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師培:經(jīng)學教科書(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119088
- 條形碼:9787558119088 ; 978-7-5581-1908-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劉師培:經(jīng)學教科書(典藏版) 本書特色
《劉師培:經(jīng)學教科書(典藏版)》為經(jīng)學之教科書,共分三十六課,首述經(jīng)學之源流,按經(jīng)學之發(fā)展分為四期,分別予以論述。
劉師培:經(jīng)學教科書(典藏版)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分兩冊,**冊總論中國經(jīng)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其流變過程,從先秦至兩漢經(jīng)學,直至宋、元、明經(jīng)學及傳授。第二冊為《易》學專論,論述《易》之名稱、作用、閱讀方法、卦名釋義等,以及《易》與文字、數(shù)學、科學、史學、政治學、倫理學、哲學、禮典之間的關系,并論述了其文詞與音韻。
劉師培:經(jīng)學教科書(典藏版) 目錄
序例
**課經(jīng)學總述
第二課經(jīng)字之定義
第三課古代之《六經(jīng)》
第四課西周之《六經(jīng)》
第五課孔子定《六經(jīng)》
第六課孔子弟子之傳經(jīng)(上)
第七課孔子弟子之傳經(jīng)(下)
第八課尊崇《六經(jīng)》之原因
第九課兩漢《易》學之傳授
第十課兩漢《尚書》學之傳授
第十一課兩漢《詩》學之傳授
第十二課兩漢《春秋》學之傳授
第十三課兩漢《禮》學之傳授
第十四課兩漢《論語》之傳授附《孟子》、《學》、《庸》
第十五課兩漢《孝經(jīng)》之傳授附《爾雅》
第十六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易》學
第十七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書》學
第十八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詩》學
第十九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學
第二十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禮》學
第二十一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二課三國南北朝隋唐之《孝經(jīng)》學附《爾雅》
第二十三課宋元明之《易》學
第二十四課宋元明之《書》學
第二十五課宋元明之《詩》學
第二十六課宋元明之《春秋》學
第二十七課宋元明之《禮》學
第二十八課宋元明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九課宋元明之《孝經(jīng)》學附《爾雅》
第三十課近儒之《易》學
第三十一課近儒之《書》學
第三十二課近儒之《詩》學
第三十三課近儒之《春秋》學
第三十四課近儒之《禮》學
第三十五課近儒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三十六課近儒之《孝經(jīng)》學附《爾雅》
第二冊
序言
**課《易經(jīng)》總義
第二課《易經(jīng)》卦名
第三課卦名釋義
第四課論《易》卦之作用
第五課釋三《易》
第六課釋《周易》之旨
第七課論《易》有三義
第八課釋《彖》辭
第九課釋爻辭(上)
第十課釋爻辭(下)
第十一課釋《易》象
第十二課釋《十翼》
第十三課說筮法
第十四課說互體(一)
第十五課說互體(二)
第十六課說互體(三)
第十七課說互體(四)
第十八課說卦變(一)
第十九課說卦變(二)
第二十課說卦變(三)
第二十一課說比例
第二十二課論《易經(jīng)》與文字之關系
第二十三課論《易》學與數(shù)學之關系
第二十四課論《易》學與科學之關系
第二十五課論《易》學與史學之關系
第二十六課論《易》學與政治學之關系
第二十七課論《易》學與社會學之關系
第二十八課論《易》學與倫理學之關系
第二十九課論《易經(jīng)》與哲學之關系(一)
第三十課論《易經(jīng)》與哲學之關系(二)
第三十一課論《易經(jīng)》與哲學之關系(三)
第三十二課論《易經(jīng)》與禮典之關系(上)
第三十三課論《易經(jīng)》與禮典之關系(下)
第三十四課論《易》詞(上)
第三十五課論《易》詞(下)
第三十六課釋《易》韻
劉師培:經(jīng)學教科書(典藏版) 節(jié)選
**課 經(jīng)學總述
一、所引各書,必詳注所出,一二私見,附以自注,以供學者之采擇。
三代之時,只有《六經(jīng)》。《六經(jīng)》者,一曰《易經(jīng)》,二曰《書經(jīng)》,三曰《詩經(jīng)》,四曰《禮經(jīng)》,即今《儀禮》。五曰《樂經(jīng)》,六曰《春秋經(jīng)》,次序依《漢書•藝文志》。故《禮記•經(jīng)解篇》引孔子之言,以《詩》、《書》、《禮》、《樂》、《春秋》、《易》為《六經(jīng)》。若《左氏》、《公羊》、《穀梁)三傳,咸為記《春秋》之書。《周禮》原名《周官經(jīng)》,《禮記》原名《小戴禮》,皆與《禮經(jīng)》相輔之書。《論語》、《孝經(jīng)》雖為孔門緒言,亦與《六經(jīng)》有別。至《爾雅》列小學之門,《孟子》為儒家之一,《中庸》、《大學》咸附《小戴禮》之中,更不得目之為經(jīng)。西漢之時,或稱《六經(jīng)》,或稱六藝。見《史記•孔子世家贊》及《滑稽列傳序》。其后《樂經(jīng)》失傳,始以《孝經(jīng)》、《論語》配五經(jīng),稱為“七經(jīng)”。見《后漢書•趙典傳》注。至于唐代,則《春秋》、《禮經(jīng)》咸析為三,《春秋》分為《公》、《穀》、《左氏》三經(jīng),而《禮》之外并以《周禮》、《禮記》為經(jīng),且誤以《禮記》一書為本經(jīng)。立“三傳”、“三禮”之名,合《易》、《書》、《詩》為“九經(jīng)”。唐開成石經(jīng)則合《論語》、《孝經(jīng)》、《爾雅》并為經(jīng)書,而《經(jīng)典釋文》則《春秋》僅為一經(jīng),加以《論語》、《孝經(jīng)》為九經(jīng),茲用顧亭林之說。北宋之初,于《論語》、《孝經(jīng)》而外,兼崇《爾雅》、《孟子》二書,而十三經(jīng)之名,遂一定而不可復易矣。及程朱表彰《學》、《庸》,亦若十三經(jīng)之外復益二經(jīng),流俗相沿習焉。不察以傳為經(jīng),如《左氏》、《公羊》、《穀梁》是也。以記為經(jīng),如《小戴禮》是也。以群書為經(jīng),如《周官經(jīng)》、《孝經(jīng)》、《論語》、《孝經(jīng))是也。以釋經(jīng)之書為經(jīng),如《爾雅》是也。此則不知正名之故也。參用龔自珍《六經(jīng)正名說》。
劉師培:經(jīng)學教科書(典藏版) 作者簡介
劉師培(1884—1919),江蘇儀征人,1902年中舉,1917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去世后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錢玄同等搜集整理,計74種,稱《劉申叔先生遺書》。
- >
月亮虎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