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zhàn)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jīng)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茶經(jīng)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1373076
- 條形碼:9787511373076 ; 978-7-5113-7307-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茶經(jīng) 本書特色
陸羽、陸廷燦著的《茶經(jīng)》將《茶經(jīng)》《續(xù)茶經(jīng)》合編,除了因為兩者都是茶藝專著而且書名有傳承關(guān)系之外,更因為它們都具有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基本上將唐代之前和清代之前國人對于茶的理解和茶道的演變囊括其中,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國學經(jīng)典。全書配以200余幅精美彩圖,《荼經(jīng)》附精彩的注釋翻譯,既圖文并茂,又古色古香,實用性和藝術(shù)性兼具。
茶經(jīng)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將《茶經(jīng)》《續(xù)茶經(jīng)》合編,除了因為兩者都是茶藝專著而且書名有傳承關(guān)系之外,更因為它們都具有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基本上將唐代之前和清代之前國人對于茶的理解和茶道的演變囊括其中,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國學經(jīng)典。全書配以200 余幅精美彩圖,《茶經(jīng)》附精彩的注釋及譯文,既圖文并茂,又古色古香,實用性和藝術(shù)性兼具。
茶經(jīng) 目錄
《茶經(jīng)》
一、茶之源
二、茶之具
三、茶之造
四、茶之器
五、茶之煮
六、茶之飲
七、茶之事
八、茶之出
九、茶之略
十、茶之圖
《續(xù)茶經(jīng)》
凡 例78
一、茶之源
二、茶之具
三、茶之造
四、茶之器
五、茶之煮
六、茶之飲
七、茶之事
八、茶之出
九、茶之略
十、茶之圖
茶經(jīng) 節(jié)選
三、茶之造
《唐書》:太和七年正月,吳蜀貢新茶,皆于冬中作法為之。上務恭儉,不欲逆物性,詔所在貢茶,宜于立春后造。
《北堂書鈔》:《茶譜》續(xù)補云:龍安造騎火茶,*為上品。騎火者,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改火,故曰火。
《大觀茶論》:茶工作于驚蟄,尤以得天時為急。輕寒英華漸長,條達而不迫,茶工從容致力,故其色味兩全。故焙人得茶天為度。
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用爪斷芽,不以指揉。凡芽如雀舌谷粒者,為斗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余斯為下。茶之始芽萌,則有白合,不去害茶味。既擷則有烏蒂,不去害茶色。
茶之美惡,尤系于蒸芽、壓黃之得失。蒸芽欲及熟而香,壓黃欲膏盡亟止。如此則制造之功十得八九矣。
滌芽惟潔,濯器惟凈,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造茶先度日晷之長短,均工力之眾寡,會采擇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過宿,則害色味。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其首面之異同,難以概論。要之,色瑩徹而不駁,質(zhì)縝繹而不浮,舉之凝結(jié),碾之則鏗然,可驗其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而已。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無與倫也。
蔡襄《茶錄》: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屬諸焙,所造者味佳。隔溪諸山,雖及時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損茶味,前世之論水品者以此。
《東溪試茶錄》:建溪茶比他郡*先,北苑、壑源者尤早。歲多暖則先驚蟄十日即芽;歲多寒則后驚蟄五日始發(fā)。先芽者,氣味俱不佳,惟過驚蟄者為**。民間常以驚蟄為候。諸焙后北苑者半月,去遠則益晚。
凡斷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則速斷不柔,以指則多濕易損。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為茶病。
芽擇肥乳,則甘香而粥面著盞而不散。土瘠而芽短,則云腳渙亂,去盞而易散。葉梗長,則受水鮮白;葉梗短,則色黃而泛。烏蒂、白合,茶之大病。不去烏蒂,則色黃黑而惡。不去白合,則味苦澀。蒸芽必熟,去膏必盡。蒸芽未熟,則草木氣存。去膏未盡,則色濁而味重。受煙則香奪,壓黃則味失,此皆茶之病也。
《北苑別錄》:御園四十六所,廣袤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為內(nèi)園,官坑而下為外園。方春靈芽萌坼,先民焙十余日,如九窠、十二隴、龍游窠、小苦竹、張坑、西際,又為禁園之先也。而石門、乳吉、香口三外焙,常后北苑五七日興工。每日采茶、蒸榨,以其黃悉送北苑并造。
造茶舊分四局。匠者起好勝之心,彼此相夸,不能無弊,遂并而為二焉。故茶堂有東局、西局之名,茶有東作、西作之號。凡茶之初出研盆,蕩之欲其勻,揉之欲其膩,然后入圈制,隨笪過黃有方。故有花,有大龍,有小龍,品色不同,其名亦異,隨綱系之于貢茶云。
采茶之法,須是侵晨,不可見日。晨則夜露未晞,茶芽肥潤。見日則為陽氣所薄,使芽之膏腴內(nèi)耗,至受水而不鮮明。故每日常以五更撾鼓集群夫于鳳凰山[山有伐鼓亭,日役采夫二百二十二人],監(jiān)采官人給一牌,入山至辰刻,則復鳴鑼以聚之,恐其
逾時貪多務得也。大抵采茶亦須習熟,募夫之際必擇土著及諳曉之人,非特識茶發(fā)早晚所在,而于采摘亦知其指要耳。
……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