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大夏書系·教師專業發展:理想新課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37272
- 條形碼:9787576037272 ; 978-7-5760-3727-2
- 裝幀:70g書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夏書系·教師專業發展:理想新課堂 本書特色
構建面向學生自我發展的開放式課堂 ☆正高級教師吳春來傾力打造,讓課堂更靈動智慧! ☆回歸教學的基本常識,打破封閉式教學的壁壘,構建面向全體學生自我發展的開放式課堂。 ☆教育之目的在于解放學生,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只有教師自我解放,方能更好地解放學生;只有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才能將“雙減”落實到位。學生要“雙減”,教師請“五多”。“雙減”落地,贏在課堂! ☆兼具可讀性與實用性,不僅可以獲得教育理念的更新,還可以學到方便實用的教學方法。 編輯推薦篇章: P22 “五多課堂”的實踐邏輯:解放學生 P31 學習真實發生 P49 立足課堂育人 P81 教學路徑
大夏書系·教師專業發展:理想新課堂 內容簡介
正高級教師吳春來基于多年的教育經歷提出了“五多課堂”的教育理念,倡導教師們多到學生中去,多讓學生提問,多讓學生展示,多讓學生思考,多讓學生討論。本書系統呈現了“五多課堂”的內涵解析、發展邏輯、教學審美和實踐路徑,并精選了七個典型課例進行解讀,從實踐層面呈現“五多課堂”的教學魅力和操作方法。“五多”旨在揭示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回歸教學的基本常識,牢牢樹立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課堂意識,打破封閉式教學的壁壘,構建面向全體學生自我發展的開放式課堂。
大夏書系·教師專業發展:理想新課堂 目錄
**章 “五多課堂”的內涵解讀
**節 “五多課堂”的誕生背景 /3
第二節 “五多課堂”的學理內涵 /6
第二章 “五多課堂”的發展邏輯
**節 “五多課堂”的理論邏輯:因材施教 /17
第二節 “五多課堂”的實踐邏輯:解放學生 /22
第三節 “五多課堂”的文化邏輯:理性參與 /26
第三章 “五多課堂”的教學審美
**節 學習真實發生 /31
第二節 實現教學合一 /36
第三節 追求動靜結合 /46
第四節 立足課堂育人 /49
第四章 “五多課堂”的實踐路徑
**節 教學行為 /55
第二節 教學路徑 /81
第三節 教學治理 /96
第五章 “五多課堂”課例解讀
**節 解放教師在于獨立思考
——《高考作文審題的三個維度》課例解讀 /107
第二節 解放學生在于自我發展
——口語交際課《請你支持我》課例解讀 /128
第三節 語文學習育人
——《念奴嬌·赤壁懷古》課例解讀 /145
第四節 教學過程育人
——《古詩兩首》課例解讀 /158
第五節 提供發現的條件
——《*后一次講演》課例解讀 /175
第六節 教學重在會引路
——《植樹的牧羊人》課例解讀 /190
第七節 學生進步看得見
——作文課《水滴旅行記》課例解讀 /206
主要參考文獻 /227
后記 /229
大夏書系·教師專業發展:理想新課堂 節選
學習真實發生 “真”是“五多課堂”的審美特征之一。“五多課堂”,基于問題教學,以學生問題確定教學起點。“學生展示”暴露問題,“學生提問”呈現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問題確定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五多課堂”關注每個學生的需求,教學面向全體。課堂上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多展示,多討論,讓他們在參與中享受學習的快樂。學習真實發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真實離不開自然表達。記得一次聽課,一位女老師操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儼然舞臺的節目主持人,學生仿佛觀眾,呆呆地觀望著老師在講臺上表演,老師人為地拉開了與學生的距離。課堂語言不應是一種板著面孔的教化和一種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孤傲的獨演,而應該是從里到外都能發出真實的召喚的聲音,能夠把學生召喚到這堂課里來,這種召喚是生命的召喚、真情的召喚、生活的召喚。