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學思想政治教學技能與微格實訓教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373380
- 條形碼:9787030373380 ; 978-7-03-037338-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學思想政治教學技能與微格實訓教程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十二章。一、二章概述了微格教學及中學思想政治微格課教案的編寫,第三章開始,分別從中學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設計、導入、講解、板書、舉例、提問、結束、說課、多媒體、評課技能入手,探討了中學思想政治學科各項教學技能的內涵、功能、類型、特點、原則,訓練要求、評價記錄表等內容。本書注重對中學思想政治微格培訓中各項教學技能的培養,特別注重結合學科特點,以大量生動活潑的案例來說明問題,特別強調查各項教學技能在實際操作中的評價標準,并附有相關的思考練習與參考書目。
中學思想政治教學技能與微格實訓教程 目錄
前言
**章 緒論 1
**節 微格教學概論 1
第二節 中學政治課堂教學技能 7
第二章 微格教案的設計與編寫 10
**節 微格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10
第二節 微格教學教案設計的內容 11
第三節 微格教學教案設計程序與要點 13
第三章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設計技能 19
**節 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技能的內涵 19
第二節 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的意義 19
第三節 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的基本流程 21
第四節 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27
第五節 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示例 28
第六節 政治課教學設計技能的評價記錄表 38
第四章 思想政治課的導入技能 40
**節 思想政治課導入技能的內涵 40
第二節 思想政治課導入的功能 40
第三節 思想政治課導入的基本類型 41
第四節 思想政治課導入技能訓練要求 47
第五節 思想政治課導入技能的評價記錄表 50
第五章 思想政治課的講解技能 51
**節 思想政治課講解技能的內涵 51
第二節 思想政治課課堂講解的功能 51
第三節 思想政治課課堂講解的常用類型 53
第四節 思想政治課講解技能訓練要求 58
第五節 思想政治課講解技能的評價記錄表 62
第六章 思想政治課的提問技能 64
**節 思想政治課提問技能的內涵 64
第二節 思想政治課提問的功能 64
第三節 思想政治課提問的原則 66
第四節 思想政治課提問的類型 69
第五節 思想政治課提問的步驟 70
第六節 思想政治課提問技能的訓練 76
第七節 思想政治課提問技能的評價記錄表 77
第七章 思想政治課的板書技能 79
**節 思想政治課教學板書的內涵 79
第二節 思想政治課教學板書的作用 79
第三節 思想政治課教學板書的特點 80
第四節 思想政治課教學板書的常用類型 82
第五節 思想政治課教學板書的基本要求 89
第六節 思想政治課教學板書技能的評價記錄表 90
第八章 思想政治課的舉例技能 92
**節 思想政治課舉例技能的內涵 92
第二節 思想政治課課堂舉例的功能 92
第三節 思想政治課舉例的基本類型 94
第四節 思想政治課舉例技能訓練應堅持的原則 98
第五節 思想政治課舉例技能的評價記錄表 101
第九章 思想政治課的結束技能 103
**節 思想政治課結束技能的內涵 103
第二節 思想政治課結束技能的功能 103
第三節 思想政治課結束技能的類型 104
第四節 思想政治課結束技能應注意的問題 107
第五節 思想政治課結束技能的評價記錄表 108
第十章 思想政治課的多媒體教學技能 110
**節 多媒體教學 110
第二節 多媒體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 110
第三節 思想政治課多媒體課件制作流程 114
第四節 思想政治課多媒體課件應用的原則 115
第五節 思想政治課多媒體教學技能在課堂應用中的誤區 116
第六節 思想政治課多媒體教學技能的評價記錄表 118
第十一章思想政治課的說課技能 120
**節 思想政治課說課技能的內涵 120
第二節 思想政治課說課的作用 120
第三節 思想政治課說課的特點 121
第四節 思想政治課說課的流程 122
第五節 思想政治課說課技能培養中的常見問題及相關對策 129
第六節 思想政治課說課技能的評價記錄表 131
第十二章思想政治課的評課技能 135
**節 思想政治課評課技能的內涵 135
第二節 思想政治課評課技能的功能 135
第三節 思想政治課評課技能的特點 136
第四節 思想政治課評課的原則 137
第五節 思想政治課評課的主要內容與標準 138
