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張居正直解(大學)(中庸)(論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114161
- 條形碼:9787517114161 ; 978-7-5171-1416-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居正直解(大學)(中庸)(論語)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普通讀者1.萬歷小皇帝用過的的教材,兩朝帝師張居正所編寫的教科書,原汁原味,微言大義。
2.聽帝師張居正操著湖北口音用明代白話文為你講讀“四書”經典,看皇帝如何讀書學習。
3.看看張居正是如何進行古文或文言文教學的,你會發現古代的授課方式和今天的竟然是如此相像。
張居正直解(大學)(中庸)(論語) 內容簡介
先讀《四書》,后讀經史,兼習書法,是歷代帝王必修之大綱。明代萬歷年間內閣首輔(相當于宰相)張居正協同翰林院的講官給萬歷皇帝朱翊鈞(明神宗)編寫的講“四書”的講稿后來結輯成書,名為《四書直解》,“直解”就是相當于對古文的白話翻譯。當時皇帝讀書稱為“日講”,萬歷皇帝在明隆慶六年(1572年)即位時只有十歲,這部講稿原書以*通俗的明代白話文寫成,是為萬歷皇帝量身定做的宮內讀本。后來該書刻本流傳到宮外,成為當時通行的一種讀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讀此書后御批:“朕閱張居正尚書、四書直解,篇末俱精實之義,無泛設之詞!笨滴趸实凵踔琳J為《四書直解》是自宋代朱熹《四書集注》之后優選的一部四書讀本。本書就是張居正對“四書”中《論語》《大學》《中庸》所作的直解。
張居正直解(大學)(中庸)(論語) 目錄
上 冊
論語
學而** /
為政第二 /
八佾第三 /
里仁第四 /
公冶長第五 /
雍也第六 /
述而第七 /
泰伯第八 /
子罕第九 /
鄉黨第十 /
先進第十一 /
顏淵第十二 /
子路第十三 /
下 冊
憲問第十四 /
衛靈公第十五 /
季氏第十六 /
陽貨第十七 /
微子第十八 /
子張第十九 /
堯曰第二十 /
大學
中庸
張居正直解(大學)(中庸)(論語) 節選
《張居正直解論語》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張居正直解 志,是志向。行,是行事。三年,是言其久。孔子說:“人子事親,有承受而無專擅。有巽順而無違拂,故當其父在之日,凡事都稟命而行,不敢自專,即欲知其人,亦但觀其志向何如耳。其行事不可概見也。至于父歿之后,則分得以自專,然后其行事昭然可見,得就其行而觀之焉。然父歿之后,雖凡事得以自專,而其所行,猶如父在之時,至于三年之久,亦不敢有所改易。斯則思親之念,不渝于始終,順親之心,無間于存歿,如是而后可謂之為孝也。否則雖能致敬于親在之時,而不能不變于親終之后,豈所謂終身而慕者乎!币挚鬃铀^無改于父之道,亦自其合于道而可以未改者言之耳。若于道有未合焉,則雖速改可也,何待三年!故善述其事孝也,克蓋前愆亦孝也。觀圣人之言者,不可以執一求之。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張居正直解 禮,是尊卑上下的禮節。和,是從容不迫的意思。斯字,解作此字,指和說。小大,是小事大事。由,是行。有子說:“禮之在人,如尊卑上下,等級隆殺,一定而不可易,其體固是至嚴。然其為用,必和順從容,無勉強乖戾之意,乃為可貴。如君尊臣卑,固有定分,然情意也要流通。父坐子立,固有常規。然歡愛也要浹洽,這才是順乎天理,合乎人情,而為禮之所貴者也。古先圣王之制禮,惟其皆出于和,此所以盡善盡美,萬事無弊。凡天下之事,小而動靜食息之間,大而綱常倫理之際,都率而行之,無所阻滯,禮之貴于和如此! 禮貴于和,則宜無不可行者。然也有行不得的,這是為何?蓋所謂和者,是在品節限制之中,有從容自然之意,所以可行。若但知和之為貴而一于和,率意任情,侈然自肆,全不把那禮體來節制他,則是流蕩忘返,而尊卑上下皆失其倫矣。如何可以行之哉?此可見禮之體雖嚴,而不至于拘迫,其用雖和,而亦不至于放縱。古之圣王,能以禮治身,而又能推之以治天下者,用此道也。
" 《張居正直解大學》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張居正直解 這一節是《大學》的條目功夫,其序如此。誠,是實;致,是推及;知,是識;格,是至;物,是事物?鬃诱f:“明德新民,固大人分內之事,而功夫條目,則有所當先。在昔古之人君,任治教之責,要使天下之人,都有以明其明德者,必先施教化,治了一國的人,然后由近以及遠。蓋天下之本在國,故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也。然要治一國的人,又必先整齊其家人,以為一國的觀法,蓋國之本在家,故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也。然要齊一家的人,又必先修治己身,以為一家之觀法,蓋家之本在身,故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也。身不易修,而心乃身之主宰,若要修身,又必先持守得心里端正,無一些偏邪,然后身之所行,能當于理。所以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不易正,而意乃心之發動,若要心正,又必先實其意念之所發不少涉于欺妄,然后心之本體能得其正。