我們的每一句話,是聲音的藝術,是藝術的再現,是思想的載體。對音色的把握,對語言的選擇和提煉,何時點撥,何時啟發,都要斟酌和推敲,只有這樣嚴謹地對待,才會讓自己的課堂發出真實的聲音。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自然。自然的表達,重在對話,對話主要體現在師生交談,交談要真誠,語言宜生活化,介于書面與口語之間。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真誠表達自己的態度與觀點。課堂的*高境界,其實就是人的*高境界。學習真實發生,教師首先要做個真人,人真,言才誠。“五多課堂”主張學生理性參與,教師當做好榜樣,成為生活的熱愛者、語言的藝術家。 真實借助互學與幫學。同學之間互相學習,你我互助,互通有無。教師要善于搭建學生溝通交流的橋梁,要營造和諧、自由的課堂氛圍。可以這樣說,沒有和諧的氛圍,沒有共享的品質,沒有樂于助人的精神,互學與幫學是無法實現的;如果有,那也是表面的偽裝。“功夫在詩外”(陸游語),“五多課堂”強調育人,教師的功夫亦如是。一次我執教《火燒云》,一男生模仿課文說話,當他說出“一會兒火燒云像一只老虎”后就語塞了,我趁機說:“老虎怎么樣呢?大家可以幫幫他。”突然另一個學生說:“張牙舞爪。”這位男生來了靈感,接著說:“一會兒火燒云像一只老虎張牙舞爪,正好抓住了一只獵物,在津津有味地吃著。”這時,他又停了下來,我及時肯定一 “津津有味”這個詞用得好,他高興地說:“突然獵物消失了,老虎也消失了。”有同學說:“不要重復出現消失。”我連忙說:“哪位同學幫著一起思考思考?”“突然獵物消失了,老虎也不見了。”一位女生大聲說。學生練習說話的能力,在互學與幫學中得以提升。 真實要求多關注學困生。“五多課堂”不提倡一味地表揚,主張要善于指出學生的錯誤,尤其對于學困生。老師有什么作用?**,鼓勵、表揚學生以激發起學習的興趣;第二,含蓄、委婉地指出學生的錯誤,《學記》里講的“長善救失”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適當、適時地指出學困生的錯誤比不負責任地胡亂表揚有意義得多。無論是表揚還是指出問題,一定要給出過程評價,以達育人之效。“五多課堂”堅持“用課堂改變孩子”的教育理念,讓學困生重塑人生自信。在此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調動情感激發力。何齊宗說:“教育審美情感是審美主體對客觀的教育美的一種態度體驗。人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形成了對客觀事物的各種認識,而且還表現出各種不同的態度。教育美感中情感活動是隨著對教育美的認識而產生和發展的,即隨著對教育美的感知、聯想和想象,引起審美主體的各種情緒和情感活動,才使情感貫穿于整個教育美感活動中,并成為教育審美心理中*活躍的因素。教師創造教育藝術都是以自己的情感推動力支配進行的。沒有情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藝術。”a多關注學困生,一定要多傾注情感,眼里溢滿愛,心中裝著光。優秀的教師,他們的表情會說話。 真實一定是基于生成的。孔子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之功在于“引導”二字。“五多課堂”倡導跟著學生走,幫著學生學。教師跟著學生走,才可有生成;牽著學生走的教學,不但不能生成,還會制約學生思維的成長。幫著學生學,方可在生成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生成,在學習上不斷超越。在這里,我想舉個例子說說真實生成的教學意義。一次執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我讓一位學生朗誦全詞后,其他同學對該生的朗誦進行了點評。當第二次邀請他朗誦時,主持人用淡淡的語氣說“讓我們再一次掌聲有請”,該生面有難色。于是我借機說:“由于是主持,我們還是要注意文采,不能簡單地用‘再一次’,接下來請大家結合課文寫一段主持詞,然后請兩位同學上臺主持。”同學們開心地接受了這一學習任務。幾分鐘后,女主持人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憶往昔,蘇東坡在赤壁發出感慨與悲憤。