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報告(2023)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65633
- 條形碼:9787516665633 ; 978-7-5166-656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高考報告(2023)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中國高考報告》編委會核心成員來自國內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
全面總結高考綜合改革和教育評價改革的實踐成效
重點分析2022年高考實踐的命題要點、試卷特色與發展趨勢
深入解讀高考評價體系的總體特征及高考的考查內容及考查要求
中國高考報告(2023)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高考報告》編委會編撰的2023年度高考改革實踐分析報告,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指導性的特點。
《中國高考報告》編委會核心成員來自國內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系統研究高考政策、高考改革與國家人才培養戰略轉型,堅持創新人才培養在我國教育改革事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總結高考綜合改革和教育評價改革的實踐成效,重點分析2022年高考實踐的命題要點、試卷特色與發展趨勢,深入解讀高考評價體系的總體特征及高考的考查內容與要求,引導創新人才培養培育,助力教育關鍵規則資源均等化,推動中國教育綜合改革向縱深發展。
中國高考報告(2023) 目錄
Ⅰ 總報告
奮力譜寫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新篇章…………………………………… 1
**節 高考綜合改革全面推進………………………………………………… 5
一、全面實踐高考評價體系命題理念 ……………………………… 6
二、持續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 10
三、重點考查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 ……………………………… 12
第二節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18
一、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 19
二、健全和優化“強基計劃” ……………………………………… 23
三、鞏固“雙減”政策實踐成效 …………………………………… 25
第三節 加快建設國家高質量教育體系………………………………………… 29
一、加強教材建設與管理 …………………………………………… 29
二、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 …………………………………………… 32
三、促進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 ……………………………………… 34
四、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 …………………………………………… 38
Ⅱ 政策篇
2022 年高考命題政策解讀與 2023 年展望 ……………………………43
**節 2022 年高考命題規律及試卷特點 …………………………………… 46
一、全面貫徹高考評價體系的命題理念 …………………………… 47
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助力育人方式轉變 ………………… 49
三、加強關鍵能力考查,突出思維品質與創新能力 ……………… 56
四、創設真實情境,引導高階思維能力培養 ……………………… 66
五、分省命題的地方特色及其內在邏輯 …………………………… 72
第二節 2023 年高考命題趨勢判斷 …………………………………………… 74
一、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時代新人 ………………………………… 74
二、考查關鍵能力,突出思維品質與創新精神 …………………… 76
三、注重學用結合,創設真實靈活情境 …………………………… 79
四、命題設問更具開放性與探究性 ………………………………… 81
五、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命題展望 ………………………………… 82
第三節 2020—2022 年高考改革政策解讀 …………………………………… 84
一、《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 ……… 86
二、《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 … 87
三、《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 89
四、《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 ………… 90
五、《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 ……………………… 91
六、《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 92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 ……………… 93
八、《“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 …………… 94
九、《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
培訓負擔的意見》 ……………………………………………… 96
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 … 97
十一、《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考試
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 ……………………………………… 99
十二、《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2021 年修訂版)》 …… 100
十三、《關于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
(2021—2025 年)的通知》 ……………………………… 101
十四、《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103
十五、《“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 ……… 104
十六、《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 …………………… 106
十七、《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 …………………………… 107
十八、《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 ……… 109
小結: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110
Ⅲ 命題解讀篇
**節 語文命題理論與實踐………………………………………………… 115
一、基本情況概述 ………………………………………………… 116
二、金線:緊扣核心價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 118
三、銀線:強化關鍵能力考查,凸顯思維過程與思維品質 …… 120
四、串聯線:創設多元情境,引導高階思維能力培養 ………… 129
小結:新時代推動新高考,新高考助力新時代 ………………… 131
第二節 數學命題理論與實踐………………………………………………… 134
一、基本情況概述 ………………………………………………… 134
二、金線:緊扣時代脈絡,突出展現核心價值 ………………… 137
三、銀線:注重理性思維,強化關鍵能力考查 ………………… 138
四、串聯線:融合現實情境,倡導“五育”并舉 ……………… 149
小結:堅持守正出新,彰顯高考改革方向 ……………………… 152
第三節 英語命題理論與實踐………………………………………………… 156
