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鄉村教育倫理引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62708
- 條形碼:9787305262708 ; 978-7-305-2627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村教育倫理引論 內容簡介
本書以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教育振興及鄉村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為背景,結合鄉村教育的新時代要求,圍繞什么是鄉村教育倫理、如何實踐鄉村教育倫理展開。主要包括:鄉村教育倫理概述、中外鄉村教育倫理思想、鄉村教育發展基本倫理問題以及學校、教師與學生等主體倫理規范建設問題。本書融理論與實踐研究于一體,既有深刻的理論研究又有豐富的實踐探索,具有思想性、學術性和應用性等特點,適合各類院校師范生、鄉村定向師范生及農村教師教育教學,同時對鄉村教育研究也具有參考價值。
鄉村教育倫理引論 目錄
**節 教育倫理與鄉村教育倫理
第二節 鄉村教育倫理的基本價值與特征
第三節 鄉村教育倫理的新時代要求
第二章 鄉村教育倫理思想
**節 傳統鄉村教育倫理思想
第二節 近代民國鄉村教育倫理思想
第三節 早期共產黨人鄉村教育倫理思想
第四節 國外鄉村教育倫理思想
第三章 鄉村教育倫理的基本問題
**節 鄉村教育倫理基本問題
第二節 鄉村教育的公正發展
第三節 鄉村教育的優質發展
第四章 鄉村學校發展與改革倫理
**節 鄉村學校發展主體性自覺
第二節 鄉村學校發展資源分配公正
第三節 鄉村學校教學改革倫理
第五章 鄉村教師職業倫理
**節 鄉村教師職業倫理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鄉村教師職業道德困境
第三節 鄉村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第四節 鄉村定向師范生倫理教育
第六章 鄉村學生發展倫理
**節 鄉村學生的發展空間轉換
第二節 鄉村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節 鄉村學生的學習倫理
第四節 關注鄉村學生中的特殊群體
第七章 鄉村校園倫理與文化建設
**節 鄉村校園倫理
第二節 鄉村校園文化
第三節 鄉村校園文化與鄉村文化建設
后記
鄉村教育倫理引論 節選
《鄉村教育倫理引論》: 二、蘇霍姆林斯基鄉村教師倫理思想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出生在鄉村,熱愛鄉村教育事業,并一直堅守在鄉村教育**線的蘇聯教育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鄉村中學成功地運用辯證的整體觀來全面規劃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課內與課外、學生與教師、個人與集體等方面活動關系,形成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和諧發展的教育體系。1974年9月1日,《真理報》評論道:“時間在流逝,可這位鄉村學校校長的教育遺產卻不僅吸引著教師們的注意力,而且許多其他讀者也崇敬地投稿《真理報》”,“不難發現,這位教育家的思維、思想、經驗是多么現代而又多么具有現實意義。”蘇霍姆林斯基身處普通鄉村學校,他主要通過自身系統學習和反思中小學鄉村學校教育的經驗教訓,其理論通俗,具有豐富教育敘事案例支撐,充滿濃郁的鄉村教育生活氣息。 集體的施教觀。鄉村教師集體觀貫穿蘇霍姆林斯基整個教育思想體系。鄉村教師是在共同情感、思想、智力、組織基礎上,有區別于城市學校特殊使命的集體。這個特殊使命就是培養新一代普通農村勞動者。教師集體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要為學生熱愛農村、扎根農村信念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氛圍,要為學生鄉村知識體系的學習和建構提供優質環境。由此,他認為,作為校長的使命就是使教師們在教育和教養的一些重大問題上具有統一的觀點和信念。觀點的統一能使每個教師的個人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每個人身上都有某一方面的優點,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活力,都能在精神生活的某個方面比別人更鮮明、更充分地表現自己。每個教師正是通過發揮個人所擅長的對教育少年這一復雜過程做出貢獻的。但同時,每個教師都應當是統一整體的一分子,這個統一的整體就是智力素養、道德素養、美育素養、體育素養、心理素養和情感素養的源泉。學校對全體學生發展的影響力取決于教師集體的素質。蘇霍姆林斯基為帕夫雷什中學選派的教師,并不全是受過師范教育的人,只要具備當一名農村教師的基礎和條件,具備求知的精神,就可以選擇做教師,然后由學校集體對他進行培養和指導。因此,帕夫雷什中學的教師隊伍非常穩定。 統一體的教師人格觀。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作為鄉村教師的教師人格的形成和發揮作用,不是單獨的教師個體素質的某一方面產生的,而是作為統一體的形態以教師集體方式共同發揮影響力的,并且學生也是作為集體的方式受教師人格的號召自覺行動的。他說:“什么東西能吸引兒童和青年,什么東西能使他們變成我們的學生(就這個概念的深刻含義來說),什么東西能在精神上把學生聯合起來,從而造就一個在思想上、道德上、精神-心理上保持一致的學生集體呢?