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8805
- 條形碼:9787542678805 ; 978-7-5426-788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理論基礎分析。首先從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分析入手,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的定義問題,將研究的范圍明確劃定,確立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的教育范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研究 目錄
Abstract
引言
一、問題的緣起
1.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和**課堂
2.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與隱性教育或無意識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亟需總體架構
二、既有的研究及主要觀點
1.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相關研究
2.國內外有關潛在課程的研究狀況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結構
1.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2.文章主要結構
**章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的理論基礎
一、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涵義界定
1.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涵義
2.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的理論指導
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的教育理念分析
1.教育理念分析
2.知識論(認識論)
3.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分析
三、基于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分析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分析
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分析
3.認知學習理論分析
第二章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歷史沿革
一、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初步形成時期(1978-2004)
1.思想政治教育政策
2.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形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蓬勃發展時期(2004至今)
1.思想政治教育政策
2.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形式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目前取得的成績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現有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 國外高校相關教育進展情況解析
第六章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形態構建
第七章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實施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研究 節選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研究》: 一、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初步形成時期(1978-2004) 1.思想政治教育政策 這一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思想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培養“四化”人才,而由于80年代中后期受到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沖擊,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也成為了后期的思想重點之一。 1978年,黨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決定,全黨的工作中心自1979年開始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人民日報》社論指出,“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要繼續發揚黨內外民主,解放思想,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同年12月,教育部決定在全國恢復和增設169所普通高等學校,重點放在加強理工科教育上面。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校,明確工作著重點轉移到抓教學和科研工作上來,積極為現代化建設培養高水平的科學技術人才。1979年3月,黨中央提出“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隨后4月,共青團中央發出《關于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的通知》,也向廣大青年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要求。1982年,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 1979年3月,《打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一文指出,“我們批判林彪、‘四人幫’對政治工作的破壞,而不是否定政治工作本身。政治工作是黨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要實事求是,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奮斗方向。1981年提出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進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1989年3月,鄧小平曾深刻指出,“十年*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1990年2月,鄧小平會見霍英東時再次提到這一點,并說“不抓這條,中國就團結不起來”。這更加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從1985年3月的中宣部、教育部與部分高校同志的座談會上提出的“當前在高等學校中很有必要在黨內外深入進行一次形勢教育”,到1985年9月黨中央頒發《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6年12月《人民日報》連續兩篇關于政治改革和講民主的評論員文章,再到1987年1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映了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國家體制改革、民主進程的沖擊。為此,從1987年起,一方面倡導大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實行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為了響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全新挑戰,不僅承擔培養全面發展的“四化”人才的重任,還肩負著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使命。工作內容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四有”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培養、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品德紀律和學風校風教育等,具體工作結合經濟體制改革和教育改革來進行。 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方面,通過加強形勢教育,建設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材和教師隊伍,努力建立一支精干而穩定的政工部隊,1990年2月,何東昌到廈門大學調研時提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中,要理直氣壯地批判自由化的錯誤觀點,科學地回答現實中的問題,講明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的道理,幫助青年學生弄清中國為什么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不能搞多黨制,以及怎樣看待腐敗問題。” 在這一階段里面,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恢復理論教學,開始探索社會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開始逐步成為一門學科。1979年8月,北京、華北地區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討論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同志,一致指出目前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威信受損的問題,導致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政治理論課興趣不大,因此,提高政治理論課的威信,真正發揮政治理論課的巨大教育作用成為這一階段理論工作的重點。1980年7月,教育部的《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試行辦法》規定:全國高校本科開設“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哲學”,文科專業加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也可試開“科學社會主義”,并規定了學數、學時。1982年10月,教育部又下發<>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研究 作者簡介
梅鮮,法學博士,副研究員。復旦大學環境科學系黨委書記。環境科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復旦大學本科生思政課教師,主講《思想道德與法治》,參與《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教學。目前還擔任復旦大學應用心理碩士專業學位行業導師。 曾任中國高教學會保衛學研究會學術部常務副部長;上海學生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黨政管理》《新課程研究》等多個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是《上海世博會園區志愿者讀本》執行主編,并作為主要翻譯者翻譯出版《危機管理——發自內心的響應》。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