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立德樹人:從故事到課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33953
- 條形碼:9787576033953 ; 978-7-5760-339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立德樹人:從故事到課程 本書特色
探索名校教育管理 1. 晉江一中校長陳燎原全新力作。 2. 從立德樹人的角度,集中呈現十多年來,在講述和創造學校故事、教師故事、學生故事、家長故事、校友故事等方面的理念、策略、方法,回答為什么“故事”是一種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和有效形式。 3. 多視角呈現,闡述全面,講述生動,情感真摯。 編輯推薦篇章: 1.自序 2.有教育夢想就有好故事 3.行走在路上的教研
立德樹人:從故事到課程 內容簡介
晉江的經濟社會發展被視為繼深圳模式、蘇南模式等之后的一個奇跡,被命名為“晉江經驗”,它不僅是晉江的經驗,也是福建省、我國東南沿海乃至中國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和成果。作為“晉江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晉江教育經驗”愈來愈受關注。本書聚焦晉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晉江一中的“故事教育學”,分為“立德樹人與文化故事”“文化故事的教育漣漪”“素養梯度與文化故事”“立德樹人視野下的抗疫課程”四輯。
立德樹人:從故事到課程 目錄
晉江一中的文化故事,根植于真實的文化生活、社會生活、校園生活,有豐富的細節和深刻的情思。文字記錄之,口頭講述之,多媒體展示之,是為“文”;具有感染人、啟發人、教化人的特點和功能,是為“化”——故稱之為“文化故事”。
文化故事的內涵與價值 /003
為什么是文化故事 /003
從文化故事到故事文化 /006
講文化故事,促校風建設 /010
文化故事為什么可以育人 /015
文化故事在立德樹人中的展開 /022
有教育夢想就有好故事 /022
我們不一樣 /034
第二輯 文化故事的教育漣漪
十多年來,晉江一中人人講述文化故事,時時分享文化故事。一陣陣文化故事的漣漪,蕩漾于晉江一中優美的教育之水面,并參與到晉江教育發展和“晉江經驗”的洶涌大潮中。
贊賞:教職工文化故事 /043
行走在路上的教研 /043
石鼓山上的胡子大哥 /045
綠葉的故事 /046
咱的老頭 /048
石鼓山上的大“師” /050
講述:學生文化故事 /054
每日兩講 /054
“國旗下講話” /060
母校:校親文化故事 /065
利郎:從中國走向世界
——記晉江一中首屆校董會發起人王冬星 /065
“安踏體育”上市操盤手
——記晉江一中首屆校董會發起人賴世賢 /068
一路成長,感謝有你 /071
用心·愛心·細心 /072
晉江一中校車服務專線 /073
學科:課堂文化故事 /076
語文:蘇軾快吃粗澀面條 /076
數學:更多的“期望” /078
政治:電車難題 /080
歷史:英國的國王和首相 /084
地理:小巖漿的童話 /086
生物:發現促胰液素 /089
音樂:為什么命名為《二泉映月》 /093
管理:校務委員文化故事 /096
整個高三復習備考的“根”在學校 /096
我和祝正勇老師 /098
“我們已經好久沒有營業了” /100
五項管理 /101
2018,高中畢業典禮 /103
沒有小事,都是大事 /105
一個空座位 /106
*后一位 /108
一節洗臉課 /109
第三輯 素養梯度與文化故事
晉江一中將素養梯度目標的實施與文化故事進行課程整合,建立素養梯度目標達成的評價體系,引導和鼓勵學生書寫素養梯度目標達成過程中的文化故事,記錄自己學習、生活、成長的重要節點和主要事件。
素養梯度目標的意義與實施 /115
素養梯度目標的內容闡釋 /115
素養梯度目標的課程體系 /117
素養梯度目標的實踐活動 /118
素養梯度目標的文化故事 /121
初一 熱情與態度:書房的故事,家風的故事 /121
初二 目標與守則:班風的故事,學風的故事 /124
初三 涵養與眼量:大樓的故事,素養的故事 /127
高一 人格與修養:榜樣的故事,晉江人的故事 /129
高二 抱負與價值觀:價值觀的故事,學科的故事 /132
高三 信仰與情操:信仰的故事,石鼓山的故事 /135
第四輯 立德樹人視野下的抗疫課程
“防控繃住勁,教學精準勁。”晉江一中嚴格遵循立德樹人的目標與任務要求,精選優質資源,精心編制課程,努力將新冠肺炎疫情對辦學、教學的影響降到*低,穩住學生的學習質量這個基本盤,既保障師生的身心健康,又保證線下線上教學的有序銜接。
居家創美 /141
