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探尋語文課程之道——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198321
- 條形碼:9787562198321 ; 978-7-5621-983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探尋語文課程之道——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論 內容簡介
本書著眼文道關系,具體探討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問題,研究首先從文道關系的歷史探討中廓清其原有論域和具體指稱,進而將探討的視域拉回到語文學科視域中,一方面具體回視二十世紀語文學科視界中的文道關系論爭,另一方面基于學校教育的立德樹人旨趣探討其與語文課程擔當?shù)膬仍陉P聯(lián)。
探尋語文課程之道——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論 目錄
一、問題提出
二、文獻述評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與意義
五、研究思路與方法
**章 文道關系的歷史及其語文學科視域
一、歷程回眸:文道關系的歷史演繹
二、當下觀照:文道關系的時代訴求
三、視點聚焦:文道關系探討的語文課程視界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謠文課程知識視界中的文道關系詮釋
一、關系之基: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功能
二、關系之實: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負載
三、關系之行: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運作
本章小結
第三章 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系統(tǒng)
一、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特征
二、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類型
三、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內容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實踐
一、本土審視:我國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實踐
二、域外掃描:國外母語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實踐
三、比較反思:中外母語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檢視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重證
一、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尺度
二、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重證之理論邏輯
三、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重證之實踐邏輯
本章小結
第六章 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實現(xiàn)
一、理念:文以載道的語文課程知識選擇
二、實體:文以傳道的語文課程知識組織
三、實施:文以明道的語文課程知識運作
四、評價:文以鑒道的語文課程知識評價
五、旨趣:文道相依的語文課程知識確證
本章小結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探尋語文課程之道——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論 節(jié)選
《探尋語文課程之“道”: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論》: 2.文本內容部分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表達 自語文獨立設科以來,語文教科書逐漸形成且基本上固化為“文選型”的課程內容結構,“文選型”的語文教科書一方面為傳遞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另一方面為語文課程的多元化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而,“文選型”語文教科書如何選文以更好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目標似乎是一個長期爭辯的話題,傳統(tǒng)經(jīng)典與時文新作似乎一直處于選文的拉鋸中。即便如此,希冀通過選文實現(xiàn)某種價值特別是道德價值的努力卻從未停歇,這恰恰是文以載道思想在語文課程領域中的實踐。實際上,語文教科書中的每一篇選文都與一定的價值取向密切相關,不同版本的語文教科書之所以會大相徑庭,其本質上是所持價值取向上分歧在教科書編制上的反映。但只要關于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屬性的認識不變,那么教科書選文必定不可缺少思想或道德的因子。語文選文文本具有一定的道德價值,這當然已經(jīng)不是個需要繼續(xù)討論的問題,關鍵在于選文是否真的有效負載了這種道德價值,是不是基于教與學的立場可以更好實現(xiàn)這種道德價值,這還有待探討。 3.練習強化部分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檢驗 不同課程知識的價值有著不同的檢驗標準,比如可以通過對概念、原理、公式的理解和運用檢驗數(shù)學、物理或者化學學科課程知識的價值,這些檢驗都是有確定答案或者標準答案的。但語文課程知識的價值很難用客觀的、確定的標準進行檢驗,這只說明語文課程知識價值檢驗的難度,并不意味著語文課程知識的價值無須檢驗。就語文教科書中的任一篇課文而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體會出的思想感情也可能相去甚遠,而作為教科書選文的文本必然具有一定的相對價值,換言之,合理的課文解讀是有限度的。語文教科書后的練習部分實際上承擔著對語文課程知識價值進行檢驗的任務,即便這種檢驗標準也是由人規(guī)定的,但這種標準的確立是語文課程知識所必須實現(xiàn)的價值。在這個意義上,學習者如何理解課文所表達的主題或思想,即如何認識其道德價值,通過練習得以確認并強化。就教科書中的課程知識而言,其所蘊含的道德價值正是通過引言說明部分的概括傳導、文本內容部分的具體表達和練習強化部分的檢驗確證而發(fā)展的。 (三)語文課程知識的類型及其道德價值 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把課程知識劃分成不同的類型,而這種標準建構的深層依據(jù)或者標準的標準是對課程本質的理解。美國課程學者古德萊德將課程劃分為五種類型,即理想的課程、正式的課程、領悟的課程、運作的課程和經(jīng)驗的課程。由此推知,課程知識也大致應該有理想的、正式的、領悟的、運作的和經(jīng)驗的五種類型。如果按照知識的顯性維度和默會維度,課程知識又可分為顯性課程知識和隱性課程知識。此外,按照知識觀的不同,可以將課程知識分為固定的課程知識和互動的課程知識,前者強調課程知識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價值中立性,而后者強調課程知識的情境性、生成性和價值負載性。這充分說明,基于不同的課程理解和知識觀立場,可以劃分出不同的課程知識類型,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課程的使命,從語文課程知識的社會政治維度、文化發(fā)展維度和人文思想維度考察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給基于課程知識分類的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以清晰認知。 首先,社會政治維度是語文課程知識道德價值的歸屬。“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是作為社會規(guī)范的、合法的、全體成員必須遵從的意識形態(tài)而出現(xiàn)的,它往往是引導課程專家思想法定的、唯一的意識形態(tài),并且作為課程內容選擇的首要標準在課程規(guī)定中得到反映。任何違反這一標準的知識都將被排除在課程之外。”因此,課程知識具有鮮明社會政治性,作為母語的語文課程知識更是如此。綜觀世界各國母語課程的目標和要求,彰顯母語對其國民性格的塑造和社會價值觀的培育的價值,是其鮮明的特點。而語文教育的每一次變革都深深烙上了社會政治的印痕,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語文課程順理成章地得到灌輸。這種“制度化的政治意識是符合統(tǒng)治階級價值取向的,它決定著課程中所蘊含的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特性,后兩者又使前者合法化并得到不斷的強化,因此,制度化的政治意識與課程的主導性價值有著大致對應的關系”。具體來看,社會發(fā)展平穩(wěn)時期,社會政治之手對語文課程道德價值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社會發(fā)展動蕩時期,社會政治之手對語文課程道德價值的影響是強勢突進的。檢視20世紀以來我國語文教育發(fā)展的曲折歷程,社會政治對語文課程發(fā)展的影響極為鮮明。特殊時期,“政治掛帥”式的取向釀造了語文教育的重大災難,成為我們檢討語文課程知識道德價值尺度的鏡鑒。即便如此,社會政治對語文課程的影響也絕不可能消解,尤其是在價值多元、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可能或者已經(jīng)滲入甚至蠶食我們長期以來凝練而成的價值觀的時代背景中,如何考量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已經(jīng)不單單是課程或教育問題,更是社會或政治問題。畢竟,語文課程知識體現(xiàn)社會政治訴求既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語文保持其母語本色的必然要求。相較于其他學科課程知識,對一定社會政治價值的承載無疑是語文課程知識道德價值的歸屬。 ……
探尋語文課程之道——語文課程知識的道德價值論 作者簡介
張銘凱,男,1987年生,甘肅天水人。教育學博士,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西南大學教育學部課程教學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中國教育學刊》等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十篇,其中多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國研網(wǎng)等摘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等省部級以上課題多項,主研成果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重慶市政府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