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質量信號與市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424643
- 條形碼:9787516424643 ; 978-7-5164-246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質量信號與市場 本書特色
本書從供應鏈安全管理的內部供應鏈安全管理和外部供應鏈安全管理兩個維度分析供應鏈安全管理與食品質量安全,以及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基于理論推理和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實證研究分析驗證內部供應鏈安全管理對食品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并通過實證研究,試圖探索食品質量安全信號在供應鏈安全管理與核心企業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中起到的作用。同時,通過方差分析探索特定的食品質量安全信號對不同市場的信號作用相同與否的問題,即質量信號與市場的匹配問題。
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質量信號與市場 內容簡介
現代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并不是一個部門或一個單位的責任,而是涉及到從農田到餐桌所有環節的安全控制,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食品源發生污染或出現不安全問題,都可能隨著大范圍流通而擴散。本書分七章,詳細分析了供應鏈管理、食品質量與企業績效關系,以及不同質量信號的作用機制。
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質量信號與市場 目錄
第1章
從供應鏈到食品供應鏈
1.1 供應鏈理論和實踐研究
1.2 供應鏈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拓展
1.3 食品供應鏈(Food Supply Chain)的概念和內涵
第2章
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
2.1 供應鏈安全管理
2.1.1 內部供應鏈安全管理
2.1.2 外部供應鏈安全管理
2.2 食品企業供應鏈安全管理
2.2.1 食品企業內部供應鏈安全管理
2.2.2 食品企業外部供應鏈安全管理
第3章
食品質量、安全(Food Quality and Safety)屬性
3.1 引言
3.2 食品安全、質量的含義
3.2.1 食品安全
3.2.2 食品質量
3.3 食品的安全屬性和質量屬性
3.4 食品供應鏈中信息不對稱問題
3.4.1 道德風險
3.4.2 逆向選擇
第4章
質量安全信號
4.1 食品質量和安全信號
4.2 食品質量安全信號的類型
4.2.1 核心企業聲譽
4.2.2 產品認證
第5章
食品質量、食品質量安全信號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
5.1 食品質量安全信號在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與企業績效關系中的中介作用的實證研究
5.1.1 引言
5.1.2 概念模型的提出
5.1.3 研究方法
5.1.4 數據分析和假設檢驗
5.1.5 討論
5.2 供應鏈安全管理、食品認證和競爭力的關系
5.2.1 引言
5.2.2 相關研究評述和研究假設
5.2.3 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
5.2.4 研究結果
5.2.5 結論與啟示
5.3 供應鏈安全管理能力對食品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比較兩種信號的中介作用
5.3.1 引言
5.3.2 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5.3.3 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
5.3.4 分析與結論
第6章
食品企業產品質量信號與市場匹配機制的案例研究
6.1 樣本企業的選擇
6.1.1 樣本企業—中糧屯河
6.1.2 樣本企業—麥趣爾集團
6.2 多案例比較分析
6.2.1 供應鏈安全管理
6.2.2 食品質量安全信號
6.2.3 銷售市場和銷售績效
第7章
研究結論
7.1 本書研究結論
7.1.1 供應鏈安全管理與企業績效
7.1.2 供應鏈安全管理與產品質量信號
7.2 理論貢獻
7.3 實踐啟示
7.3.1 培育企業的供應鏈安全管理能力
7.3.2 基于供應鏈管理建立綜合性的信號戰略
7.4 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7.4.1 數據來源的局限性
7.4.2 模型設計方面的局限性
7.4.3 結論存在局限性
參考文獻
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質量信號與市場 節選
1.1 供應鏈理論和實踐研究 供應鏈的概念*早出現在20 世紀80 年代,但是,到目前為 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Christopher 把供應鏈定義為通過上下 游的不同過程和活動的鏈接,以*終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形 式創造價值的組織網絡。維基百科對供應鏈的定義為,供應鏈是 一種產品或服務從供應商轉移到消費者過程中的組織、人員、技 術、活動、信息、資源組成的系統。供應鏈活動把自然資源、原 材料和零部件轉化成*終商品并運送到*終消費者手中。較為常 見的定義為,供應鏈是物品從供應商向下流動到客戶,而信息向 上下游兩個方向流動的一個由供應者、制造者、分銷者、零售商 和客戶構成的系統。供應鏈以客戶與供應商的合理的銜接,使制 造商能夠及時獲取較為真實的用戶需求。通過計劃、控制和協 調等職能活動,使原材料提供、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協調合 作,將價值增值的產品提供給消費者,從而實現成本控制和利潤 增值。 