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師職業倦怠預防 版權信息
- ISBN:7501966125
- 條形碼:9787501966127 ; 978-7-5019-6612-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師職業倦怠預防 內容簡介
本書共設七章,包括:關注倦怠:教師職業倦怠的生涯視角、認識倦怠:教師職業倦怠的理論探討、SME模型:教師職業倦怠的形成機制、改變自我:預防職業倦怠的個體策略等。
教師職業倦怠預防 目錄
教師職業倦怠預防 節選
你們廣大中小學教師是*富有犧牲和奉獻精神的,也是*富有愛心和耐心的。但是,一味獻身定有委屈,長期付出總會勞頓。你們不僅需要呵護學生的身心成長,也需要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你們不僅需要自我的心靈關注,也需要別人的心靈呵護,因為你們也是血肉之軀,也食人間煙火。在社會“圣化”你們的同時,你們一定不能再自我“神化”;在社會“妖化”你們的同時,你們也一定不能再自我“丑化”。你們是一群正常的人、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情緒——面對長期的工作壓力,你們可能情緒低落,也可能“惡言傷人”,甚至想從工作中逃離,從而產生職業倦怠;你們是一群有思想、有追求的人——面對職業倦怠的出現,你們不會束手無策,你們自會設法預防,或者主動調整自我,或者試圖改變環境;你們是一群懂得享受生活和工作樂趣的人——面對職業倦怠的暗流,更會激發你們積極體認教師職業給你們帶來的幸福和快樂,活出自我的價值、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師職業倦怠預防》編者試圖帶領廣大教師關注自身的心靈世界,認識教師職業倦怠對自身生命質量的影響,了解教師業倦怠形成的內外條件和誘因,進而掌握改變自我、優化環境、提升幸福的方法和策略,并能實際地運用于工作世界和日常生活之中。
教師職業倦怠預防 相關資料
第一章 關注倦怠:教師職業倦怠的生涯視角第二節 職業倦怠:一場正在襲來的“病毒”中國有著尊師重教的歷史傳統和美德。9月10日,本是一個普通的日子,因為成為教師的節日,就不再普通。它對于中國的教師,是一種認同,是一種承認,是全社會對教師的尊敬與褒獎。付出過代價的記憶,當然會倍加珍惜,我們有過史無前例、刻骨銘心的教訓,而今天,中國的教師,走過了風雨,迎來了燦爛的陽光。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師越來越受人矚目和尊重,教師這一稱謂也越來越響亮。教師職業也成為社會追捧的熱門,尊師重教儼然成為當今社會的風尚。 2004年,北京智聯招聘網完成的一項職業吸引力調查顯示,39%的公眾認為,教師這一職業對他們來說“有吸引力”。近年來,“師范熱”持續升溫,不僅是名牌師范院校,就連一些普通的市屬師范學校也能贏得萬千寵愛。時間到了2007年,這種火爆的場面,已經擴展到各地教育部門招聘教師的考試之中。據(《哈爾濱日報》介紹,哈爾濱市南崗區10所公辦中小學面向社會公開招考87名教師,就有近3000名應屆和往屆畢業生報名參加考試。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應屆畢業生首場教師專場招聘會上,天津十四中兩個小時就收到200多份簡歷,應聘者中碩士生超過三分之二,而最終招聘總人數只有8名。水漲船高,教育部門招聘教師的條件,也使部分學生感覺到“門檻高,很受傷”。教師工作穩定,而且社會地位高,收入也比較高,這是許多畢業生都愿意選擇教師行業的重要原因。教師職業的火熱,為教育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帶來了機遇,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好消息。然而,一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在教師內部卻常能聽到對職業抱怨的聲音。據《中國青年報》2006年10月23日報道,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學老師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老師如果任由自己的責任心做事,早晚會被‘責任’這兩個字累死。我決不讓我的兒子再當老師。”許多教師對自己從早忙到晚一刻不得閑,不斷透支健康的工作狀態十分不滿。調查研究也顯示: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普遍較低,尤其是對工資、福利以及晉升等處于不滿意狀態(馮伯麟,1996;張忠山,2000,楊亞玲,2001;王祖莉,2003,朱從書,2006)。教師的不滿是對自己工作及工作條件與狀況的真實體驗。由于教師是一種育人的特殊職業,教師的工作滿意度不僅影響他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質量,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一般來說,滿意度高的教師,工作態度更積
教師職業倦怠預防 作者簡介
伍新春,1967年生,湖南省湘鄉市人。心理學博士。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心理與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現代學習理論與有效教學、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發展與親職教育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國內外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5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和譯著20余部。曾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優秀獎等獎項。
張軍,男,心理學碩士。鄭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教師教育研究室主任。
主編及副主編簡介:
林崇德著名心理學家。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
董奇北京師范大學常務副校長。心理學教授,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伍新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教育心理與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
石鐵,“萬千教育”與“萬千心理”總策劃。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