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著眼未來:兩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74796
- 條形碼:9787510874796 ; 978-7-5108-7479-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著眼未來:兩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為福建師范大學兩岸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辦,《臺港文學選刊》雜志社協辦的“著眼未來:兩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學術研討會論文合集。匯集了來自海峽兩岸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福建社會科學院、臺灣地區地區大學、臺灣地區地區師范大學、臺灣地區地區藝術大學、臺南大學等3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60多位青年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兩岸青年文學經驗、兩岸青年歷史書寫、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兩岸教育領域未來合作以及傳統文化與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社會途徑等多方面。
著眼未來:兩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目錄
發展與演變
涉臺文物與兩岸關系芻議
臺灣青年學生赴大陸大學求學之探析
民間智庫在兩岸文化交流領域中可發揮之角色初探
重塑臺灣青年文化認同的路徑探討
兩岸青年心理認知塑造和重構的路徑分析
以自由行推進兩岸文化交流的可行性研究——以青年人為例
論兩岸青年文化——臺灣青年族群在網絡論壇上之政黨情感與分析
臺灣青年對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缺失的原因及其應對措施
閩粵臺客家文化與兩岸客家青年關系
涉臺歷史文物保護與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基于劉銘傳故居初步實踐之調查
島內政局變遷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路徑思考
兩岸民間信仰交流的深化與拓展——以臺灣媽祖聯誼會為例
新形勢下深化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若干思考
試論兩岸文化交流障礙與跨越障礙的路徑
20世紀70年代中國留美學生群體“中國熱”現象的定量分析——以“保釣、統運”刊物為視角的考察
“新南向政策”背景下臺灣地區同東南亞的教育
交流及其前景
兩岸大學生書法交流之現況與展望
“繼圣”與“去魅”——兩岸《論語》傳承狀況比較研究
兩岸高職教育之“文化育人”的交流與啟示
海峽兩岸警察教育制度的比較分析
兩岸高校教育融合與展望:檢視臺灣地區博士人才西移的趨勢
淺談閩南語與兩岸青年交流
非遺視角下的兩岸民問文化
由臺灣地區高中歷史課綱所見兩岸青年認同分歧
繞不開的“中國史”——近三十年來臺灣地區有關臺灣史教科書問題的碩士論文論述考察
近年來大陸與臺灣書寫經驗之比較——以小說為例
復合的異色——論王文興《背海的人》的小說藝術
尋求人與土地的和諧——以鐘理和的《笠山農場》為考察對象
想象的“原鄉”與“原鄉”的想象——華北淪陷區文壇“鄉土文學”思潮中鐘理和的文學實踐
“再政治化”的文學實踐——讀陳映真小說《鈴鐺花》
歷史史觀的差異——從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引發的爭論
謝雪紅的兩岸差異書寫淺析
甘耀明《殺鬼》的后殖民反思與本土認同
后記
著眼未來:兩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簡介
陳建芳,女,福建閩清人,文學博士。現為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研究員。迄今已在《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福建論壇》《華文文學》等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若干篇,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一項,出版專著《新的審美經驗的誕生》(九州出版社,2016年)一部。 李湖江,男,福建屏南人,哲學博士,中國史博士后。現為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佛教史、中國文化及閩臺關系史。著有《圓悟克勤傳》(合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近代以來中國佛教慈善事業研究》(巴蜀書社,2016年)、《海外留學隨想》(四川大學出版社,2017年)、《人間佛教與兩岸社會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