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知庫·教育與語言—涵情育德:漢代情論及其新時代德育啟示/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23699
- 條形碼:9787522523699 ; 978-7-5225-2369-9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知庫·教育與語言—涵情育德:漢代情論及其新時代德育啟示/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為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專著。作者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漢代漢代的情與禮、法的關系。漢
重要的轉變,就是引禮入法,或稱作引禮入律,這是霸王道雜之的具體體現,引禮入法的
感如何從感性沖動付諸到理性實踐,以及法制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又是如何被道德化的情感
起到了重要的黏合作用,“情”是禮法一直在尋求的結合點,是“情”打開了法律的缺口
梁,刑不至君子、存留養親、親親相隱、恤刑、不孝入律、原情論罪等法制改革將禮的精
立法精神中,并成為法的靈魂,對抗性的禮與法逐漸融合起來。 情與禮、法的關系是一個
識,又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社會風氣有著重要的影響。漢代情與禮法關系在思想
現為地方官員在斷案時哀矜折獄,執法時務求寬大,士人在生活中抑情崇禮來標榜德行。
標志,嚴肅的法律被寬宥之心軟化地含情脈脈,并影響了此后的法律精神,合情成為優先本書為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專著。作者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漢代漢代的情與禮、法的關系。漢
重要的轉變,就是引禮入法,或稱作引禮入律,這是霸王道雜之的具體體現,引禮入法的
感如何從感性沖動付諸到理性實踐,以及法制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又是如何被道德化的情感
起到了重要的黏合作用,“情”是禮法一直在尋求的結合點,是“情”打開了法律的缺口
梁,刑不至君子、存留養親、親親相隱、恤刑、不孝入律、原情論罪等法制改革將禮的精
立法精神中,并成為法的靈魂,對抗性的禮與法逐漸融合起來。 情與禮、法的關系是一個
識,又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社會風氣有著重要的影響。漢代情與禮法關系在思想
現為地方官員在斷案時哀矜折獄,執法時務求寬大,士人在生活中抑情崇禮來標榜德行。
標志,嚴肅的法律被寬宥之心軟化地含情脈脈,并影響了此后的法律精神,合情成為優先
生物性欲望則被抑制,自然情感被注入了道德倫理的內核,人們對情的認識從適情、安情
漢代學者們的情論各有特色。漢代以倫理化、規范化的儒家情感價值觀為核心形成了一套
廈。
知庫·教育與語言—涵情育德:漢代情論及其新時代德育啟示/精裝 目錄
**節情的內涵
一、情的現代闡釋
二、古人對情的理解
第二節情的外延
一、情和性
二、情和欲
三、情和心
第三節情與禮的關系
一、禮緣情而作,樂因情而生
二、禮樂約束人情
第四節情與法的關系
一、王法本乎人情
二、性情與禮治、法治 第二章漢代論情及其與禮、法的關系
**節《淮南子》的適情論
一、情之內涵和情之能動
二、適情以達道
三、適情以制禮
四、適心以制法
第二節董仲舒的天道與人情
一、天道與人情
二、以禮體情、安情
三、王霸之道本于天心、人情
第三節利欲和仁愛的沖突——鹽鐵會議中的情感利器
第四節性情·道德·體驗——劉向的人格塑造論
一、博采眾家的人格塑造論
二、以情感體驗為核心的道德養成
三、以個體為中心的人文情懷
第五節王充起事生情、以禮防情論
一、情的發生和性質
二、情與禮的關系
第六節天理化的人情——《白虎通義》對情的規范
一、情的內涵和性質
二、天理下的人情
三、人情中的天理
第七節情感理想與現實利害——王符的情論
一、情感與社會現實
二、禮對情感的矯正
三、以怒止殺、大義滅親
第八節荀悅性動生情、化情原心論
一、情感的基本問題
二、以禮化情
三、慎庶獄以昭人情 第三章制度變革視域下的情與禮、法
**節恥感激起的律法變動
一、刑不至君子論
二、民知恥而不犯
三、輕侮法
第二節仁愛催生的刑制改革
一、漢文帝廢除肉刑
二、恤刑
三、不孝入律
第三節以原情為核心的春秋決獄
一、經典案例中的人情考量
二、春秋決獄的情感傾向
三、原心還是原情
四、原情的意義 第四章社會實踐中的情與禮、法
**節倫理法特質下道德情感的彰顯
一、哀矜勿喜的判例心態
二、息訟中的人情考量
三、思想及社會淵源
第二節隆禮下自然情感的壓抑
一、矯情崇禮的社會表象
二、思想及實踐淵源 第五章漢代情論的演變與特征
**節漢代情論的時代嬗變
一、從達道之情、王霸之情到修性之情
二、從情之人文到禮之理性
第二節漢代情論的特征
一、目標特征——道德實現
二、路徑特征——推己及人
三、范式特征——賢君明主
四、實踐特征——引禮入法 第六章漢代情論的時代育人價值
**節至情至性:情感教育價值
一、情之本體:從本真到理性
二、情之鍛造:從認知到意志
三、情之外延:從親子到集體
第二節禮生于情:禮儀教育價值
一、緣情制禮、依性作儀
二、禮形于外、德誠于中
三、禮儀教化、溫養人性
第三節法融于情:法治教育價值
一、緣人性而制:法生于義的立法方針
二、原情論罪:慎庶獄以昭人情的司法原則
三、必因人情:引禮入法的治理實踐
四、悔過之心:痛其禍而悔其行的行為防治 第七章情感視域下的當代德育困境
**節情感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工具性的教學理念
二、被擠壓的教育空間
三、唯效用論的教學實踐
第二節禮儀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建構困境:無法緣情而制
二、踐行困境:不能因情而動
三、推廣困境:未能日用而不覺
第三節法治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信仰薄弱背后的情感缺失
二、情法互嵌中的現實反差 第八章漢代情論精華融入當代德育的踐行路徑
**節情暖隆德:融入情感教育
一、融情于教、以情優教:從傳統中汲取
二、以情導行、以行育情:在實踐中體察
三、寓德于情、立德樹人:于理想中升華
第二節通情達“禮”:融入禮儀教育
一、緣情制禮:建構中的守正創新
二、禮到情至:踐行中的情文合一
三、以文化人:推廣中的情境融通
第三節育情于法:融入法治教育
一、共情為基:筑牢法治信仰
二、情法交融:創設育人磁場
知庫·教育與語言—涵情育德:漢代情論及其新時代德育啟示/精裝 作者簡介
女,1982年生,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概論”教研部黨支部書記,“新思想”教研部主任,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訪問學者;入選泰安市高層次人才、山東農業大學“1512工程”第四層次;擔任泰安市黨史學會理事、山東省黨史專家庫黨史專家、泰安市農史學會成員。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學術探索》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及參與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國家社科青年基金等項目多項。獲山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秀成果獎、泰安市社科優秀成果獎、山東農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獲首屆山東省學校思政課教學比賽一等獎、山東農業大學青年教師講課技能比賽一等獎、山東農業大學“青年崗位能手”等獎項及榮譽。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