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天地人事:葉瀾終身教育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7363887
- 條形碼:9787107363887 ; 978-7-107-3638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天地人事:葉瀾終身教育思想研究 本書特色
具有中國特色并以代表作英譯本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的當代中國教育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由葉瀾教授 并持續主持至今近40 年,正式命名面世也將近20 年。這個中國的教育學派已形成核心人物、研究梯隊、原創成果、中國教育學研究之路等“人·學·事”綜合的學術共生體。本套叢書從多個角度對此做了專題探究和系統表達。 本套叢書圍繞學派“ 代”創始人葉瀾的教育思想,由學派“第二代”的核心成員,分別從理論基石的概念生成、理論與實踐的轉化、形上之維的元研究、生命自覺的教育價值、現代轉向的學校改革、成己成人的教師發展、天地人事的終身教育、理性詩意的美學意蘊以及學派創建的生成史等9 個角度,做了專題式的系統詮釋和深化推進。這是學派兩代人之間學術生命力的貫通與綿延。它既呈現出當代中國教育學學派創始人教育思想“綜合/復雜”的通學性,也體現出一個有意識地自覺原創、自為自強的中國學派之學脈傳承與創新,還預示著“中國學派”發展強大的生生不息的“學術明天”。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天地人事:葉瀾終身教育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葉瀾,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是首套論述和闡發創生于中國本土的教育學派——“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創始人葉瀾教育思想的大型叢書,重在探討葉瀾如何以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變革與發展為背景,以“新基礎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為基礎,以“創造和重建適應當代中國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學體系”為目標,關注人的生命發展,重視實踐在教育研究中的價值,創建具有中國立場、中國傳統、中國風格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過程,尤其關注她建構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恩想體系及其對中國教育學的獨特貢獻。 《天地人事:葉瀾終身教育恩想研究》是叢書的第6卷,聚焦葉瀾終身教育思想,系統闡發了葉瀾關于終身教育內涵、人的發展的終身性和內動力、終身教育之“事事”維度、社會教育力、教育的自然之維等方面的思想,以幫助讀者從方法論層面透視葉瀾終身教育思想的內在邏輯。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天地人事:葉瀾終身教育思想研究 目錄
一、理論底蘊
二、教育情感
三、創造勇氣
四、生命自覺
**章 終身教育的內涵
一、當前實踐與認識狀態
(一)政策中的認識狀態
(二)實踐中的認識狀態
二、葉瀾對朗格朗終身教育思想的解讀與闡釋
(一)研究的思路
(二)具體的解讀與表達
(三)明確終身教育的立場與視界
三、對當前終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啟示
(一)終身教育是一系列思想觀念
(二)終身教育是一種價值取向
(三)終身教育是一類思想方法
(四)終身教育是一個發展戰略
第二章 人的發展的終身性與內動力
一、當前“終身教育”實踐對人的發展的理解
(一)關注終身,但未能對個人進行深入研究
(二)重視學習者中心,但對人的主體性研究需要加強
(三)教育中互動生成研究的缺失
二、葉瀾對人的發展的研究
(一)生命全程背景下人的發展研究
(二)終身發展視野下人的發展的內動力
(三)教育中的具體個人觀與教育中的互動性
三、對當前終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啟示
(一)凸顯具體個人,關注“每個人”
(二)基于人的差異性,形成“共學互學”的主體間關系形態
(三)在創造性的終身教育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人的終身發展理論
第三章 事事皆可為學
一、缺失的“事事”之維
(一)葉瀾對終身教育所缺之維的發現
(二)新視角下對終身教育研究狀態的再認識
二、“生命·實踐”教育學的貢獻
(一)清晰的教育研究方法論指導
(二)突出“生命·實踐”教育學的研究視角
(三)推動研究性變革實踐的價值實現
三、對當前終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啟示
(一)促成整體結構的完整
(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繼續研究終身教育
(三)充實富有“生命·實踐”特征的當代中國終身教育研究
……
第四章 社會教育力
第五章 教育的自然之維
參考文獻
后記 我輩當自強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天地人事:葉瀾終身教育思想研究 節選
