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時代大學生君子人格養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659667
- 條形碼:9787567659667 ; 978-7-5676-596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時代大學生君子人格養成 內容簡介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總書記提出教育工作的目標之一是完善人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應該抓住和落實完善人格養成這一重要任務。???? ???????作者立足傳統和現代兩個時間維度,在深入剖析傳統文化君子人格豐富內涵的基礎上,對新時代大學生君子人格的豐富內涵、時代價值、培養路徑做了闡釋和說明。本書語言樸實,案例生動,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新理念,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新時代大學生君子人格養成 目錄
**章 中華傳統君子人格論
**節 身心和諧的追求
第二節 人際關系的典范
第三節 天人合一的境界
延伸閱讀:傳統君子典型——方苞
第二章 新時代大學生君子人格的時代呼喚
**節 新時代的精神主題
第二節 君子人格的時代內涵
第三節 君子人格的精神旨歸
延伸閱讀:君子之交——馬克思與恩格斯
第三章 新時代君子人格的價值追求
**節 傳承傳統君子人格的價值追求
第二節 借鑒西方人格理論的價值追求
第三節 弘揚馬克思主義人格理想的價值追求
第四節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延伸閱讀: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
第四章 立德修身
**節 立心明德
第二節 修身養性
第三節 知行合
第四節 德藝雙馨
延伸閱讀:中國人的道德脊梁——孔子
第五章 尊禮守法
**節 講秩序明禮義
第二節 守規則遵禮儀
第三節 求法治行正義
延伸閱讀:法律的守護者——馬錫五
第六章 家國情懷
**節 家國一體
第二節 愛國情懷
第三節 天下大同
延伸閱讀:“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
第七章 敬畏生命
**節 生命的神圣
第二節 生命的價值
第三節 生命的自由
……
第八章 五育并養
后記
新時代大學生君子人格養成 節選
《新時代大學生君子人格養成》: 四、“文化熱”的復興精神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擺脫了階級斗爭敘事的意識形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高等教育方面,對外開放程度迅速擴大,使中國知識分子面臨現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再次沖擊,也促使他們形成新一輪的民族文化意識自覺。如亨廷頓所言,現代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會造成一個國家文化領域內的全盤西化,它會促成本體文化的復興,因為在社會層面,現代化提高了社會總體政治經濟實力,鼓勵人民從擁有文化自信到成為文化的伸張者。改革開放至今,大學文化發展呈現為一種波浪式前進的發展態勢,即在某文化熱度引起的輿情浪潮后,經過一個平靜時期再度形成新的文化浪潮,以循環式更新迭代。在文化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步人了發展的快車道。 1983年10月,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概括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戰略,也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隨著中國重返國際舞臺并迎來了思想解放的大時代,中國大學生面臨著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的考驗。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國民經濟工業化程度較低,且人口絕大部分是農民,在基層社會傳統宗法倫理道德觀尚存。隨著各個方面現代化建設的逐漸完備,經濟社會環境開始促進中國從傳統道德體系向新時代公民道德體系轉向。在轉向的*初階段,傳統道德由于現代價值觀的沖擊而喪失約束力,現代價值觀短時期內很難塑造全體國民的道德共識,因此產生了一定范圍內的道德滑坡。西方自由主義導致多元化的價值觀,這給我國自民主革命以來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主流價值觀帶來了巨大沖擊。高校知識分子面對商業文化的泛濫,無論曾經秉持何種理論立場,都陷入了對這種境況的批判與省思。隨著國外學術著作與流行文藝作品的引入,中西文化大討論如火如荼,興起于各大高校的“文化熱”向全國徐徐展開。 在“文化熱”造就的社會氛圍中,某些高校知識分子在積極引介西方主流學術思想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明顯偏激,甚至到了直接否定的地步。為了扭轉這種片面傾向,“文化熱”后期超出了高校的范圍,全社會范圍內的“尋根”活動逐漸興起。20世紀90年代,姓氏尋根激發了海外華僑華人的族群情懷,文學尋根帶動了文藝界的民族文化風格復興,各類“尋根”活動通過追索民族傳統,重新審視了優秀傳統文化之于當代社會的價值。《人民日報》在1993年發表了《久違了,“國學”》的文章,概括了全社會尋根問祖、復興傳統的文化浪潮。1998年,教育部設立了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邀請高校相關領導和著名學者擔任委員,負責指導全國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研究和解決其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各高校通過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組織文化素質教育的師資培訓,扭轉了當時國內日益嚴重的資本主義自由化傾向,開啟了旨在復興人文傳統的文化素質教育,即從新時代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凝聚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培養人文素養。大學生們逐漸認識到,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過程,要對本民族文化有所認知,確定基本的文化立場,要對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多有涉獵,保持普遍的開放心態,才能在文化共識層面而非意識形態層面堅持各取所長、和平共處。 五、新時代的新文化精神 21世紀初,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既是中國經濟全面融入全球化體系的時間參照,也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調整既定格局的歷史起點。2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得以實現雙重進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新時代精神主題。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增大,中國文化的復興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浪潮,更是一種政治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對于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需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重點,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綜上所述,開展大學生人格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具備如下前提:其一,要強化政治立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學生要愛國愛民,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在政治認同中激發信仰和獲得啟發,進而汲取精神力量。其二,要秉持開放心態。在新時代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下,大學生要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本質有著更為系統而客觀的認識,同時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精神進行比較認知,進而形成對中國文化精神獨特性的認同感。其三,要具備歷史意識。大學生要對古代、近代、當代中國文化精神在各自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意義進行審視,從而理解中國文化精神生成的邏輯內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當代中國青年要錘煉品德,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加強道德修養,明辨是非曲直,增強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當代大學生要以政治立場為參照,以開放心態為前提,以歷史意識為準繩,才能把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融合起來,在新時代宏大敘事中找準自己的人格定位。 ……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