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有多少狀元能夠真正成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102677
- 條形碼:9787565102677 ; 978-7-5651-0267-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有多少狀元能夠真正成才 本書特色
《有多少狀元能夠真正成才》這本小冊子匯集的是2007年至2010年6月作者楊東平寫的部分文章,包括幾篇2006年代表性的文字,主要是發表在報刊的教育評論、隨筆、會議發言,以及我的博客文章。
在教育主題之外,還選錄了一些關于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社會和文化評論以及游歷的文字,這不僅可以較全面地表達我的關注,增加文本的感性和豐富性;也是因為廣義而言,無論氣候變化還是公交優先,無論與小知青共同感受“黑土地上的愛”,還是在俄羅斯“向普希金致敬”,這些主題無不具有教育性。
有多少狀元能夠真正成才 內容簡介
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處處是教育,這是陶行知*重要的教誨,作者楊東平在《新京報》專欄的名稱叫“大教育”,也是這個意思。不揣冒昧,以這些不成熟的思考和文字就教于方家。
《有多少狀元能夠真正成才》這本小冊子匯集的是2007年至2010年6月作者楊東平寫的部分文章,包括幾篇2006年代表性的文字,主要是發表在報刊的教育評論、隨筆、會議發言,以及我的博客文章。
《有多少狀元能夠真正成才》包括了等內容。
有多少狀元能夠真正成才 目錄
**章 我為什么反對奧數
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嗎?
有多少狀元能夠成才?
“擇校費”的破解之路
教育要打一場“反恐戰爭”
打倒萬惡的奧數教育
我為什么反對奧數
關于奧數的“實話實說”
奧數熱、擇校熱可以治理嗎?
破譯“擇校熱”的真正原因
“擇校熱”是不治之癥嗎?
關于“奧數熱”的情況反映和治理建議
關注成都市鐵腕治理“奧數熱”
北京小升初“新政”應更進一步
有多少狀元能夠真正成才 節選
《有多少狀元能夠真正成才》內容簡介: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處處是教育,這是陶行知*重要的教誨,作者楊東平在《新京報》專欄的名稱叫“大教育”,也是這個意思。不揣冒昧,以這些不成熟的思考和文字就教于方家。《有多少狀元能夠真正成才》這本小冊子匯集的是2007年至2010年6月作者楊東平寫的部分文章,包括幾篇2006年代表性的文字,主要是發表在報刊的教育評論、隨筆、會議發言,以及我的博客文章。《有多少狀元能夠真正成才》包括了等內容。
有多少狀元能夠成才?
據查,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式開科取士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止科舉的1300年間,有案可稽、有名有姓的狀元共計 552人(也有649人、674人之說),但真正留名青史的,區區數人而己。
杰出的歷史人物基本不是狀元,連進士也不多,大多不是考試高分的優勝者,中外皆然。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均屬少年愚鈍,大器晚成。毛澤東、魯迅、胡適、郭沫若等等成才之路坎坷,也非早慧的優等生。
魯迅 1905年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春季升級考試的“成績報告單”:解剖59.3分,組織72.7分,生理63.3分,倫理83分,德文 60分,化學 60分,物理60 分,平均分數 65.5 分。這并沒有妨礙他成為偉大的作家。
那么,現代的科技人才是否也循此規?由于缺乏大樣本的調查,此處僅有一局部數據。上海南洋模范中學曾分析過畢業自該校的23位院士的學習檔案,發現他們高三畢業時的學習成績,名列年級前 10 名之內的僅5人;以分數段看,居于前 30%的有 15 人,居于中間 40%的有2人,而居于后 30%的有6人。如果追溯到初中、小學,他們中的大多數肯定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
……成才或成功,取決于社會歷史環境等復雜因素,所謂時勢造英雄,不完全是個人能力所能左右的。而在特定的時勢中能夠成就偉業、出類拔萃者,所憑借的主要不是考試所測量的學業能力。與智力因素相比,更為重要的是抱負、胸懷、勇氣、意志、堅韌等基本品質,是知人論世、審時度勢的悟性,是綜合素質,是情商。那些未能青史留名的狀元并非蠢材,只不過是循規蹈矩的“規范性”人才而已。那么,在工作性質比較單純的學術研究領域,為何也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情況?對“第十名現象”的解釋是:那些尖子生為追求高分
而付出過多,從而損害了一些更為重要的素質。正像馬拉松賽中的領跑者,往往并非*終的優勝者。
人生正是這樣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對那些處于“教育恐慌”之中的家長和起跑線上爭先恐后的學生,需要說一聲“悠著點!”放開眼界,拋卻世俗的功利標準,狀元和**本不重要,成功的教育是每一個人的自我發現和自我實現,真正重要的是人生的幸福和圓滿,做*好的自己。
有多少狀元能夠真正成才 作者簡介
楊東平,1949年生。北京理工大學文科學部主任委員,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現代化理論、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等。兼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會理事;自然之友理事長、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是中央制定《全國中長期人才工作規劃綱要》聘請的戰略專家,國務院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聘請的專家,是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
曾任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總策劃。2004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影響中國的50個公共知識分子”;2007年,被《南風窗》評為“年度十大公益人物”;2007年,《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獲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第一名。
著有《通才教育論》、《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艱難的日出——中國現代教育的20世紀》、《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走向公共生活的教育理論》等等;主編《教育:我們有話要說》、《大學精神》、《大學之道》、《新公民讀本(小學卷)》、《中國教育藍皮書》、《中國環境綠皮書》等等。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