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秦史人物論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85282
- 條形碼:9787520385282 ; 978-7-5203-852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秦史人物論稿 本書特色
這部書稿作為“秦史人物”研究論著,各篇并不整齊,有的以一位歷史人物為對象,有的一位歷史人物以兩篇或者多篇分述;有的兩位歷史人物合篇討論;有的則論說對象為多位歷史人物甚或一個人物組合。理解這些人物的立場、思想、表現及其歷史影響,對于多視角地考察秦史,可以提供有價值的新發現。
秦史人物論稿 內容簡介
商鞅、宣太后、甘羅、白起、鄭國、呂不韋、秦始皇、秦二世、烏氏倮、巴寡婦清、蒙恬、趙佗、商山四皓等在秦史舞臺上都扮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秦史人物論稿》是作者歷年對秦史人物研究的集中體現。以作者對于以上秦史人物的研究為基礎,通過對這些對秦史進程形成影響的歷史人物的分析,深化對秦史與秦文化的認識。理解這些人物的立場、思想、表現及其歷史影響,對于多視角地考察秦史,可以提供有價值的新發現。而對于秦文化的風貌,也可以得到更具體更生動的說明。
秦史人物論稿 目錄
一 《秦記》的意義
二 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
三 史敦:**位見諸史籍的秦國史官
四 《秦記》敘述“從襄公開頭”
五 史敦與史官記夢制度
政論與史論:秦史政治人物的對話
一 秦穆公與由余的對話:“自上圣黃帝”“及其后世”
二 秦孝公與衛鞅的對話:“三代不同禮而王”
三 秦昭襄王與范雎的對話:“五帝之圣”、“三王之仁”、“五伯之賢”
四 范雎與蔡澤的對話:“商君、吳起、大夫種”
五 秦王政神交韓非:“見《孤憤》、《五蠹》之書”
六 秦人對歷史的記錄與溫習
商鞅及其“墾草”建議
一 《商君書·墾令》的意義
二 “墾草”動員與秦國經濟進步
三 “近咸陽”諸水“盡得比山川祠”
四 秦地國土資源開發
五 “墾草”成功與秦的擴張
關于商君“強國弱民”理念
一 “秦用商君,富國強兵”
二 《商君書》“國強民弱”政治公式
三 “法大用,秦人治”
四 關于商君“刻薄”
秦孝公與商鞅的合作及定都咸陽決策
一 秦都的轉移:由林牧而農耕的進步
二 自雍徙都咸陽:從農耕區的邊緣到農耕區的中心
三 始都咸陽與新的生態地理條件及經濟地理形勢
秦武公與秦“力士”
一 “武王有力好戲”
二 早期“力士”故事與“秦之力人”
三 秦史“三力”及相關現象
四 “力士”地位與秦文化“尚力”風格
五 “扛鼎”、“舉鼎”競技表演
六 秦“尚力”傳統在漢代社會的遺存
七 秦人對“力士”及“尚力”傾向的思考
八 關于“小人尚力”、“小人絕力”
宣太后的歷史表演與秦史的宣太后時代
一 中國史的英雄時代
二 歷史為宣太后提供的舞臺
三 宣太后的政治成功
四 “昭襄業帝”的歷史條件
五 宣太后的“通”與“亂”與秦楚風俗史背景
扁鵲“來入咸陽”“為小兒醫”
一 扁鵲“隨俗為變”,“即為小兒醫”
二 秦簡《日書》“生子”健康狀況預言
三 關于“秦人愛小兒”
甘羅“年十二”“為上卿”
一 《戰國策》《史記》甘羅事跡記述
二 甘羅故事疑議
三 “甘、奇顯用,年乖強仕”
四 “甘羅之悟呂不韋,張辟疆之覺平、勃,皆以十二齡”
五 甘羅“聲稱后世”
六 關于“甘羅相秦”
“秦項橐”七歲為圣人師
一 孔子曰“后生可畏”
二 《戰國策》《史記》“項橐”故事
三 “項託使嬰兒矜”
四 “項橐、顏回”“萬流仰鏡”
五 “項橐”“秦人”疑議
白起與長平之戰
一 白起的時代:“海內爭于戰功”,“務在強兵并敵”
二 上將軍白起
三 決戰長平
四 “長平之坑”
五 長平之戰的歷史記錄
六 杜郵悲劇
七 長平的痛苦記憶與白起的歷史形象
八 長平追憶與白起紀念
九 頭顱山·白起臺
十 《白起論》反思
鄭國與“鄭國渠”
一 “鄭國開渠利秦”
二 鄭國渠:“鄭國”的紀念
三 “鄭國間秦”行為與“鄭國渠”的工程史意義
嫪毐與“毐國”太原郡
一 嫪毒,士之無行者
二 “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毒國”
三 “趙山北”之地的政治文化中心
四 秦王政即位初“晉陽反”
五 “高皇帝居晉陽”
六 代王“都晉陽”
七 漢文帝“幸太原”,“復晉陽、中都民三歲”
呂不韋及其封君河南
一 呂不韋出身及其以財富影響政治進程的成功
二 桃色污點與歷史形象
三 陽翟·濮陽·河南雒陽:商人呂不韋的人生軌跡
四 呂不韋“食河南雒陽十萬戶”
五 “呂母冢”遺恨
呂不韋與《呂氏春秋》
一 《呂氏春秋》的學術品級和不韋的文化貢獻
二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三 《呂氏春秋》的社會福利意識
四 以“忠義”為品式
五 “小忠”、“大忠”和“至忠”
六 先王之教,莫顯于“忠”
七 “不忠,罪及其宗”
八 《呂氏春秋》中技術之學的知識精華
秦始皇的統一事業
一 “定于一”:戰國時期社會的共同理想
二 秦始皇在統一進程中的作用
三 改諸侯置郡縣
四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五 秦始皇統一的技術因素
六 秦始皇統一成就與秦文化的開放性格
七 秦始皇統一事業的歷史評價
“皇帝”制度:秦始皇的政治發明
一 “既并天下而帝”
二 “議帝號”的政治討論
三 秦昭襄王“西帝”故事
四 戰爭合法性宣傳:“義兵”
五 執政合法性宣傳:“圣德”
六 “黔首”的態度:“天下無異意”
七 “宗廟”權威:益陽兔子山秦二世詔子嬰“宜王如故”
八 帝權的敗落:“宜為王如故”
烏氏倮、巴寡婦清“名顯天下”
一 “鄙人牧長”和“窮鄉寡婦”
二 “秦皇帝禮巴寡婦清事”與“秦風”的關系
三 呂不韋的政策還是“秦始皇的本意”
《貨殖列傳》所見成功秦商
一 “秦破趙,遷卓氏”
二 “山東遷虜”程鄭
三 宣曲任氏
四 因“塞之斥”致富的橋姚
五 無鹽氏及“關中富商
秦史人物論稿 節選