課程方案 疫情期間,創造美好的家庭生活 /141
成果例舉1 書山有路,食海無涯 /143
成果例舉2 非常時期的我 /145
天佑中華 /147
課程方案 疫情未退…… /147
成果例舉1 *美的隔離——給戰疫媽媽的信 /150
成果例舉2 延遲開學,不延遲我的成長 /154
白云祭 /155
課程方案 清明云上祭 /155
成果例舉1 那開滿山頭的刺桐花 /157
成果例舉2 我心清明 /158
勞動工具 /160
課程方案 我與工具 /160
成果例舉1 我當小茶農 /162
成果例舉2 文火慢燉一輩子 /164
學黨史·訪家史 /166
課程方案 叩響歷史的回聲 /166
成果例舉1 璀璨的鈾花 /168
成果例舉2 我不是王融生 /170
成果例舉3 我的外公 /173
圓圓的中秋 /176
課程方案 創意度中秋 /176
成果例舉1 串戲 /177
成果例舉2 新“六一居士” /182
成果例舉3 學生,亦是匠人 /185
立德樹人:從故事到課程 節選
有教育夢想就有好故事 2010年6月25日,在華東師范大學“晉江市中學校長高級研修班”上,晉江一中校長陳燎原慷慨陳詞,敘說著自己的教育夢想:讓每位教師成“名”,讓每名學生成功,讓每處校園成景…… 兩個月過去了——2010年8月28日,23位校務委員于校園“石鼓講壇”上,講述自己的教育夢想。 三個月過去了——2010年9月,各年段、班級召開“我的夢想”主題會,師生同臺暢談人生,抒發夢想。 每一位師生員工的夢想,共同造就了晉江一中在新的教育歷史時期的輝煌。在晉江,乃至在泉州,都流傳著這所學校的辦學奇跡。更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是,晉江一中不僅是一所辦學質量優異的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省一級達標高中、省普通高中課改基地,更是一所有自己特色、有自己故事的學校,那就是在校園上空高高飄揚的“學生**”之旗。 這面旗幟上,標記著晉江一中的教育追求: 會做人,思想高素質; 會學習,學習高質量; 會生活,生活高品位。 一、會做人,思想高素質 今天我值日 2008年3月的一天,山西省運城市永濟中學校長高躍利,漫步在晉江一中美麗的校園,突然被眼前的一幕幕吸引:學生去運動場出操,去體育館開會,到實驗室做實驗,去計算機房上機,都是排著長隊,依次行走,井然有序。他當場掏出手機,打給永濟中學的副校長和政教處主任,讓他們連夜搭飛機到晉江一中“配一把金鑰匙”。 這把讓高校長心動不已的“金鑰匙”,其實就是晉江一中所著力培養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2007年秋季,晉江一中制定并實施《關于值勤周制度的施行細則》:每周由一個班級的學生全面負責檢查、評比和反饋全校的常規活動,如學生出勤、課間體操、眼保健操、環境衛生、儀容儀表、內務整理等。這項政策制定時,充分考慮到了中學生對未知的管理世界的好奇,以及對于自我能力培養的規劃,因此在活動推行之初,就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 在晉江一中校園里,你會不時遇見手臂戴著“今天我值日”袖章的值勤學生。在校園的一個角落,記者采訪了高二1班的一名學生,她談起了一件事。有一次,她在檢查儀容儀表時,看見幾名女生都穿著束褲,而不是校服褲子,就讓她們“稍等一下”,準備登記名字,但她們一點兒也不配合,*后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才順利登記。當時,她受到了這幾名女生的冷眼,真是有苦說不出。不過,她對記者說:“現在想想,我反要感謝她們,讓我體會到尊重是多么重要。一周的值勤,我學會了怎么與人交往。” 堅持“學生**”的理念,就必須以生為本,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學會自我管理,實現自我管理,喚醒自我意識、責任意識,學會對自己、對未來負責。 記者采訪德育處主任劉老師時,他說,有一名曾經表現不是很好的學生,值勤時卻極其負責。**天值勤,由于對崗位職責不是很清楚,他把別班的請假條收回來了。事后,他非常不好意思地找到班長,說:“對不起,我明天不會去其他班收請假條了,現在我就把請假條退回去。”他的改變,是一種自我發現的結果,特別珍貴。 值勤評比活動,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責任意識油然而生;同時也能讓學生暴露出自己的不足,找到轉變、進步的入口。一名學生在每周的執勤總結上說:“周值勤很辛苦,但可以鍛煉自己,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我需要從小事做起,從細處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課間操不只是課間操 2011年3月27日上午,陳燎原校長走進泉州市廣播電臺的直播間,參與了《校長訪談:我的成長記錄》的直播。