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文明理論-世界文明通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453435
- 條形碼:9787533453435 ; 978-7-5334-5343-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明理論-世界文明通論 本書特色
《世界文明通論·文明理論》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A類重大課題。人類如何從原始狀態向文明過渡?“方明意識”是如何產生的?“神話”、宗教“和”理性思維“起了什么作用?“文明意識”的形成是否就是“文明理論”的誕生?
文明理論-世界文明通論 內容簡介
人類如何從原始狀態向文明過渡?
“文明意識”是如何產生的?
“神話”、“宗教”和“理性思維”起了什么作用?
“文明意識”的形成是否就是“文明理論”的誕生?
……
《世界文明通論》叢書是在《世界文明大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世界文明這個重大課題進行綜合的、理論結合實際的分析研究,提出我國學者自己的文明理論框架;用相當多的篇幅來分析現實中的問題,主要結合國際格局的變化來探討當前世界文明的發展,剖析西方文明理論和文化思潮,研究經濟全球化對文明發展的影響,并著重探討我國的應對措施和文化戰略,以及我國在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
本書為該叢書中的一本。全書分為四編,主要介紹了古代世界的文明,近代西方的“文明”概念,近代西方文明理論的發展,20世紀西方的文明理論,文明起源與軸心期問題,文明的起源與國家形態,中心文明與周邊文明等內容。
文明理論-世界文明通論 目錄
**節 馬克思主義的文明觀與方法論
一 唯物史觀的文明觀
二 對文明的科學探析方法
第二節 文明發展的本質與動力
一 文明發展的本質:人類自身能力的發展
二 文明演進的動力:實踐活動和實踐能力
第三節 文明體的結構層次關系
第四節 馬克思的文明演進階段論和世界歷史理論
一 馬克思的“三形態”理論:文明發展的階段劃分
二 文明體的交匯及走向大同的趨勢: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
**編 文明曙光與古代文明
**章 文明意識
**節 本書寫作特點
第二節 從原始狀態向文明的過渡
第三節 文明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第四節 文明理論誕生的前奏曲
第二章 古代世界的文明
**節 文明與文化
第二節 文明之要素
第三節 西方文明的內涵
第四節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對西方的意義
第五節 東方化時代與軸心時代
第六節 古代模式與雅利安模式
第七節 從蠻族觀念到天下大同
第三章 中國古典“文明”
**節 中國古典“文明”的涵義
第二節 傳說的中國早期文明
第三節 中國早期文明的考古詮釋
第二編 文明概念與文明理論
**章 歐洲中世紀文明
**節 分期問題
第二節 歐洲中世紀
第二章 近代西方的“文明”概念
**節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的“禮貌”概念
第二節 18世紀歐洲人的“文明”概念
第三節 19世紀西方的“文明”概念
第三章 近代西方文明理論的發展
**節 早期的文明理論
第二節 文明理論的發展
第三節 19世紀下半葉的文明理論
第四章 20世紀西方的文明理論
**節 文明是文化的衰落
第二節 文明是挑戰和應戰的循環往復
第三節 文明是對本能的壓抑和升華
第四節 文明是表現自我的行為方式
第五節 文明是長時段的歷史演變
第六節 文明是不斷沖擊的社會浪潮
第七節 文明是語言修辭背后的權力
第三編 文明的起源
**章 文明起源與軸心期問題
**節 文明起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第二節 文明起源的分期問題
第三節 關于中國的軸心期及其內部的張力和突破
第四節 關于歐洲文明的突破
第五節 軸心期還存在嗎?