其三,進一步總結,以“教育”這一教育學*基礎的概念,形成向人生“整體化”和“全過程化”的嵌入,從而將終身教育的獨特性清晰地呈現在教育理論體系之中。 第三步,進入“社會”維度,解釋“終身教育”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葉瀾用“由此出發再進一步”的語言轉換,自然、合理地提煉出“教育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全時空覆蓋,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在各種社會實踐中完成”。這一內涵的揭示是有重大意義的,因為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對人的終身發展的價值是通過“教育”之“事”而體現的,終身教育的發展也需要落實在實踐中,“終身教育”只有滲透于這些活動之中,才能得以實現。因此,這一轉換一定要實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于2016年3月發布,葉瀾以教育學者的敏感性意識到并指出,該規劃整體、簡要表述了當代中國社會變革與發展的目標。從終身教育的視界出發,她指出:“我們需要且可能用上述終身教育的‘尺度’來探究、衡量和推進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革與教育變革;我們需要用終身教育的意蘊來重構教育與社會發展內在關系的理論,進而創造在重構理論指導下的變革實踐。”這進一步印證了葉瀾在解讀朗格朗終身教育思想時所采用的分析結構。 而且,這一轉換呈現出葉瀾對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的清晰認識,后期她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概念,如“社會教育力”等。這一主題將在后文中繼續展開,本章主要聚焦“終身教育”這一核心概念。 *后一步,終身教育的獨特價值實現,不能離開對上述維度的體認。在葉瀾看來,“唯有如此,終身教育才會有偉力,也才有可能發揮、實現其偉力”。她還進一步補充道:“不如此理解,很難讀懂終身教育。”如果“讀懂”都未實現,“實踐”更是“盲人摸象”了。這一強調,也突出了理論研究的重要意義。 如此分析這一段闡述,既是為了闡明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話語體系、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對于“終身教育”研究的支持,也為了說明“終身教育”內涵理解所需要有的理論基礎。這也啟示相關研究者、實踐者、政策制定者要多用心理解“終身教育”,并不斷夯實自己的教育理論基礎。 葉瀾理論研究的風格是善于通過分析“不是什么”而進一步明晰概念的內涵。她在對“終身教育”的研究中,也同樣使用了這一策略。 她以自己的研讀為例,提醒研究者注意:“朗格朗不只是給‘終身教育是什么’作了經典定義式界定,還通過對現實的批判警示人們:什么不是終身教育。”①葉瀾說,朗格朗讓她深受啟發和贊服之處,還有他對自己所處時代教育現狀的尖銳批判。葉瀾認為,他不只是給“終身教育是什么”作了經典定義式界定,還通過對現實的批判警示人們:什么不是終身教育,什么甚至不能稱為與美好生活相關的教育。 在具體分析中,葉瀾重點突出如下幾點。 **,對作為終身教育初始階段的基礎教育之局限的批判,強調朗格朗所意識到的明顯問題:“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不管怎樣重要和必要,它都只是一種準備,只是真正的教育過程的一種不完美的開端。這種教育只有在成人中進行時,才能體現它的全部意義和發揮它的全部潛能。”葉瀾持續幾十年開展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對這一判斷有很多共鳴,因此,其也成為葉瀾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強有力的批判和建設工作的基礎。 第二,將基礎教育與成人教育聯系起來思考。葉瀾很重視朗格朗提出的這些問題:“不管學校教育期限有多長,到底有多少人在離開學校以后繼續學習、繼續自學、繼續吸收新知識、繼續通過持續而有組織的努力來發展自己已有的技能和才智呢?”葉瀾認為,朗格朗經歷了法國成人教育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由此形成了對基礎教育領域問題的更深切的理解,更為堅定地認識到:不能將基礎教育視為教育的全部,且要從“有多少人在離開學校以后繼續學習、繼續自學、繼續吸收新知識、繼續通過持續而有組織的努力來發展自己已有的技能和才智”的立場出發,重新評價教育的質量。上述觀點,即便放在今日,也著實有著強大的力量,幫助我們判斷“教育”“終身教育”不是什么,使我們保持對教育問題的敏感。 ……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天地人事:葉瀾終身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葉瀾,“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創始人,當代中國 教育學家和教育家;·中國“新基礎教育”研究與“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創始人和持續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王枬,廣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教育原理和教師發展研究。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主持或參加 社科基金及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0余項,榮獲 及省部級教育科研獎勵20余項。 李政濤,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人類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的教學和研究。現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華東師范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