一、基本情況概述 ………………………………………………… 156
二、金線:落實立德樹人,體現國家意志 ……………………… 158
三、銀線:聚焦關鍵能力,強化思維考查 ……………………… 161
四、串聯線:創設多元情境,創新試題形式 …………………… 174
小結:迎接“考能力”趨勢,對接新高考改革 ………………… 175
第四節 物理命題理論與實踐………………………………………………… 177
一、基本情況概述 ………………………………………………… 177
二、金線:堅持立德樹人,凸顯價值引領 ……………………… 179
三、銀線:立足**知識,考查關鍵能力 ……………………… 180
四、串聯線:拓展情境來源,側重學以致用 …………………… 197
五、基礎線:促進考教銜接,引導回歸課標 …………………… 200
小結 ………………………………………………………………… 201
第五節 化學命題理論與實踐………………………………………………… 202
一、基本情況概述 ………………………………………………… 202
二、金線:緊扣時代主題,弘揚核心價值 ……………………… 204
三、銀線:聚焦學科實踐,考查關鍵能力 ……………………… 206
四、串聯線:巧設情境,真實且新穎,熟悉又陌生 …………… 218
小結:加強教考銜接,發揮考試積極導向作用 ………………… 222
第六節 生物學命題理論與實踐……………………………………………… 223
一、金線:堅持立德樹人,凸顯價值引領 ……………………… 224
二、銀線:立足**知識,考查關鍵能力 ……………………… 227
三、串聯線:精心創設情境,實現考查目的 …………………… 237
小結:堅持守正出新,迎接新高考改革 ………………………… 240
第七節 思想政治命題理論與實踐…………………………………………… 242
一、基本情況概述 ………………………………………………… 242
二、金線:堅持立德樹人,強調核心價值引領作用 …………… 245
三、銀線:強化學科素養培育,聚焦關鍵能力考查 …………… 250
四、串聯線:緊扣重大時代主題,凸顯鮮活的實踐情境 ……… 265
小結:培根鑄魂,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 270
第八節 歷史命題理論與實踐………………………………………………… 271
一、基本情況概述 ………………………………………………… 271
二、金線:發揮育人價值,落實立德樹人 ……………………… 272
三、銀線:聚焦關鍵能力,凸顯思維品質 ……………………… 275
四、串聯線:構建不同情境,完善考查內容 …………………… 286
小結:推進高考改革平穩過渡,助力高中教學提質增效 ……… 289
第九節 地理命題理論與實踐………………………………………………… 291
一、基本情況概述 ………………………………………………… 291
二、金線:發揮立德樹人功能,彰顯學科育人價值 …………… 293
三、銀線:強化學科素養,聚焦關鍵能力考查 ………………… 295
四、串聯線:設置問題情境,測量綜合素養 …………………… 306
小結:落實高考評價體系,強化關鍵能力考查 ………………… 310
Ⅳ 教改篇
全面推進育人方式改革 整體提升高中教學質量…………………… 311
**節 全面實施新課程新教材完善培養體系……………………………… 312
一、整體規劃學校課程 …………………………………………… 313
二、規范課程管理 ………………………………………………… 314
三、有序推進選課走班 …………………………………………… 315
四、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 316
五、加強學生發展指導 …………………………………………… 317
六、完善綜合素質評價 …………………………………………… 318
第二節 加強特色課程體系建設豐富課程供給……………………………… 318
一、特色課程的內涵與特質 ……………………………………… 319
二、特色課程建設的策略和重點 ………………………………… 320
三、特色課程建設的區域實踐 …………………………………… 322
四、特色課程建設的學校實踐 …………………………………… 324
第三節 深化教學方式改革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326
一、以大概念或大主題為核心開展單元教學 …………………… 326
二、精心設計學習任務 …………………………………………… 328
三、多種途徑結合促進跨學科主題學習實施 …………………… 329
四、區域引領與推動教學方式創新 ……………………………… 330
第四節 創新培養模式探索創新人才基礎培養……………………………… 332
一、創新素養導向的教、學、評改革 …………………………… 332
二、開發創新人才培養專項課程 ………………………………… 334
三、探索創新人才協同培養模式 ………………………………… 335
四、高中階段創新人才培養實踐 ………………………………… 335
五、以課程為核心促進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 …………………… 336
第五節 實踐教育的創新發展與路徑選擇…………………………………… 340
一、實踐教育的內涵與構成要素 ………………………………… 342
二、當前實踐教育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 343
三、實踐教育的“廈門模式” …………………………………… 345
四、我國實踐教育的路徑選擇 …………………………………… 348
Ⅴ 升學篇
2022 年招生考試與錄取政策 ………………………………………… 351
**節 2022 年高考報考人數、錄取規模 ………………………………… 353
一、2022 年高考報名人數再創歷史新高 ………………………… 353
二、“職教高考”成為高職招生主渠道 ………………………… 364
三、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和未來趨勢 ……………………………… 368
第二節 2022 年高考招生政策穩中有變 …………………………………… 371
一、陽光招生進一步落地 ………………………………………… 372
二、新高考改革全面鋪開 ………………………………………… 376
三、進一步嚴格規范特殊類型招生 ……………………………… 378
四、2022 年招生政策新變化 ……………………………………… 380
第三節 2022 年高考招生政策新亮點 ……………………………………… 381
一、第三批新高考省份平穩落地,第四、五批高考綜合改革啟動 … 382
二、綜合評價招生模式穩步推進 ………………………………… 385
三、“強基計劃”服務國家拔尖人才培養 ……………………… 387
第四節 “新高考”招生錄取模式與志愿填報……………………………… 394
一、掌握新老高考招錄模式的差別 ……………………………… 394
二、合理制定學業生涯規劃 ……………………………………… 396
三、掌握志愿填報基本流程 ……………………………………… 397
Ⅵ 影響篇
高考改革、人才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 401
**節 高考、教育與人才選拔……………………………………………… 402
一、新中國成立后人才培養規模擴大 …………………………… 403
二、高等教育制度不斷完善 ……………………………………… 406
三、高考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 408
第二節 高考、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 415
一、教育與經濟發展 ……………………………………………… 415
二、教育與社會階層流動 ………………………………………… 430
三、教育與產業升級 ……………………………………………… 439
四、教育與科技創新 ……………………………………………… 445
五、教育與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展望 ……………………………… 449
第三節 義務教育與代際流動性……………………………………………… 451
一、文獻回顧與本部分貢獻 ……………………………………… 452
二、方法和數據 …………………………………………………… 454
三、義務教育對代際流動性的影響 ……………………………… 460
四、研究發現與主要結論 ………………………………………… 470
第四節 高校招生“均等化”政策改革與生源質量提升…………………… 471
一、數據、變量與識別策略 ……………………………………… 474
二、計量結果與穩健性檢驗 ……………………………………… 478
三、機制檢驗與發現 ……………………………………………… 485
四、結論與政策啟示 ……………………………………………… 492
第五節 高考與家庭、個人發展……………………………………………… 494
一、高考政策調整的關鍵舉措 …………………………………… 494
二、教育與家庭決策、人的成長 ………………………………… 497