所以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至于心之明覺謂之知,若要誠實其意,又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見得道理無不明白,然后意之所發或真或妄,不致錯雜,所以說,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理之散見寓于物,若要推及其知,在于窮究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極的去處,然后所知無有不盡,所以說,致知在格物。”這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明明德的條目;齊家、治國、明明德于天下,是新民的條目;人能知所先后,而循序為功,則己德明、民德新,而止至善在其中矣!洞髮W》之道,豈有外于此哉!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張居正直解 這一節是復說上文的意思。至,是盡處,人能于天下事物的道理,一一都窮究到極處,然后心里通明洞達,無少虧蔽,而知于是乎可至。夫物格而后知至,可見致知在于格物也。知既到了至處,然后善惡真妄,見得分明,心上發出來的念慮,都是真實,無些虛假,而意于是乎可誠。夫知至而后意誠,可見欲誠其意者,當先致其知也。意誠,然后能去得私欲,還得天理,而虛靈之本體,可以端正而無偏。夫意誠而后心正,可見欲正其心者,當先誠其意也。正心,然后能檢束其身,以就規矩,凡所舉動,皆合道理,而后身無不修。夫心正而后身修,可見欲修其身者,當先正其心也。身修,然后能感化那一家的人,都遵我的約束,家可得而齊矣。夫身修而后家齊,可見欲齊其家者,當先修其身也。家齊,然后能感化那一國的人,都聽我的教訓,國可得而治矣。夫家齊而后國治,可見欲治其國者,當先齊其家也。國治,然后能感化那天下的人,都做良民善眾,與國人一般,天下可得而平矣。夫國治而后天下平,可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當先治其國也。物格知至,是知所止了。意誠、心正、身修,是明德得其所止的事;家齊、國治、天下平,是新民得其所止的事;圣經反復言之,一以見其次第不可紊亂,一以見其功夫不可缺略,此人大學者之所當知也。 《張居正直解中庸》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張居正直解 仲尼,是孔子的字。反,是違背。子思引孔子之言說道:“中庸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平常的道理,雖為人所同有,然惟君子方能體之,其日用常行,無不是這中庸的道理。若彼小人便不能了,其日用常行,都與這中庸的道理相違背矣! 【原文】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張居正直解 時中,是隨時處中。子思解釋孔子之言說道:“中庸之理,人所同得,而惟君子能之,小人不能者何故?蓋人之體道,不過動靜之間。君子所以能中庸者,以其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既有了君子之德,而應事接物之際,又能隨時處中,此其所以能中庸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靜時不知戒慎恐懼,所存者既是小人之心,而應事接物之際,又肆欲妄行,無所忌憚,此其所以反中庸也!本有∪耍辉诰此林g而已。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張居正直解 至,是極至。鮮,是少。子思引孔子之言說:“天下之事,但做的過了些,便為失中,不及些,亦為未至,皆非盡善之道。惟中庸之理,既無太過,亦無不及,只是日用常行,而其理自不可易,乃天理人情之極致,盡善盡美而無以復加者也。然這道理,人人都有,本無難事,但世教衰微,人各拘于氣稟,囿于習俗,而所知所行,不流于太過,則失之不及,少有能此中庸者,今已久矣。”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張居正直解 子思引孔子之言以明中庸鮮能之故,說道:“這中庸的道理,就如大路一般,本是常行的,今乃不行于天下,我知道這緣故,蓋人須是認得這道路,方才依著去行。而今人的資質,有生得明智的,深求隱僻,其知過乎中道,既以中庸為不足行;那生得愚昧的,安于淺陋,其知不及乎中道,又看這道理是我不能行的。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這道又如白日一般,本是常明的,今乃不明于天下,我知道這緣故,蓋人須是行過這道路,方才曉得明白,而今人的資質,有生得賢能的,好為詭異,其行過乎中道,既以中庸為不足知;那生得不肖的,安于卑下,其行不及乎中道,又看這道理是我不能知的。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張居正直解(大學)(中庸)(論語) 作者簡介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漢族,幼名張白圭。明代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荊州市)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歷新政”。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帝鑒圖說》等。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