第二章 文明的起源與自然環境
**節 文明的起源與緯度
第二節 氣候、地貌與生產方式
第三節 地理位置與文明的關系
第四節 伊斯蘭文明是地緣文化的產物
第三章 文明的起源與國家形態
**節 文明起源階段國家的共性
一 城邦國家的產生及其普遍性
二 城邦國家的社會基礎是父系家庭
三 戰爭是早期國家形成的催化劑
四 早期國家的階級劃分主要是本邦人與外邦人之分
五 從城邦國家向地域國家的轉變
六 早期王權的出現及其普遍性
第二節 文明起源階段不同國家形態的特點
一 中國專制主義王權的形成
二 印度古代的王權及其政治結構
三 雅典城邦的國家形態
四 古羅馬的國家形態
五 西方古典國家政體的獨特性
第四章 文明的起源與宗教和哲學
**節 文明的起源與宗教和哲學的關系
第二節 軸心期以前的文明古代埃及與兩河流域
一 古代埃及的神學
二古代兩河流域的神學
第三節 中國文明起源時期的哲學
第四節 印度文明起源時期的宗教與哲學
第五節 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體系
第四編 文明的發展
**章 原生文明與次生文明
**節 近代西歐文明與古典西方文明是兩種文明
第二節 歐洲封建主義的形成
第三節 歐洲近代文明的國家形態
第四節 基督教與西歐文明
第五節 西歐近代的哲學
第二章 中心文明與周邊文明
**節 日本在古代和中世曾是中華文明的邊緣
一 島國日本是后發的移民國家
二 日本文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形成的
三 農耕文化和金屬的傳入使日本社會形態發生了質的飛躍
第二節 日本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
第三節 日本文明的意識形態
第四節 中心文明與周邊文明的關系
第三章 文明之間的融合與相對獨立性
**節 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的“軸心期”
第二節 文明中可借鑒與不可借鑒的因素
第三節 文明的融合與獨特性
主要參考著作
后記
文明理論-世界文明通論 節選
《世界文明通論·文明理論》內容簡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比較研究中心主持的研究課題《世界文明通論》,經過二十余位學者的協力合作,歷時五載,付出了辛勤勞動,其成果終于和廣大讀者見面了。這是繼該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世界文明大系》和《世界文明圖庫》之后又一關于世界文明的多卷本專著。如果說《大系》和《圖庫》的目的是對世界上一些主要文明做分別的研究、介紹和論述,那么《通論》則試圖從總體上對有關世界文明的若干理論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并將中華文明納入全球文明的視野,以三卷的篇幅做進一步的較全面的論述,在我國,關于世界文明的綜合性的理論研究還剛起步不久,我們組織這一課題研究希望能引起學術界對世界文明的理論問題更多的關注。
文明理論-世界文明通論 相關資料
第三節文明體的結構層次關系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是每一個文明體不可或缺的層次結構,其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首先,我們來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一命題。從前文的論述可知,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文明存在的前提。而人們在從事物質生產活動時必然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就是生產關系。馬克思指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①不僅如此,隨著人們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這種生產關系。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們在發展其生產力時,即牲生活時,也發展著一定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的性質必然隨著這-些生產力的改變和發展而改變”②也就是說;生產關系的性質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這是文明結層次中的第一層決定關系。更具體地講,生產關系應是包括生產過程中的各種人際間的交往關系,像勞動分工、產品分配與交換關系、消費關系、乃至于生產資料所有權關系等等。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曾使用“交往方式”一詞來描述生產關系,后來改用了。“生產關系”一詞。這也反映出“生產關系”就是指在生產中發生的八與人之間的諸種交往與聯系,盡管這種聯系與交往大都以實際生產進程或物質產品作為媒介,但究其本質則是人與人之間有目的的交往活動。仔細閱讀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生產關系的論述可以領悟到,他們明確闡.釋了構成生關系的諸種關系并非是彼此獨立、相互并列的,而是其間蘊涵著因果鏈條的。如他們指出:“分工起初只是性行為方面的分工,后來是由于天賦(例如體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發地或'自然形成'分工。
文明理論-世界文明通論 作者簡介
汝信,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部委員、世界文明比較研究中心主任。1931年出生,江蘇吳江人。1949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1956年攻讀著名學者賀麟先生黑格爾哲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后留哲學所從事研究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副院長,并兼任哲學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在國內外學術機構中曾擔任的主要職務有.中華全國美學會會長、中國政治學會會長以及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副主席、東德科學院外籍院士、韓國啟明大學名譽哲學博士等。主要從事西方哲學史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美學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爾范疇論批判》(與姜丕之合著)《西方的哲學和美學》《西方美學史論叢》《西方美學史論叢續編》《美的找尋》等。陳啟能,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專業研究方向為:史學理論、俄國史。主要著作有:《二戰后歐美史學的新發展》(主編)《當代西方史學理論》(合編)《西方近代社會思潮史》(合編)《西方歷史學名著提要》(主編)《西方史學的東方回響》(合著)《馬克思主義史學新探》(合著)《蘇聯史學理論》(合著)《史學理論與歷史研究》《大英帝國從殖民地撤退前后》(主編)等。姜芃,1950年生于天津天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畢業。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加拿大文明》(主編、著者)《西方史學的理論和流派》(著者、主編)《美麗的加拿大》(合著)《中國和加拿大的社區發展》(合編)《中國和加拿大的文化:全球化的挑戰》(合編)《西方史學的東方回響》(合著)以及西方史學理論方面的論文三十余篇。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