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晴耕雨讀好教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35438
- 條形碼:9787576035438 ; 978-7-5760-3543-8
- 裝幀:70g書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晴耕雨讀好教師 本書特色
好教師,耕讀于大地 隨著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專業發展的重要性,教師如何成長、向著何方成長成為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重要思考題。本書不僅提供了教師成長的優秀案例,還總結出了教師成長的五個方向:跨界發展、專業精進、深耕課堂、愛的課程、社會關懷。教師的成長是多元的、立體的,讀讀本書,一定對自己的成長之路有所啟發。 編輯推薦篇章: 吳啟雷:不做只會教書的藥罐子 李迪:美在美中生長 梁晟斌:“*近比較煩”
晴耕雨讀好教師 內容簡介
本書系“《教師月刊》年度教師”十年文章精心編選。35位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優秀教師和當前在基礎教育界備受關注的研發團隊——陳靜靜領銜的“學習共同體”,現身說法,36篇教育美文,事理結合,為廣大一線教師樹立“可以學”、“學得來”、“像他們那樣我可以做到 ”的標桿。內容覆蓋面廣,全面解讀入選教師的成長經歷、成長經驗,既有理論,也有實踐,可讀性強,操作性強,有助于打開教師的成長視野。
晴耕雨讀好教師 目錄
邱磊:“命業”的鑄守 003
吳啟雷:不做只會教書的藥罐子 007
李遜芳:覓影尋聲 011
吳櫻花:貼近大地,才能自由呼吸 017
邵廣紅:鏡頭里的教育生活 023
高東生:在蟲子的江湖里開悟 030
蘇翔:帶不走的繁華,帶不走的我自己 035
第二輯 專業精進
何鳳珠:以成為學習型教師為職志 047
林志超:探索藝術化教育之道 053
李迪:美在美中生長 058
王雪娟:我在 065
李文送:教師成長的姿態 071
李富恩:大家都戲稱我為“莎姐姐” 077
侯曉斌:有愛,還要有方法 083
庫亞鴿:向著明亮那方 090
第三輯 深耕課堂
陳香吟:教室里的“學習共同體” 099
常麗華:創造自己的教室 103
周春梅:“手里拿著錘子……” 109
丁慈礦:守護優雅的漢語 115
俞獻林:翻轉課堂怎么翻轉 122
梁晟斌:“*近比較煩” 135
莊麗如:麥田上的教育詩 140
學習共同體:保障每一個兒童的高品質學習權 146
第四輯 愛的課程
趙群筠:學校是師生成長的路 155
敖雙英:我和孩子們的課程生活 159
聶焱:美術是非常好的主題整合載體 163
覃麗蘭:每一個輪回都是一次重新審視 169
王干:好好地“玩”一把 177
王美華:我的青浦,我的田歌 185
李建華:我的教育表達式 192
第五輯 社會關懷
張碩果:一起看見未來 201
王維審:從閱讀到“敘事者·悅讀” 207
湯敏飛:做一面“流動的五星紅旗” 213
呂群芳:總有一些種子,值得我們浪費時光 218
王婧:美育行 226
齊崇:我們的美好關乎世界的未來 232
晴耕雨讀好教師 節選
吳啟雷:不做只會教書的藥罐子 吳啟雷 《教師月刊》2013年度教師。生于1983年4月,上海人。上海東方衛視節目嘉賓,上海教育電視臺特邀傳統文化研究學者,上海博物館專業志愿者。前瑞士Proair車隊上海俱樂部車手,前上海游騎兵車隊隊長。出版《江山北望:岳飛和岳家軍》《砥柱中流:韓世忠傳》《中國繪畫經典鑒賞:畫中有話》等著作,另有多篇文史研究論文發表于《看歷史》等期刊。現為上海民辦平和雙語學校歷史教師。 吳啟雷是個驕傲的人,他立志要與別人不一樣。他出身于文史學科家庭,家族中教師眾多,因為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家庭學術氛圍的影響,大學期間便傾心于傳統文化研究。現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藝術史(宋元部分)、漢字的演變、兩宋文化等課題的研究。 從2010年開始,作為主講嘉賓,吳啟雷老師陸續與上海多家媒體聯合錄制宋代書法繪畫欣賞類的節目,深受觀眾好評。因為出色的專業水平和熱情的公益情懷,他被上海博物館聘為書法、繪畫、陶瓷等方面的講解員。 這些繁忙的事務,吳啟雷老師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完成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他致力于國學普及教育,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和體系。大量閱讀文史書籍、背誦古文經典,既是他的成長經驗又是他現在教學的兩大抓手。他十分注意為學生建造完整的文史學科框架,使他們從小就能夠完整地構建起中國歷史、文學的大框架。這樣的教育實踐非常富有挑戰性,同時也非常迷人。 讓我更為驚奇的是,他還是一個自行車運動員,從2008年開始參加上海自行車聯賽,一直有不俗的表現。 2013年4月,吳啟雷老師的專著《江山北望:岳飛和岳家軍》正式出版,另一部有關古代繪畫欣賞的著作《畫中有話》也已進入出版程序。我視之為吳啟雷老師這些年開闊而豐富的教育生活的一次小結。 (張文質) 我是一個教師,我的社會責任要求我將自己的知識教授給我的學生。而我的學生,可以是學校里的孩子們,也可以是社會上的成年人。我很樂意與人分享我的思考和心得。 正因為有這樣的想法,2004年參加工作之后,我參加的國學教育公益活動逐漸增多,其中持續時間*長的當屬在上海博物館的義務講座,前后達13年之久。 上海博物館是個不錯的平臺,我一直認為那是我事業和人生起步的地方,盡管我不是那里的員工,也沒有去那里工作的愿望。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上海博物館的日子里,我在兩個方面逐漸成長起來。**個方面是自身的專業積累。因為那里的經歷,我得以接觸到大量專業而細化的文史知識。我不記得在那里聽過多少場專家講座,也數不清自己為了讀懂一幅作品而讀了多少古籍、史料和當代人的研究成果。