這首先就是教師在生活、工作、行為中體現的理想、原則、信念、觀點、道德——倫理立場的和諧的統一體。沒有這個統一體,也就沒有教育者完美的人格,也就沒有真正的學生集體。”集體的形成,就是學生收到老師的感召,跟著老師走形成的。號召感越強,集體行動就越明顯。“教師真正的教養性表現為:學生能從他身上看到一個引導他們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從他的話里聽出他在號召他們成為忠于信念、對邪惡毫不妥協的人。兒童是在驚奇和贊嘆中認識世界的,少年是在懷疑和受到鼓舞中認識世界的,青年則是在取得信仰中認識世界的。”教師的知識掌握得越多,視野越廣闊,各方面科學知識越清楚,他就越能經常并巧妙地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學生就會表現越好,掌握勞動技能。教師人格的影響變成一種現實的力量要依靠一個學校的教師集體,并能把集體的思考和創造聯合起來化為教育信念和教育良知,形成學校優秀傳統,并持續傳遞下去。 創造性的勞動教育觀。勞動教育是貫穿蘇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活動與理論體系中的根本任務和原則要求,也是鄉村教育理論的一個主要支點。創造性的勞動應成為學生精神上的需要。學生求真的信念,是在求知過程中獲得勞動創造性體驗的。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勞動教育不是把學生培養成傳統的熟練掌握技能的技術工人,而是要通過創造性的勞動,激發學生的天賦,讓每一個人都在勞動中發揮到極致。勞動教育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必須滲透到學生課內外生活的每個角落。學生的任何一項勞動,都不應該只是物質生活的創造,更應該是精神生活的創造。只有出于精神上對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需要,才會產生真正的勞動者。“如果一個孩子在生活中只知道消費,如果他從小只看到我們生活的一個方面:社會在無微不至地關心他,長輩們創造一切條件使年輕一代無憂無慮地生活,那么我們就很難把他培養成一個真正的公民。一個人,只有從童年特別是從少年時代起,就以自己的行動改造世界,使世界變得更美好,他年輕的心靈里才能煥發公民精神。”學習、教養和審美素養是互相關聯的,而起決定意義的則是道德上聯系。一個人只有在勞動關系中不愧為一名公民的時候,在學習上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勞動者。 服務鄉村的教育責任觀。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一個人都應當有責任感。每一個人都應當奉獻。要有對勞動、對行為、對愛與恨以及對你所說的話負責的責任心”學校生活是一種人對人負責、人對社會負責的體系,猶如無形的精神鏈條,將在各種互動關系中傳遞和擴散。帕夫雷什中學的教師,既能全面教育鄉村青少年引導孩子,又能直接間接地對學生家長、鄉村群眾施加教育影響,同時培養具備一定農業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使學校和鄉村、教育和生活更緊密地聯系起來。帕夫雷什中學將全村近2000家農戶劃分成180個“文化單元”,每個單元以一家農舍為“文化基地”,集中周圍十來戶村民,由三四個高年級學生在此舉辦科學知識講座或文學晚會等活動,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消除有關偏見。教師成為促進鄉村教育和科學文化進步發展的一支主體力量,學校成為鄉村文化實踐中心。蘇霍姆林斯基把學校建成學習、研究、溝通的場所,他要求每個教師都應該成為他所教學科的研究專家。在《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中,他這樣描述研究對于教師幸福的重要意義: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歡樂,使每天的上課不致變成單調乏味的苦差,那就請你把每個教師引上進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學校配有圖書館、實驗室、試驗基地供教師學習,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教學科研方面的各種學術會議、座談會等。教師們在工作中自修,在教學中科研。 ……
鄉村教育倫理引論 作者簡介
殷有敢,鹽城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講授近現代史綱要、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哲學史、學術論文寫作、政治倫理學等課程,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理論、應用倫理學方向研究,發表論文10多篇;宋敏,鹽城師范學院經濟法政學院副教授,主講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等課程,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葛中儒,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鹽城師范學院外聘教師,鹽城市政治學科帶頭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