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22593
- 條形碼:9787203122593 ; 978-7-203-1225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 本書特色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技能型社會建設及高質量職業教育發展。那么,技能型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需要怎樣的職業教育,又如何實現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這些是當前構建技能型社會不得不深思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反思與努力也構成了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解決的核心主題。
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構建職業教育命運共同體及治理探索”“職普繼教育融通發展探索”“職業技能培訓的政策及實踐探索”及“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引進來與走出去”四個方面,針對當前有關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熱點及核心問題進行思考,既有理論方面的探索,也有基于實踐的經驗反思,希望能夠作為民間發聲來支持“技能中國行動”。
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 目錄
**篇 職業教育命運共同體及治理探索
**章 職業教育命運共同體的運行機理與構建策略
**節 職業教育“政校行企社”關系演進………………………………… 4
第二節“ 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的含義……………………………… 5
第三節“ 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的運行機理………………………… 7
第四節“ 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策略……………………… 12
第二章 職業教育治理共同體的概念模型與構建路徑
**節 職業教育治理共同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指向………… 18
第二節 職業教育治理共同體的概念模型………………………………… 20
第三節 民主協商:職業教育治理共同體的構建路徑…………………… 27
第三章 職業教育的分散化治理趨勢及經驗
**節 分散化治理的概念闡釋及分析框架……………………………… 31
第二節 香港特區職業教育分散化治理…………………………………… 34
第三節 新加坡職業教育分散化治理……………………………………… 41
第四節 職業教育分散化治理的經驗及啟示……………………………… 45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治理探索——基于“混合治理”的概念框架分析
**節 混合治理:職業院校組織變革的路徑選擇……………………… 50
第二節 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混合治理的含義解析……………………… 54
第三節 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混合治理的分析框架……………………… 55
第四節 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混合治理的運行機理……………………… 58
第二篇 終身教育視域下“職普繼”教育的融通發展探索
第五章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通發展
**節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關系演變——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71
第二節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關系的學術表達…………………………… 75
第三節 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融通的內容與形式………………………… 78
第四節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通的實踐路徑…………………………… 79
第六章 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協同發展
**節 中國職繼教育發展之戰略設計:從獨立發展到統籌協調……… 84
第二節 中國職繼教育統籌協調發展之框架設計………………………… 89
第三節 中國職繼教育統籌協調發展之主要問題………………………… 93
第四節 中國職繼教育統籌協調發展之改進策略………………………… 96
第七章 國家資格框架及其運行邏輯——基于專業經歷的分析
**節 國家資格融通的實踐意義…………………………………………101
第二節 國家資格融通的專業經歷概念框架………………………………102
第三節 國家資格融通的運行邏輯…………………………………………104
第四節 國家資格融通的實踐策略…………………………………………110
第三篇 職業技能培訓的演進、政策及實踐探索
第八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職業教育的歷史演進
**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余年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演進…………117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余年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經驗…………129
第三節 職業教育發展的未來展望…………………………………………132
第九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職業技能培訓 的歷史演進
**節 中國職業技能培訓的演進歷程……………………………………136
第二節 中國職業技能培訓的發展特征……………………………………145
第三節 中國職業技能培訓的未來發展思考………………………………148
第十章 21世紀以來中國職業技能培訓政策的嬗變邏輯
**節 政策理念:從重視技能提升轉向接軌終身教育…………………152
第二節 政策主體: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國務院頂層設計攀升……………154