第六節 思想政治課評課的參考評分表 145
第七節 思想政治課評課中應注意的問題 145
第八節 政治課評課技能的評價記錄表 149
中學思想政治教學技能與微格實訓教程 節選
**章緒論 **節微格教學概論 一、微格教學的定義 微格教學(micro teaching)又稱為“微型教學”、“微觀教學”、“小型教學”等。它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對師范生和在職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技能培訓的一種方法。通常讓參加培訓的學員分成若干小組,在導師的指導下,讓一小組的學員進行10分鐘左右的課堂教學活動,并將實況攝錄下來,然后小組成員一起反復觀看錄制的視頻,進行討論和評議,*后由導師進行小結或總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員將進行若干次針對不同教學技能的微格培訓。這種方法能較好地在短時間內培養并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和技巧。 微格教學是在1963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艾倫(D.W.Allen)教授和他的同事伊芙(W.Eve)首先開發建立的。在斯坦福大學,微格教學原是為師范生在成為教師之前提供教學實踐機會而設計的。微格教學可描述為一個縮減的教學實踐,它在班級大小、課程長短和教學復雜程度上都被縮減了。因此,英國的布朗(G.Brown)說:“它是一個簡化了的、細分的教學,從而使學員易于掌握。”艾倫教授和伊芙把微格教學定義為:“一個有控制的實習系統,它使師范生有可能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或在有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方法使被培訓者的各種教學行為和訓練可被觀察、分析和評價。 綜合對微格教學的認識和發展,我們認為,微格教學是一個有目的、有控制的教學實踐系統,它使師范生和教師有可能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并在有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學習和訓練。它是建立在教育教學理論、科學方法論、視聽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系統訓練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理論和方法。 二、微格教學的產生和發展 1.微格教學的產生 1958年,美國開始了全國大規模的教育改革運動,涉及課程設置、教育結構、教師培訓、教學方法、教學管理和評價等各個領域,其中,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對教育發展的促進是這場教育改革運動的重要特色之一。 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師范教育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十分活躍。美國的教育學院旨在改革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對師范生和教師進行科學化的培訓。福特財團設立了師范教育基金,獎勵為開發師范教育課程和培訓教師有貢獻的教育工作者。在這一改革運動的背景下,1963年,斯坦福大學的艾倫教授和他的同事在對“角色扮演”(相當于我國師范生教育實習前的試講)進行改革時,率先運用了攝像機進行反饋。與此同時,美國教育改革運動中對教師評價標準的研究也對微格教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微格教學的發展 微格教學自1963年提出后,很快推廣到世界各地。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的師范教育首先接受了這一新的培訓方法。在英國,微格教學被安排在四年制的教育學士課程內,共42周,每周5學時,總計210學時。接受微格教學訓練后,這些教育學士師范生再到各中學進行教育實習。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從1973年開始,采用微格教學的方法來訓練學生。為了加強真實性,1975~1978年,讓中學生作為角色扮演中的聽講對象,用錄像的方法記錄訓練的過程,并于1983年在進修的在職教師中進行了實驗,證明了微格教學對在職教師培訓也有很大幫助。微格教學在日本和澳大利亞也得到了研究和發展。悉尼大學和新南威爾士大學教育學院開設的課程每周4課時,上13周課,共52課時。對在職教師的進修培訓也開設微格教學實習課,時間是每周2小時,共13周。其中,悉尼大學的教育工作者們經過近十年的研究和實踐開發的微格教學課程,是移植、改進*成功的一例,獲得了世界聲譽。他們編著的一套微格教學教材和示范錄像帶已被澳大利亞80%的師資培訓機構以及英國、南非、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加拿大、美國和中國香港地區的一些師范院校采用。 