“助人+自助”式交往,把自己的情緒或是不滿,向對方傾訴,去獲得理解和共鳴,不僅實現了情緒上的釋放,還獲得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心靈上的慰藉。 自我反思法,正視情緒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人埃利斯認為,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說明改變認知,實現自我反思,是消除情緒的關鍵。 引導學生反思自我行為,積極地去改變認知,是消解情緒的重要路徑。日常教育過程中,老師或媽媽說批評孩子是為孩子好,這本是一個“真理”,可為什么大多孩子都不能接受?那是因為孩子不能接受這種批評方式,認知上的不認同,伴隨相反的行為反應。引導孩子學會自我反思,讓孩子知道老師或媽媽為什么生氣,從而明白是自己做得不好;若老師或媽媽不批評,不制止自己繼續犯錯,那么錯誤就會更大,從而影響自己成長。那么,批評是有意義的,是為“我”好,改變認知之后,孩子就會改變心態。 情緒,因人的個性、認識、環境甚至想法的不同而改變。正視情緒,引導學生學會向好處想:一是困難或責難也許是好事,利于自己成長;二是回想前一次遭遇的困難,好像也沒有什么,說明一切都會過去;三是明確自己的定位。既然自己有更高的目標和追求,就不能拘泥于當下的小事,感恩一切擁有。學會寬心,遇事先往好處想,往好處做,會越做越好。反之,則會越做越糟糕。 在生活和學習中,引導學生學會掌控自己,不被不合理信念吞噬,在情緒爆發前,適當給自己預留反思時間,避免因為情緒問題錯失好的心情,影響自己健康成長。 情緒對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和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負面情緒所產生的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會讓我們的機體負荷增加,造成傷害。“六自”方法提供了消解負面情緒的路徑,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境,提高學生的活動效率,增強學生的信心,使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健康成長。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學生問題預防與教育 作者簡介
林志超,浙江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新班主任》等雜志封面人物。致力于學生行為問題藝術化教育的研究,獲教育部重點課題立項資助,課題成果獲浙江省一等獎。在《人民教育》等雜志發表近200篇文章,著有《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教師藝術應對學生問題36記》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