第三節 政策規劃:從單項政策形式轉向著力制度建設…………………156
第四節 政策內涵:從重視生存就業轉向提升生活質量…………………158
第五節 政策設計:從原則導引轉向賦能增效… …………………………161
第十一章 再就業技能培訓的理論模型與改進策略——以過剩產能職工為例
**節 再就業技能培訓的理論依據………………………………………166
第二節 再就業技能培訓的理論模型………………………………………170
第三節 再就業技能培訓的改進策略………………………………………174
第十二章 中國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的培訓效果研究——基于影響因素視角的分析
**節 民辦職業培訓機構培訓效果之影響因素探析……………………181
第二節 民辦職業培訓機構培訓效果之影響因素模型構建………………202
第四篇 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探索:引進來與走出去
第十三章 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百年變遷的歷史邏輯——基于新制度主義視角的分析
**節 文獻回顧與理論框架………………………………………………219
第二節 掃描:中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演進歷程與發展軌跡……………222
第三節 闡釋: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制度變遷與路徑依賴……………231
第四節 展望:中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趨勢…………………………239
第十四章 職業教育“走出去”的實踐探索
**節 產教協同是職業教育走出去的理性行為選擇……………………241
第二節 產教協同的含義及行為原則………………………………………244
第三節 職業教育走出去的產教協同模式…………………………………246
第四節 職業教育走出去的產教協同經驗及啟示…………………………248
參考文獻………………………………………………………… 250
后 記………………………………………………………………267
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 節選
**章 職業教育命運共同體的運行機理與構建策略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隨后“命運共同體”逐漸成為學者們的關注焦點。職業教育領域中,以協同創新引領產教融合發展,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及社會組織多方協同行動成為國家政策的基本導向與發展戰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2014)要求“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規劃、合作治理、合作培養機制”。上述政策要求與習近平總書記的“命運共同體”不謀而合,構建“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以下簡稱“職教命運共同體”)成為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化解產教融合發展困境、實現職教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那么,何為“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的機理是什么?構建策略有哪些?上述問題的回答不僅能夠豐富職業教育理論,還有助于化解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難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節 職業教育“政校行企社”關系演進 “政校行企社”即政府、學校、行業、企業與社會組織是職業教育的利益相關者,因此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參與主體。從歷史上看,“政校行企社”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及程度有所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基本經歷了“融合—分離”的演進歷程,當前朝著再融合的趨勢發展。 如果將學徒制看作職業教育的*初形態,學徒訓練以及行會學徒制存續期間,職業教育參與主體是天然融合在一起的。古代社會,學徒訓練作為培養工匠的主要形式是在手工作坊中完成的,教學在生產現場進行,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結合。中國封建社會職業教育具有一定特殊性,官營作坊與家庭作坊并存,呈現出“官私并守”的特征。家庭作坊教育中校、企天然融合在一起;官營作坊教育中增加了政府,政、校、企結合在一起。隨著11世紀前后商人行會和手工業行會的產生,學徒訓練逐漸制度化,職業教育成為一種具有公共性質的社會化制度。行會成為私營和家庭手工作坊的主要管理組織,通過行規等途徑將師傅資格、契約簽訂及學徒培養的各個環節置于嚴格監管之下。為了給國家提供更多消費品,國家相關機構成為官營手工作坊的管理機構。由此可見,“政校行企”在學徒培訓上是天然融合在一起的。 16至18世紀行會衰落,職業訓練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政校行企社”之間的自然連接紐帶衰微,呈現出分離態勢。行會衰落使得手工業行會學徒制瓦解,國家通過頒布法令干預學徒訓練,取得學徒制的控制權。職業訓練也從生產過程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組織形態,以職業學校的面貌呈現。盡管職業教育與國家結合在一起,國家將發展職業教育視為自身責任,政府與職業學校作為提供者和生產者體現了職業教育責任主體與執行主體的關系,但是隨著行會衰落,職業教育組織與生產組織獨立存在,職業教育與生產過程相分隔,因此,職教參與主體,尤其是學校、行業、企業之間,呈分離狀態。 19世紀至二戰前工廠培訓學徒制時期,國家主義職業教育制度逐漸確立,學校職業教育與工廠學徒培訓共同擔負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重任,職教參與主體呈現有限融合的趨勢。職教參與主體“政校行企社”在不同國家演化出多種關系形式。在具有行業傳統的德國,行業協會與政府共同管理職業教育,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結成職教共同體,協同培養產業技能人才。在其他行業力量偏弱的國家,普遍存在學校、行業、企業分離現象。比如,企業培訓比較發達的美國和日本,職業教育與培訓分離,學校形態的職業教育政府與學校相結合,企業內培訓行業與企業有限結合,這種狀況在二戰后得以延續。