1.2 供應鏈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拓展 供應鏈這種管理理念是20 世紀 90 年代產生并發展起來的, 根據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的定義,供應鏈管理是物品從供應商向 下流動到客戶,而信息向上下游兩個方向流動的一個由供應者、 制造者、分銷者、零售商和客戶構成的系統。根據供應鏈的定義, 它包含了所有供應環節的計劃和管理,同時包含與供應商、制造 商、中間商、客戶、第三方服務的提供者等供應鏈參與者的合作 與協調。供應鏈管理不僅包含企業內部供應和需求的相關管理, 也包含了企業外部供應和需求的管理。 目前,國內外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從內容上看,從整條供應 鏈設計到單一的供應環節,都有大量的研究文獻存在,主要集中 在——供應鏈協調、供應鏈伙伴關系、供應鏈結構設計、供應鏈 績效評價、供應鏈中的信心共享、供應鏈牛鞭效應,供應鏈合約。 另外,與供應鏈運行模式相關的一些研究,比如精益供應鏈(Lean Supply Chain)、虛擬供應鏈(Virtual Supply Chain)、敏捷供應鏈 (Agile Supply Chain)等。供應鏈管理的這些研究重點關注供應鏈 中各個參與者的經濟利益。 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供應鏈管理實踐不得不涉及經 濟、社會和環境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成了供應鏈理論研究的新課 題。因而,從不同領域開始出現應對各種環境問題、社會問題和經 濟問題的供應鏈相關研究。例如,為了應對資源問題、環境污染 問題而提出的可持供應鏈(Sustainable Supply Chaiin)、生態供應鏈 (Ecological Supply Chain)、綠色供應鏈(Green Supply Chain)等成 為供應鏈研究領域中的新的內容。為了應對我國食品(農產品)供 應中存在的食品質量、安全等問題,眾多學者、企業都在努力探討新的策略。在供應鏈已有的研究基礎上,以提升食品安全和質量作 為主要研究對象,對食品供應鏈進行擴展性的研究是供應鏈管理研 究領域的一個主要課題。目前,食品供應鏈的相關研究還處于起步 階段,因此,相對分散并且缺乏系統性。 1.3 食品供應鏈(Food Supply Chain)的概念和內涵 在供應鏈的概念提出后,學者們也逐步開始針對不同供應鏈 的產品特征設定具體化的研究邊界或外延,食品供應鏈也是研究 具體化的對象之一。2006 年,Aramyan 等學者提出了食品供應鏈 的概念,以供應鏈概念為基礎,把食品供應鏈管理定義為“農產食 品從農場到餐桌的整個生產、分銷等過程”。食品供應鏈與其他供 應鏈的區別在于,食品質量安全和食品質量與氣候的相關性等因 素在食品供應鏈管理中的重要性(Salin,1998),食品產品包含的 有效期限、需求與價格的不確定性等特征,使食品供應鏈比其他 類型的產品供應鏈更加復雜和難以管理(Ahumada O、Villalobos J R,2009)。食品供應鏈的叫法五花八門,在不同的研究文獻中可 以發現,農產品供應鏈、食品加工鏈、涉農供應鏈、農產品物流 網絡、農業供應鏈、農產品物流體系、農業商業體(Agribusiness) 等,本質上都是依據農產品、食品的產品特征進行的供應鏈理論 研究。依據食品供應鏈的組織結構和方式,一些學者將食品供應 鏈劃分為啞鈴型農產品供應鏈、T 型農產品供應鏈、對稱型農產品 供應鏈和混合型農產品供應鏈四種。啞鈴型農產品供應鏈是供應 鏈兩端的交易主體較多,中間環節少,中間環節交易主體少,呈 啞鈴型的較短的供應鏈,發展中國家和靠近城鎮的邊緣地區常常采用這種形式。T 型供應鏈是生產者較多且距離銷售地較遠,需要 中間商提供中介服務的呈“T”型的較長供應鏈,在我國這種供應 鏈形式較為常見。對稱型供應鏈是供應鏈兩端均由少數主體經營, 實現規模化生產和倉儲式超市壟斷銷售的供應鏈,這種結構在生 產農場化和銷售連鎖化的發達國家較為常見。混合型供應鏈是大 型超市主導的,向供應鏈上游環節延伸,通過建立加工配送中心 實現規模化采購和加工,是一種綜合型、多品種、大批量的混合 型供應鏈體系。本書認為食品供應鏈是從一個農民的農場供應開 始——農機、種子、農藥、肥料以及其他的輸入等,然后直接賣 給食品加工企業,或者先儲存,然后通過企業或代理商在市場上 銷售,*后到消費者的供應鏈條。 食品是國計民生之本,食品供應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生產和涉農工業對我國經濟的貢獻很大, 但食品供應鏈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從安全視角來看,食品供應鏈具有以下幾種特點(Whipple 等,2009):**,食品供應鏈涉及的是自然產品,大部分具有易 耗性和易變質性等特點,如果不能以正確方式及時處理,會對消 費者有害(Akkerman 等,2010)。第二,食品供應鏈較長,并且 參與者之間的依賴性較強,全球化程度越來越深,因而面臨較多 風 險(Henson 和 Reardon,2005 ;Roth 等,2008 ;Trienekens 和 Zuurbier,2008;Whipple 等,2009)。第三,食品和飲料產品容易 成為有意和無意污染的對象,甚至可能成為實施恐怖行為的目標 (Wein 和 Liu,2005 ;Whipple 等,2009),從而影響整個供應鏈的 安全管理。
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質量信號與市場 作者簡介
熱比亞·吐爾遜,管理學博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現任新疆財經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 Academy of Management(美國管理學會)、CAER-IFPRI(中國農業經濟與國際食物研究學會)、IACMR(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等學會會員,曾在IJOPM、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AOM(Academy of Management)、CAER-IFPRI、管理科學、新疆社會科學等國內外核心期刊、重要會議上發表論文20余篇。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