Ⅶ 評價篇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整體解讀……………………………………… 501
**節 “核心價值金線”貫穿命題始終…………………………………… 506
第二節 “能力素養銀線”成為考查重點…………………………………… 521
第三節 “情境載體串聯線”常考常新……………………………………… 534
第四節 高考命題改革與高階思維能力培養………………………………… 541
Ⅷ 附錄
附錄一 高考綜合改革大事記(2014—2022 年) ………………………… 545
附錄二 高考綜合改革經典文獻目錄………………………………………… 559
展開全部
中國高考報告(2023) 節選
高考評價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總體特征可以從“核心價值金線”“能力素養銀線”和“情境載體串聯線”三條線索進行理解和把握,其中“核心價值金線”貫穿高考命題和評價的始終,“能力素養銀線”成為高考命題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為考查載體,是“金線”和“銀線”的串聯線。高考評價體系指導下的高考命題,呈現出“無價值,不入題;無思維,不命題;無情境,不成題”的典型特征。
首先,“核心價值金線”是指圍繞立德樹人來考查學生的政治立場和思維觀念、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道德品質。高考試題命制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強化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品德修養、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綜合素質等內容在考試中的要求,引導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切實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無價值,不入題”已成為近年來高考內容改革的一個鮮明特征。
其次,“能力素養銀線”主要考查學生的學習掌握、實踐探索以及思維方法等方面的能力。高考評價體系綜合統籌知識、能力、素養的關系,將高考考查內容凝練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知識”四個層面,在**知識的基礎上,加大力度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結合學科特點,著重考查學生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邏輯推理與論證能力,實驗設計、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能力,證據識別與證據質量評估能力,獨立思考、挖掘隱含前提與開放論證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等。為實現“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有效降低“機械刷題”和“題海戰術”的收益,服務“雙減”目標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創新人才培養在教育改革事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進一步加大對學生思維品質與思維過程的考查力度,包括但不限于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歸納思維能力、演繹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辯證思維能力等。將學科素養、關鍵能力以及思維品質貫徹到高考命題中進行考查,是高考評價體系指導下高考命題的重要特征,中國高考命題正式進入了“無思維,不命題”的新時期。
第三,“情境載體串聯線”是指通過設計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習探索情境,將其作為任務創設和基本知識能力運用考查的載體,實現對學生學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維方法的考查和選拔。著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原理和思維發現問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通過合理創設情境,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發現新問題、進行新解釋、找到新規律、得出新結論。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考查內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過“生活實踐情境”與“學習探索情境”兩類載體來實現的,即通過選取適宜的素材,再現學科理論產生的場景或是呈現現實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背景下發揮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運用**知識和關鍵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全面綜合展現學科素養水平。高考評價體系指導下的高考命題材料豐富,情境多元,情境的新穎性、靈活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得到進一步加強。高考命題呈現出“無情境,不成題”的特征。
綜合來講,高考評價體系已經成為當前以及未來高考內容和命題改革的核心指南,為高考命題提供了基本遵循。2022 年高考命題在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觀考查上下足功夫,實現從傳統的“知識考查”到“知識為基、能力為重”考查的轉變,著重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過程和關鍵能力,進一步深化試題的情境創設和呈現方式,加大試題的開放性和探究性,凸顯創新人才培養在教育改革事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積極引導學生培養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品格和關鍵能力。
中國高考報告(2023) 作者簡介
主要編撰者簡介 徐尚昆 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中國人民大學教學創新獎。主要研究領域: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測量與評價、制度變遷與國家治理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0余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及教材7部。 楊汝岱 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雅學者,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經濟學年會秘書長,入選國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萬人計劃),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教育與增長、教育政策與教育改革、發展經濟學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 郝保偉 博士,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獲2017年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研究方向為教育改革與評價、教師發展、教育政策等。主持教育部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5項,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的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委托課題6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個人專著2部,合著2部,參編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