隨著人們對技術技能人才與崗位需求匹配程度不高的反思,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分離獲得關注及調整,現代學徒制的提出正是對學校、行業、企業深度融合的呼喚與回應。由此可見,“政校行企社”職教參與主體的關系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搖擺之后,出現再次融合的需求,構建“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成為大勢所趨。 第二節 “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的含義 現代社會職業教育形態和基本實踐方式是以“命運共同體”的形式出現和存在的。“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復合詞匯,由“政校行企社”“職業教育”“命運”“共同體”四個核心語素構成,四者共同規制“‘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的含義。其中,“政校行企社”體現主體因素,表明共同體由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與社會組織五個行為主體構成;“職業教育”反映空間環境因素,表明共同體產生并存在于職業教育領域這樣的外部環境中;“命運共同體”是本研究的重心和焦點,其中“命運”體現了共同體發展變化的可能與趨向。中國傳統人生哲學以理性態度看待命運,強調人在命運面前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命”具有不可避免的意味,“運”雖不可預知,但可以通過主觀努力使之有所改變。“共同體”作為社會理論的起源性概念之一,在滕尼斯的《共同體與社會》中被定義為“通過某種積極的關系而形成的群體,統一地對內對外發揮作用的一種結合關 系,現實的和有機的生命組合。由個體意志決定的、相互發生關系的群體,這是共同體的基本條件;對內對外發揮作用是共同體的功能,現實的和有機的生命是共同體的本質。” 學者阿德勒和巴內特認為共同體具有三個特征:共同體內各成員國擁有共同的認同和價值觀;成員國之間能夠進行多方位的直接互動;共同體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互惠和利他主義。 基于上述理解,將“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定義為: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與社會組織作為重要的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基于共同的教育信仰與教育目標,在培養職業人與社會公民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精神共同體與實踐共同體;是現代社會職業教育的基本存在形態與重要治理機制。為了更好地理解該概念,需要明確以下幾點:一是“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是價值共同體,而非實體共同體。職教命運共同體是以價值共識為紐帶的,承載著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和社會組織不同主體對如何實現職業教育持續、高效與優質發展的價值認同;是不同主體本質意志的結合,主體集體行動的動力主要源于職教文化傳統與信仰的召喚。二是“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的邏輯起點是不同主體達成共識。職教共識是行動者“對于彼此意向的相互承認、反復溝通,獲得彼此意向之共性與差異的完整認識基礎上理性取舍的過程與結果。”此外,職教命運共同體還蘊含集體主義取向,倡導不同主體在“差異的承認”基礎上“多樣、開放、合作”的公平觀,是體現異質性和進化論的彈性認同。三是“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的存在基礎是共同達成的某種合作秩序。職教命運共同體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之上的教育治理,通過合作秩序來維持政府、學校、行業、企業與社會組織等職教參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合作秩序的確立通向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教育制度演化,合作秩序的效率和價值關系到命運共同體的實現。四是“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旨在發揮不同主體的資源互補優勢,通過集體行動的“運”來改變職業教育的“命”不濟。職教命運共同體的主體因素——政府、職業院校、企業、行業及社會組織作為政治機構、教育機構、經濟組織與社會組織,分別擁有政治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與社會資本,能夠發揮不同組織資源優勢,通過集體行動來改變職業教育的“二流教育”標簽,提高社會認可度和參與度。
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 作者簡介
賈旻 教育學博士,現為山西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理論、職業教育治理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資助等6項省部級課題,在《中國高教研究》 《經濟問題》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等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獲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百部(篇)工程”獎2項。 閆衛平 理學博士,現為山西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數學、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研究,曾經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及省級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兩次榮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 2003年)。曾在《教育理論與實踐》 《中國成人教育》及《高等理科教育》等期刊發表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論文多篇。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