看今朝,同學們風華正茂,現在隆重請出艾俊同學為我們再朗誦一次這千古流傳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男主持人幽默地說:“剛才我們欣賞了老師的雄姿英發、豪情壯志,他那聲音深深地震撼了我們的心,現在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隆重請出艾俊同學再次登上這美麗的舞臺,相信艾俊同學會邁著自信的步伐,挺著自信的胸膛,用那英俊瀟灑的面貌和鏗鏘有力的朗誦來征服我們。有請!”艾俊同學自信樂觀地邁上講臺,富有激情地再次朗誦,贏得了全場掌聲。既然有主持,我們便要適當訓練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寫作主持詞的能力,培養他們上臺主持的能力,同時也要保護與尊重朗誦者。 真實需要講邏輯。一次一老師送教下鄉執教《送孟浩然之廣陵》,而學生早早就學了這篇課文,但老師依舊從字詞、作者簡介入手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哪里談得上真實發生。學生已經懂了,老師依舊將之當新課來上,從學理上講這是對學情的嚴重忽視,實際上這是不講邏輯的具體表現。“五多課堂”遵循“懂得—欣賞—運用”的教學邏輯:學生不懂,要教他們懂;學生不會欣賞,要教他們欣賞;學生不會運用,要教他們運用。一些課堂雜亂無章,主要是因為教學邏輯的缺失。教學邏輯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的先后順序。例如,一老師執教《美麗的西沙群島》,老師抓住“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八個字帶領學生品讀課文之后,設計了一個活動:如果你是導游,請你給旅客朋友介紹西沙群島。活動設計不可不謂精彩,如果上課伊始就設計這樣的活動,對學生自主學習幫助更大;課上完了,再去做這樣的活動,意義就減少了許多。“五多課堂”遵循“尊重文體”的審美邏輯:站在文體角度對人物與事件進行審美鑒賞,而不是想當然加以所謂的創造性批判。例如用現代觀點去批判愚公,移山不如搬家之類云云,皆是不尊重文體的體現。尊重文體,也要尊重歷史。曾聽某老師執教《小石潭記》,課中老師展示現在的小石潭的照片,學生們驚呼道:“原來跟課文里描寫的太不一樣了。普通山水在作者筆下便成了不朽篇章。”這樣的審美是不合乎邏輯的。小石潭歷經千年歲月的磨蝕,模樣已大不一樣,今日讀者所見并非昔日作者所見。看不看現在的小石潭,作用并不大。文學長存于讀者之心。“五多課堂”讓教師明白: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什么要教、什么不該教,為什么要這樣教而不能那樣教。這是教學的基本邏輯。 “五多課堂”強調課堂上有看得見的進步。學生在多提問、多展示、多思考、多討論中得以進步。課堂是移動的,它跟著學生在走;課堂是開放的,它帶給學生學習的自由。課堂上應該有一個不知到知的過程,不敢到敢的跨越,不會到會的轉變,不喜歡到喜歡的改觀。從一般角度來說,看得見的進步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提升:知識的提升,素養的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學生會享受進步的快樂。當然,除了學生進步之外,師生共同進步是“五多課堂”的理想追求。教師進步體現在課堂上學生的進步促進教師的進步,課前的認真備課、課后的深刻反思倒逼教師的進步。 在“五多課堂”里,師生的教學行為是真實的:真真切切教,明明白白學;不裝,不演;說真話,學說真話;做真人,學做真人。
大夏書系·教師專業發展:理想新課堂 作者簡介
吳春來,正高級教師,“五多課堂”理論構建與倡導者,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2—2025)”名師培養對象,《語文教學通訊》(A刊)等多家雜志封面人物,“春來詠語”教研團隊主持人。先后任重點中學教師、市教研員和鄉村學校第一校長,兼任高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師,現任永州市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著有《發現語文》(入選2018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語文教學技能九講》,主編《教師喜愛的36堂名師語文課》、《教育機智:優秀教師專業發展必備素養》。教育教學事跡先后被《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未來教育家》等媒體宣傳報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