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東岳教育論叢第1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119080
- 條形碼:9787570119080 ; 978-7-5701-190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岳教育論叢第1輯 內容簡介
《東岳教育論叢》是由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省高水平學科建設項目資助的研究成果之一。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是1950年學校創辦之初很早設立的六大學科之一,有著悠久的學術傳統,匯聚了一批從海外歸國的知名學者。2020年入選山東省“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名單。教育學、教育技術學、學前教育學三個專業入圍國家專業建設點。為推進學科建設工作,進一步調動學科人員從事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學術平臺,與國內外學術界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不斷提升教育學優勢特色學科的建設水準,依據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優勢特色學科建設關于出版書籍的要求,編輯出版了《東岳教育論叢》系列叢書。《東岳教育論叢》系列叢書設立中西傳統教育思想的現代詮釋與轉化研究(教育哲學)、基于立德樹人的道德教育與學校改進研究(德育原理)、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的建構與應用(課程與教學)、教師的社會心理及其培育研究(教師教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創新(教育信息化)等五個主題,主要刊載近年來教育學科教師公開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凸顯研究的前沿性、前瞻性、時代性和綜合性。
東岳教育論叢第1輯 目錄
誰是*初的教育者——康德教育邏輯起點問題之追問
時代與心境:傅統先先生的學術人生
舍勒價值倫理學中的“榜樣追隨”及其教育意蘊
生生之道:先秦儒家教化哲學的理論基礎——以《中庸》為主體的研究
02 德育原理
作為倫理實體的學校
論大學的道德責任
公民道德建設中的“劇場效應”及其社會治理
美國營利性大學營利性與公益性爭議、協調機制及發展趨向
03 課程與教學
教學理解的意義之維
我國課程知識研究70年的歷程審思
學校課程建設的合理性省察
基于教學認識論視角的知識教學發生機制探析
04 教師教育
論教師的社會理性及其培育
“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危機與應對
民國鄉村教師負面情緒的心態史考察
學校里的“陌生人”:交流輪崗教師身份建構的類型學分析
05 教育信息化
再論創客及創客教育
學生感知的數字化游戲挑戰水平與學習注意力關系研究
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
東岳教育論叢第1輯 節選
《東岳教育論叢(**輯)》:一、學校倫理實體的價值人雖然是不同于動物自在性存在的自為性存在,但人的真正自由并不是孤立的、蟄伏于自身的單子自由,而必須以與他人的社會性交往和相互聯系為基本條件。因為,個體的“生命表現,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人的個體生活和類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盡管個體生活的存在方式是——必然是——類生活的較為特殊的或者較為普遍的方式,而類生活是較為特殊的或者較為普遍的個體生活”。這就是說,人的尊嚴、幸福和自我的實現不是個體自給自足的,只有在與他人的相互依存關系中才能得到表現和確證。無論人的相互依存關系多么復雜和多樣,它都內在地具有某種性質的倫理關系。因而,人的世界是也應該是倫理的世界,蘊含著人之相遇相通共感共應的普遍性倫理關切。人際的這種倫理關切不僅是對人的自然屬性的一種超越,也是對人的原子式存在的一種揚棄。現實的倫理世界是以倫理實體的形態而存在的。倫理實體首先是現實存在的社會實體,而不是某種虛擬或虛設的幻影。但是,并非任何一個社會實體都是現實的倫理實體,只有當具體的倫理關系實際地、有機地運行并構成或主導該社會實體的倫理秩序時,該社會實體才有資格被稱為倫理實體。即使某一社會實體的實際運行伴隨或依憑一定的倫理關系,只要這種倫理關系尚未建立和支撐起該社會實體的倫理秩序,那么該倫理關系就不具有倫理實體的意義,該社會實體依然不能算作倫理實體。社會實體的倫理關系取決于該社會實體所具有的倫理性規定,這種倫理性規定則是由該社會實體的所有成員在漫長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交往過程中逐漸孕育和生成的。經過長期實踐的不斷檢驗而積累和沉淀,社會實體的倫理性規定就有可能升華為該社會實體的一種普遍性倫理品格、一種倫理精神,*終成為該社會實體成員一切思想和行動的不可動搖和消除的根據和出發點。