第二個方面體現在我的發展規劃上。正是在這持續學習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了自己想要什么,想成為怎樣的人,30歲之前的目標在哪里。同時,持續的學習,讓我能夠持續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對我日后寫出自己的專著是一個很好的鋪墊。 不斷學習和閱讀是我做教師之后*重要的事情之一。結婚前,時間可以自由安排,每天中午是固定的閱讀時間,每天晚飯后到睡覺前的時間可閱讀可寫作。粗粗算來,一天閱讀時間約有三個小時。周末,除去外出參加體育鍛煉,也保持兩小時的閱讀時間。后來談戀愛,每次約會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地鐵,正好可讀書;每次等女友來吃飯,那段空閑也會拿出書來讀。一點一點的知識,就這樣裝進了我的頭腦。而我又可以把這些知識在任何一處講臺上教給我的學生,同時也更好地消化了這些知識。 因為家庭的原因,我從小就對文史知識有比較濃厚的興趣。讀大學之后,我的興趣也幾乎都集中在這一方面。后來涉獵的知識面越來越廣,但還只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只是從傳統文史學科衍生出去的知識,如古文字、陶瓷、書法、繪畫、古代文學等,然后就是中醫、中式烹飪之類。那會兒,我還沒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2006年,我終于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在宋史上,后來,又集中在軍政史和文化史兩個方面。2008年,我著手《江山北望:岳飛和岳家軍》的創作。回頭看看,從我確定專業發展方向到成書出版這一過程,確實時間漫長,頗不容易。 我不是宋史專業出身,也沒有讀過宋史方向的研究生,屬于門外漢。一個對宋史一知半解的人要去研究宋史關鍵人物岳飛,并寫出一本厚重的著作來,其難度可想而知。研究依舊從閱讀開始。我大量地閱讀我能讀到的與岳飛有關、與宋代軍政有關、與宋金戰爭有關的史料、論文和論叢,幾乎是死記硬背地把這些書中的關鍵知識牢記在心。遇到不懂的問題,再找人請教。剛開始時,因為我不太認識這方面的行家,所以有些盲目。 巧就巧在,2011年春天,我加入上海民革。組織上考慮到我的情況,將我安排在民革上師大支委。這極大地方便了我的研究,創作也順利多了。2013年4月1日,《江山北望:岳飛和岳家軍》終于由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 這本書共40萬字,前后修改了兩稿,用去了五年時間,它實實在在地墊高了我生命的厚度。這也讓我想到,作為教師,我們要的是有價值的文字和真的學識;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我們的學術修養要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尊嚴。 古代書畫也是我的研究領域,另外,我還創作了韓世忠的個人傳記《砥柱中流:韓世忠傳》。有同行問我,我是怎么發現要寫的這些題目并落筆成書的。以我自己的體會來說,通過閱讀,我發現了興趣點,從而決定了應該在哪一點上下大力氣;隨著我對這一興趣點的挖掘,越來越多的相關信息會出現在我的面前。比如我做岳飛研究,在積累岳飛史料的過程中,與岳飛同時期的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史料也就陸續積累了起來。而那些在寫岳飛時沒有解決徹底的,或者是與岳飛有間接關系而與韓世忠有直接關系的問題,就可以在新的一本書中呈現。新問題往往就是在解決舊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我想,只要同行們能夠勤讀書,勤動筆,勤思考,都可以發現自己所關注的問題,并有的放矢地去研究。 我今年30歲,工作第十年。與所有的青年教師一樣,一進單位就得接受各種培訓。但我覺得,青年教師應該更多地主動提升自己的學識和涵養。教育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信仰。古人對藝術有文人氣和匠氣之分,那么,對于做教師的我們來說,是要做教書匠,照本宣科地教學生,還是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讓學生通過你的教學與你產生思想的碰撞?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后者。 當然,教師也是一份工作。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健康地活著又是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很多媒體在采訪我的時候,一開始都會提到我與傳統的語文教師形象、文人形象有所不同,說我身材魁梧,肌肉發達,人曬得很黑。我做宋史,我很清楚,起碼宋代的時候,文人射箭還是很普遍的,很多出使北方的文人大臣都射得一手好箭。倒是明清文人逐漸手無縛雞之力了。可以說,明清之后的讀書人,思想走了樣兒,身體也跟著走了樣兒。 我不愿做只會教書的藥罐子,所以我堅持運動。除了每周多次在健身房里練習器械增加力量,修飾體型,每周一次車隊訓練或比賽也是必不可少的。2005年至今,我一直堅持自行車運動,2008年加入半職業的自行車隊,我已不記得參加過多少比賽。當然,比賽的成績對我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很快樂,我更健康。健康的身體能夠支持我的研究,支持我的事業,支持我站在講臺上與學生分享我的知識和思考。 (原載《教師月刊》2013年第12期)
晴耕雨讀好教師 作者簡介
李永梅,副編審,大夏書系總策劃,“大夏書系讀寫節”聯合發起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碩士。 林茶居,編輯,詩人,“大夏書系讀寫節”聯合發起人。著有詩集、文集多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