微格教學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國,首先在北京教育學院展開了學習研究,并進行了實踐。在此基礎上,按照國家教委師范司的意見和要求,先后舉辦了七期全國部分教育學院教師參加的微格教學研討班。微格教學作為培訓教師教學技能的有效方法,很快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歡迎,微格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已擴展到中等師范學校、許多中小學和部分高等師范院校。1993年,全國各省級教育學院在國家教委世界銀行貸款的資助下,建立了具有先進設備的微格教學實驗室,為微格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證。1988年10月至1989年3月,北京教育學院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開展了微格教學效果的對比實驗研究。實驗分為微格教學實驗組和教學實習對照組,目的是分析微格教學效果與實習效果的差異。在實驗前,對兩組學員都進行了聽課、錄像和評價,以保證初始的基本水平相同。在實驗階段,實驗組用微格教學的培訓方法,對照組用傳統的教學實習方法。*后的實驗結果表明,用微格教學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的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方法。 四川師范大學作為國家*教師技能培訓基地,對所有師范專業的學生都進行了為期一年、每生共計64學時的微格教學。這種職前培訓與教學實習相結合的方法,能在較短時間內較快地培養和提升師范生的教學技能,使他們能很快地適應中學課堂教學的要求。 三、微格教學的性質 1.微格教學的性質 在師范教育中,體現教師職業特點的課程是教育學、心理學和各學科專業的教材教法課程。教育學、心理學是揭示一般的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學習、發展心理規律的基礎理論。這些基礎理論只對教育教學的實踐給出一般的原則,是指導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但并不直接針對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各學科專業的教材教法課程是教育課程中的應用學科,在實踐問題上,它的研究對象一般是較宏觀的教學活動,目的是培養師范生的綜合教學能力。實踐表明,師范生在形成綜合的教學能力之前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學技能。同樣,師范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通常是由老教師以師父帶徒弟的方式對他們進行培養,由于青年教師缺乏教學基本功的訓練,老教師的許多具有藝術創造性的經驗他們也很難學到手。此外,這種經驗型的培養方式囿于個人經驗的限制,并且具體經驗缺乏理論概括,使培養的效率和效果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微格教學課程的實踐表明,微格教學對有經驗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技能方面的研究、總結交流經驗和探討教學規律方面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教育事業的發展客觀上需要一種訓練教學技能的方式,微格教學正是這種將科學方法論和現代技術應用于教學技能訓練實踐的理論和方法。微格教學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應用科學的方法論和現代科學技術,將實踐中的教學經驗在教學技能的教學活動層次上進行概括,形成了一套有控制、可操作的教學技能模式和科學的訓練程序。所以,微格教學是教育學科應用領域中一種研究微觀課堂教學活動的理論和方法,有很強的實踐性。由于微格教學具有突出的實踐性,能有效地將各種理論應用于實踐,30年來在世界許多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10年來在我國也受到了師范教育工作者和廣大教師的歡迎。 教學技能是微格教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沒有一個可具體描述和可操作的教學技能行為模式,訓練、反饋和評價就都無法有效進行。目前,各國在微格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中所提出的教學技能不盡相同,教學技能概念也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北京教育學院微格教學課題組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驗認為,根據不同的教育教學思想,可以提出各種內容不同的教學技能,但要符合可訓練的要求,則必須滿足以下的條件: (1)教學技能模式必須是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描述,技能模式應該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的問題,使之可具體操作,可通過外部活動觀察,可通過示范鮮明具體地展示出來。 (2)教學技能模式中的教學行為應該是課堂教學中的基本行為。 (3)教學技能模式應該是依據教學活動的行為方式特點和教學功能的特點,對一類教學行為的概括。一項教學技能中的教學行為在行為方式和教學功能方面具有某種共性。各項教學技能之間有比較明確的界定。具有共性的一類教學行為便于集中描述、示范和模仿,可構成基本的、穩定的教學行為模式。 (4)教學技能操作規則的合法性應由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來說明,以實現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和技能的教學功能的有效性。 (5)每項教學技能應具有明確的培訓目標和可觀察的具體評價標準。 微格教學的歷史還不長,在我國還是一個新事物,關于教學技能的研究涉及心理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學目標、總結教學經驗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學技能的研究還有待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完善。 微格教學的另一個主要研究內容是有效的技能訓練方法。教學技能中既包含動作技能,也包含心智技能。這兩種技能都表現為兩個主要成分:一是活動的規則;二是通過練習使活動符合規則,并達到熟練的程度。微格教學應研究將外在的技能模式通過理論學習、觀摩示范和練習,轉變為學員內部的控制程序或表象,經過訓練與反饋評價矯正內部的技能模式,逐漸使外部的活動符合這些技能規則,使某些內部的心智活動簡約化,外部的動作準確、流暢和嫻熟。依據對教學技能形成過程的研究,微格教學將研究如何以系統論、控制論的方法,設計訓練的程序和實施訓練時的各種控制措施,并研究開發應用各種現代化的音像技術、信息評價技術等。 微格教學除主要用于訓練教學技能之外,還可以用于分析研究教學中較為復雜的專題。與技能訓練不同,在這里主要是應用微格教學中的系統方法、控制方法、反饋手段、評價措施等對某項教學專題進行分析研究,微格教學只提供研究手段而不提供訓練模式。由于微格教學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的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可遷移到其他教學專題的研究中去。 2.微格訓練中的系統控制方法 美國教育技術學家唐納德?埃利(Donalld Elley)認為:“當我們把科學和實驗的方法,以綜合有序的形式應用到教學任務的設計、實施和評價中時,這一過程通常被稱為教學教法的系統方法,而所謂系統方法,就是使用清楚的目標,靠實驗獲得的資料評價教學系統的結果,然后再根據評價結果來改善教學系統。”微格教學的訓練過程,就是體現了這一系統方法的過程。課堂教學活動的教學行為是復雜的,各項教學技能的教學行為在時間和空間上交織在一起。微格教學要集中訓練某項教學技能的教學行為,就要求在微格教學的各個環節實行有效的控制。具體如下: (1)所介紹的技能模式是清晰的,是關于教師行為的操作模式,并回答了訓練者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和為什么要這樣做的問題。 (2)音像示范的內容中有提示該項教學技能行為要素的字幕說明和該項教學技能應用目的和應用要點的文字說明。英國教育技術學家克勞斯(K.E.Claus)的研究指出:“示范對明確重點有重要貢獻,有教學技能提示的示范是達到行為改變的*有效的方法。” (3)微格教學的教案編寫與一般的教案編寫相比有特殊的要求,要求說明所設計的教學過程中哪些行為是當前訓練技能的技能要素,用教學技能模式來規范教學過程的設計。 (4)在反饋評價中,重點對角色扮演活動中訓練的技能行為進行評議,而對其他行為不作評價。英國的研究表明,如果反饋內容不與技能培訓重點一起同時提供給師范生,那么師范生的行為變化就不顯著。 由此可見,微格教學的訓練過程體現了系統論、控制論的科學方法。微格教學的這種具體化、模式化并不妨礙它的普遍性。因為在完整課的教學中,復雜的教學能力是對這些基本的教學技能的有機構成和靈活運用。與戲劇、舞蹈、體操一樣,如京劇的唱、念、做、打是基本技能,一招一式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然而,京劇并不因為訓練嚴格就不發展個人的風格,用微格教學的方法培訓教師也是同樣的道理。微格教學的這一研究,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研究層次,使系統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方法成為可能。 3.微格教學訓練的步驟 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提出微格教學的30年來,它的訓練過程已形成了一定的系統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事前的學習和研究。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微格教學的訓練方法、各項教學技能的教育理論基礎、教學技能的功能和行為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