“倫理精神本身并不等同于客觀的倫理實體,由倫理規范、倫理原則、倫理理想等構成的主觀倫理或倫理理念,只是倫理的理論或倫理價值體系,它存在并體現于現實的倫理關系與倫理實體中,它確實可以稱作客觀倫理實體的核心或靈魂,但并不等同于客觀實體本身。”顯然,社會實體成員的存在及交往是倫理關系形成的物質基礎和客觀前提,而社會實體的倫理精神則是社會實體倫理關系形成的主觀條件。可以說,倫理實體既是倫理關系的實體,又是倫理秩序的實體。倫理實體一經形成,其內在的倫理關系與倫理秩序就不是靜態的、僵死的,而是始終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之中,它會以“整個的個體”面目出現并與周遭世界相互影響。“倫理行為的內容必須是實體性的,換句話說,必須是整個的和普遍的;因而倫理行為所關涉的只能是整個的個體,或者說,只能是其本身是普遍物的那種個體。”②在這里,以“整個的個體”面目出現的倫理實體實際上已經是一個主體,一個具有一定的共同人格的主體。一般說來,完善的倫理實體都有某種共同的人格,這個共同人格是由其成員共同鑄就和享有的。由此可見,個體道德上的清靜自守不可能孕育出情感的普遍性結構,對于共同人格的形成也無多大實際意義,缺乏強烈的倫理關切,其合乎道德的行為只不過是某種主觀的傾向或態度。只有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創造了適宜的成德環境,才有可能真正地推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倫理實體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人不能也無法長期忍受無倫理或倫理實體破碎的狀態。從倫理實體中可以尋求對倫理關系和倫理秩序的理解,因而倫理實體是把握倫理關系和倫理秩序的“鑰匙”。由于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分化與重構不斷催生了許多新的組織和結構方式,倫理實體的形態已不僅僅限于經典倫理實體——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從廣義上講,一切具有倫理內涵的關系都具有某種倫理實體的意義,如果承認倫理關系現實地存在于各種社會實體之中,那么,舉凡社會實體皆可成為倫理實體。即使是一些經濟實體和法律實體,它們也可以同時是倫理實體,何況本來就存在著以倫理實體為主體和代表的社會實體,如家庭和民族。這意味著倫理實體的觀念是現實的,倫理實體的建設不是不可能的。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總體性邏輯的解構和傳統社會常規的漸趨失效使得個體在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時,也如蒼莽叢林中迷途的羔羊,背負著選擇的重負,遭受著孤獨的煎熬。“當每個人都被賦予己的方式追求獨特生活方式的權利時,以自我為中心來衡量有價值的生活方式也就不可避免。于是,個體不得不自己確定自己追尋什么,而他人卻無與于其間。于是我們看到了共享的、關系性的概念在精神生活中的逐漸淡化,與此相關的是現代精神生活范式中個人內在的孤獨感受。當個體之人作為孤獨之人而呈現時,周圍之人也就必然作為陌生者而被接納。”今天,這已經不是一個“個人的問題”和“個人的憂慮”,而是我們共同的處境和命運。盡管現代信息技術為人們提供了無須拘囿于周遭環境就可以迅速建立起社會關系網絡的新途徑,但它畢竟是一種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溝通方式。覆蓋天南地北的網絡關系并不能替代真實的人際交往和情誼。如果要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就需要人們相互之間的相遇與相處f彼此信任和關愛,并從中獲得可以分享的脈脈情誼和溫馨的回憶。完全依賴網絡來建立社會關系,實際上只不過是一種回避或逃避真實生活世界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維持正常人際關系所需要的努力和責任的方式。因此,秉持倫理實體的精神,全面地分析和把握社會實體的倫理關系及其結構,通過倫理實體的建設推動整個社會的良序發展就顯得極為必要和迫切。……
東岳教育論叢第1輯 作者簡介
徐繼存,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學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博士點負責人,系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任全國教學論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實驗研究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以及鄉村教育與教化等領域的研究,出版著作與教材10余部。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教育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曾獲得重量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部級教學和科研很好成果獎8項。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