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穿越教育概念的叢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120412
- 條形碼:9787519120412 ; 978-7-5191-204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穿越教育概念的叢林 內容簡介
《穿越教育概念的叢林》是石中英教授為一線教師、校長和管理者所寫的一本教育短論集,收錄了作者探討教育基礎性問題的50篇文章。全書論題廣泛,涉及教育的一般觀念、現代教育的文化根基、學生觀與學生成長、為師之道、價值教育、學校文化與學校活力、教育治理與教育改革等,極富時代性和實踐性。 在這些文章中,作者以真摯的情感和質樸的文字,深刻剖析了教育觀念市場上各種各樣流行的概念、口號和主張,展現出教育哲學思考的力量、美感和價值擔當。
穿越教育概念的叢林 目錄
穿越教育概念的叢林3
教育的價值秩序6
關注共同人性的培養9
個性發展能否作為教育的目的?12
對教育規律的一點認識15
辦教育僅靠常識是不夠的19
如何理解基礎教育的基礎性?22
第二編現代教育的文化根基27
孔子“仁”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教育意義29
長期被忽視的中國傳統教育智慧40
中國傳統文化阻礙創造性人才培養嗎?49
師道尊嚴的歷史本意與時代意義61
第三編今天我們怎樣做教師?71
老師們,讓我們自重73
蠟燭精神過時了嗎?77
向陶行知學做民主的教育家82
對“師生關系平等”的一點反思88
教師的基本價值品質及其形成91
談談教師的社會素養98
教育智慧的根源101
重申教師家訪的教育意義105
第四編學生觀與學生成長111
談談育人為本113
從SARS看人生與教育116
今天我們如何看待兒童?120
要高度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直接經驗123
教學認識過程中學生經驗的地位和作用131
創造性概念的五種神話及其教育模式批評137
樹立起創新人才培養的自信心150
創新教育目標的層次性153
第五編價值教育的時代主題155
價值教育的時代使命157
全球化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164
重申集體主義教育169
交換還是贈與——關于一個小學價值
教育案例的沉思172
教師的價值教育能力現狀及改進策略178
當前加強青少年價值教育的幾點建議186
關于中小學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的幾點思考196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是一陣風205
第六編學校文化與學校活力209
談談校長的價值領導力211
學校文化建設要有大視野218
學校文化建設意義的重新闡釋221
論學校價值觀建設230
學校文化、學校認同與學校發展239
學校特色發展下一步怎么走?244
讓學校充滿自由的精神249
學校活力的內涵和源泉252
第七編教育治理與教育改革257
現代教育治理的四個價值基礎259
建設更加民主的教育體制機制262
教育改革如何堅持文化自信?268
從《反思教育》中的四個關鍵概念
看教育變革新走向274
把教育活力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87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需要實踐智慧289
教育改革還是要多一點辯證法292
穿越教育概念的叢林 節選
《穿越教育概念的叢林》: 常識的形成有其歷史過程,它是被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所驗證的,因而有其歷史的、實踐的合理性,對于人類的未來行為確實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此意義上,違背常識去做某些事情也就是與某個相關群體的共識相違背,與歷史上某種習慣性的觀點相違背。這種群體的共識或習慣性的觀點對于人們的行為具有很大的約束力,以至于人們傾向于將其看作做某件事情時應該遵循的“道”或“規律”。從這個角度來說,違背常識,就是違背道或規律。回歸常識,意在重申對教育之道或教育規律的尊重。 不過,作為一種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集體共識,常識也有其不易察覺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它的保守性、經驗性和模糊性上。對此,可以“刻苦學習是良好的學習品質”這個許多人贊成的常識為例來加以說明。說它具有保守性,是因為它所傳承和維護的是過去學者治學的經驗;說它具有經驗性,是因為它的合理性依賴于那些獲得成功的學者經驗,或者依賴于那些由于缺乏苦學精神而未能成才的人物故事,即這個常識所依賴的經驗具有選擇性:說它具有模糊性,是因為它的內涵、要求以及所解釋的經驗事實都是模糊的,很少得到清晰的說明。幾千年來,這個常識代代相傳,但是它在歷史上學習成功方面的解釋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實踐方面也只能起到勸說學習者多投入學習時間的作用。事實上,歷史上真正成功的學習,僅用“刻苦”來解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像《中庸》中所說的那樣,實現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辯證統一。“苦學”(刻苦學習)與“博學”尚且不能畫等號,與“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更不會自然統一。沒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精神,“刻苦學習”恐怕不僅不是成功學習的不二法門,反而可能是導致學習者厭學、退學乃至憎恨學習的行為根源。 呼吁辦教育要回歸常識,其背后有特定的教育實踐觀。這種教育實踐觀比較強調教育實踐的歷史性、共同性和經驗性,比較強調歷史上的教育觀念、大家共同認可的教育觀念以及一些由經驗證明為正確的教育觀念的優先性和支配性作用。這種教育實踐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在相當程度上忽視了教育活動的創新性、情境性和理性特征。教育實踐有其歷史性,但是也是常新的,歷史的智慧只是當前教育實踐的向導,而不是其主宰。不加分析地要求當前的教育實踐從屬于歷史上的某些觀念,是不明智的。教育實踐的確有其共同性,共識性的觀念對于教育實踐有一定的啟示性,但是真實的教育實踐具有不容否認的情境性,共識性的觀念必須納入具體的實踐情境中加以檢驗、修正或重構。教育實踐也具有經驗性,這是不容否認的,但是經驗本身不能解釋經驗,對經驗的分析與綜合、批判與反思、概括與總結必須依賴于人的理性。 因此,在當前的情況下,呼吁辦教育要回歸常識有其針對性和實踐意義。但是,教育界也應當認識到,教育常識作為一種歷史性的教育共識,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和理論缺陷,應當予以關注。否則,辦教育要回歸教育常識的吁求給教育事業帶來的恐怕未必是正面的、積極的效果。考慮到近些年教育內外環境的巨大變化,考慮到伴隨著這種教育環境變化而發生的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創新的不斷深入,未來教育改革與創新一方面要充分地尊重教育常識,汲取教育常識當中的真理性內容,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地依賴于教育科學的研究結論和教育哲學的嚴謹思想。缺乏常識是可怕的,囿于常識也是不足取的。一言以蔽之,辦教育要回歸常識,更要超越常識。 ……
穿越教育概念的叢林 作者簡介
石中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北京明遠教育書院院長,在教育基本理論與教育哲學、基礎教育、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哲學等領域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出版《教育學的文化性格》《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教育哲學》《教育哲學的責任與追求》等專著。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