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新經學(第七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2012
- 條形碼:9787208172012 ; 978-7-208-1720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經學(第七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一百多年來,隨著西力東移與西學東漸,經學遭到國人蔑棄,僅僅成為新的以西方文化為參照系的歷史研究的對象。由此造成的蕞大的后果之一,則是中國文化自身的失語,中國文化失去了表達自身的能力。幾年前,中國學術界重提有關“中國有無哲學”的話題,便是這一失語仍在延續的一個表征。 經學的失語首先影響了中國文化的自我意識。潛藏在晚清以來古今中西爭論背景之后的,其實是建立在經學體系之上的傳統學術無法在短期接納西學,從而引起的文化上的心理緊張。這種緊張在國力不振之際表現為文化上的盲目自戕,在國力稍蘇之時則表現為觀念上的盲目自大。如何擺脫這兩種盲目狀態,有賴于從學理上改造經學的歷史形態,使之在現代重現煥發生機。這是需要幾代人為之不懈努力的事業,絕非如時下所謂儒學在大陸的復興,更多地只是一種立場上的自我宣示。其尤下者,則把經學重新打造成一種宗教式的意識形態,只許信仰,不許質疑,這不利于時下中國文化的重建。 經學的缺位還影響了對中國文化的歷史理解。新文化運動以來,科學主義逐漸在中國思想界甚囂塵上。反映在人文領域,則是以科學派新史學為中心的整理國故運動以及種種以論代史、自命科學的歷史研究。這些研究盡管不無所見,但總的來說用一套與原有知識系統相異的理論或方法對經學加以剪裁,扭曲了經學自身的表述邏輯,妨礙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理解。因此,即便只是正本清源,也同樣需要加深對傳統經學的研究。
新經學(第七輯) 內容簡介
經學是中國傳統知識體系的基石,是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學術體系之大宗。近年來傳統文化重新受到上上下下的關注,各種各樣的聲音不絕于耳,眾聲嘈雜之下,需要對經學進行正本清源的解讀與闡釋。本書分古典新詮、出土文獻與經學、經學歷史、圓桌會談四個部分,所收各文皆言之成理,如“出土文獻與經學”為一組,集中討論了先秦典籍和戰國竹書、清華簡等出土文獻中有關“中”這一概念及其思想內涵,體現了當前對此一問題研究的很高水平和近期新成果;《周易所見文王受命稱王的歷史敘事》和《無論多少,不該被抹殺——公羊和谷梁的史料價值》二文,都討論了經典中的“史料價值”,即經中也蘊含著先秦的歷史;等等,均有很高的學術質量。
新經學(第七輯) 目錄
目録
學遺札
張爾田致王國維書(三通)/1
馮沅君《古優解(附録二)》審查意見書盧前撰秦燕春附識/5
古典新詮
古本《老子》校讀釋·《道經》二
——五十二至五十八章劉志榮/7
《孟子·盡心上》講疏鄧秉元/34
出土文獻與經學
【主持人語】林志鵬/107
説《論語·堯曰》“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鄔可晶/108
戰國竹書《心是謂中》的二重“命”觀及“心”論林志鵬/124
清華簡《保訓》之“中”再思考
——從“測陰陽之物”談起古育安/135
經學歷史
《周易》所見文王受命稱王的歷史敘事何益鑫/155
衛湜《禮記集説》在宋元論著中的身影考述楊晉龍/200
調和與分歧
——清中葉考證學風下的《大學》詮釋黃湛/222
圓桌會談
《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啓超談家庭教育》新書分享會發言
張文江鄧秉元劉海濱/254
無論多少,不該被抹煞
——《公羊》和《穀梁》的史料價值黎漢基/276
西洋藝術史暢想陳強/290
編後記/303
稿約/309
新經學(第七輯) 作者簡介
鄧秉元,原名鄧志峰,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經學、經學史、思想史,著有《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新文化運動百年祭》、《孟子章句講疏》、《周易義疏》等。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