秦文公和史敦 《秦記》是秦國的史書。太史公撰作《史記》,采用了許多《秦記》提供的歷史記錄。其中有很多詳密的社會信息、新鮮的文化逸聞、生動的人物肖像、精彩的歷史片段。《秦記》*初撰述,應當始于秦文公時代。秦人重史的傳統,對于文明的繼承與發展,形成了有積極意義的長久影響。 一 《秦記》的意義 秦始皇時代推行政治強權和文化專制政策的*突出的表現,就是焚書。《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對于是否實行封建制度,“始皇下其議”,博士齊人淳于越的主張被否定,*終以李斯堅持的推行郡縣制的意見作為這次政治辯論的結論。然而李斯又針對淳于越的政見,指出當時“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的問題,提出對以“學”議“令”的行為“禁之便”。建議焚書:“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李斯的主張得到秦始皇的認可。 所謂“史官非《秦記》皆燒之”,就是各國歷史記載都被取締,只留下秦國的史籍。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卷一五《六國年表》中說的:“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司馬遷感嘆諸侯史記之不存,所謂“獨有《秦記》”,即“史官非《秦記》皆燒之”的后果。所謂“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指出《秦記》內容其實并不很完備。不過,他同時又肯定,就戰國歷史內容而言,《秦記》的真實性是可取的:“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采者,何必上古。”對于以為秦史記錄不值得尊重的態度,司馬遷有所批評:“傳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司馬貞《索隱》:“案:言俗學淺識,舉而笑秦,此猶耳食不能知味也。” 李斯建議焚書時首先提出“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的**條原則,說明對《秦記》的特殊看重。對于秦人來說,史學是有用之學,史書是有用之書。 二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 秦文公是秦史發展進程中有突出表現的君主。在確定“西垂”的政治重心地位之后,向東發展,逾隴山,至于“汧渭之會”。秦人長期在西漢水上游和渭水上游活動,經慎重考慮,在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抉擇中確定往河渭方向開拓。這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決策。秦文公在關中平原西部確立了行政中心,進行祠祀建設,經營信仰秩序。《史記》卷五《秦本紀》記載: 文公元年,居西垂宮。 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 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贏于此,后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 十年,初為鄜畤,用三牢。 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 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十九年,得陳寶。 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 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謚為竫公。竫公之長子為太子,是文 公孫也。 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竫公子立,是為寧公。在“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嗥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聊駒黃牛羝羊各一云”之后,秦文公又“初為鄜畤”,“得陳寶”,以及“伐南山大梓,豐大特”,都有充實信仰世界,建立祠祀體系的性質。后者有體現向秦嶺以南發展的試探。“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顯示出國土與國民控制的新進展。 “法初有三族之罪”,說明了司法體制方面對周制及東方傳統的認同。 這位執政五十年的秦公,將秦史推進到新的歷史階段。除了“伐戎”軍事成功之外,文化建設方面功績的突出表現,即: 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金德建在他的學術專著《司馬遷所見書考》中有《(秦記)考征》一文。其中寫道:“開始寫作《秦記》便在這一年。秦文公十三年是公元前七五三年,比較《春秋》的記事開始于魯隱公元年(前七二二年),還要早三十多年。”也就是說,秦人正式記錄史事,甚至早于《春秋》。 P1-3
秦史人物論稿 作者簡介
王子今(1950-),男,河北武安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兼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曾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香港科技大學訪問教授,南京師范大學鴻國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秦漢史。出版《秦漢交通史稿》《史記的文化發掘》《中國女子從軍史》《中國盜墓史》《秦漢時期生態環境研究》《秦漢史:帝國的成立》《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秦漢稱謂研究》《秦漢交通考古》《秦漢兒童的世界》《秦始皇直道考察與研究》《插圖秦漢兒童史》等學術專著40余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