這是一檔專門報道學校德育工作的系列節目,這一期的主題是晉江一中的課間操。 課間操是學生每天參加的一項體育活動,是學生緊張學習之中的一種積極性休息,同時也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綜合反映。晉江一中一直把課間操列為全校性德育活動的重要項目,并在其間有機地貫穿情感教育。每年的校運會都會將其列入必賽項目,作為道德風尚獎和團體總分獎的重要一項。2009年秋季,學校著手改革,在第三套全國中學生廣播體操“舞動青春”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創新課間操的活動內容與形式,實現了做操流程電腦自動化全程控制。目前該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六個環節:7分鐘排隊進場、1分鐘定型立軍姿、4分半做操、30秒嘹亮口號、4分鐘跑操、點評退場。每個環節,都由學生組織實施和評價。 做課間操前,是1分鐘的站軍姿;課間操后,踏步呼口號。1分鐘站軍姿,能夠訓練出嚴明的紀律、干練的作風、堅強的品格,培養自信、堅定、向上的素質,形成優質的校風校紀。與靜止軍姿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30秒踏步呼口號,“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五項管理,爭創**”……簡明,有力,不僅能讓學生享受鍛煉的快樂,還能使學生在氣壯山河的集體活動中感受集體的力量;集體呼號還有助于培養團隊意識、調節情緒、強化自信心,具有很強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緊接著的是跑操。采訪期間,泉州市廣播電臺視頻直播了晉江一中的跑操情景,場面宏大壯觀—— 主持人:什么是跑操? 陳校長:跑操是學生依據課間操隊形,利用隊與隊之間的空間,前后來回小跑,有音樂伴奏。 主持人:在您看來,跑操有什么意義? 陳校長:跑操是一項精神運動。在緊張的中學生活狀態下,學生鍛煉的時間很有限。學習緊張,勢必大腦也緊張。跑操可以起到放松神經的作用,讓大腦從緊張的學習中脫離出來,得到放松,有利于學生勞逸結合,調節神經系統。跑操是文化活動,也是團隊展示。從班級文化建設方面來說,跑操體現了一個班級的精神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班集體的配合度與凝聚力…… 這期節目,有近30萬市民收聽或在線觀看,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樹立了晉江一中良好的教育形象。 他能去哪里呢? 在晉江一中采訪期間,記者在生管處鄭老師的陪同下,參觀了學生宿舍。只見窗戶明亮,地板清潔,衛生間干凈,給人一種仿佛走進了軍營之感:生活用品“一個方塊三條線”,即被子疊成一個方塊,鞋子擺成一條線,牙杯牙刷一條線,毛巾懸掛一條線。 鄭老師介紹道:“晉江一中的學生宿舍實行準軍事化的學生自主管理,成立了學生宿舍自主管理委員會,實行樓長、層長、舍長級層負責制。樓長由學校的生活輔導老師擔任,層長和舍長從學生當中選拔。每間宿舍設立舍長一名,負責本宿舍的衛生、安全等事宜,對本宿舍成員負責;每個樓層設層長一名,負責本樓層的各項事務,對本樓層的全部成員負責;樓長負責一棟宿舍樓的衛生、治安、文化建設等事宜,對整棟樓的住宿學生負責。”這樣權責明確的層級管理體系,充分調動了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予了學生足夠的自我管理空間。 鄭老師還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每晚10時,各宿舍的學生要在各自宿舍門口集合排隊,由學生舍長核實到宿名單,并簡要總結一天的宿舍生活。 有一天,男生宿舍的一名學生不見了,他可是從來不遲到、不缺席的。舍長問在場的同學,誰見過他。大家都搖搖頭。舍長當機立斷,報告生管老師和班主任。那么,他能去哪里呢?同學們急壞了,有的說,要不要報告校長;有的說,要不要打電話給家長。舍長說:先找找看,不要輕易驚動他們。 這時,生管組的老師來了,班主任也趕來了。 “會不會到其他男生宿舍找同學去了?”有個學生說。 “不可能,各個宿舍剛點完名,他應該知道回宿舍的。”生管組老師說。 “對啦,問班長!班長在哪一間宿舍?”又一個學生說。 生管組老師朝樓上奔去,她知道班長住在哪一間。 很快有了消息:這個男生晚自修請假,提前半個小時到心理咨詢室去了。 果然是虛驚一場。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培養規范的行為和良好的習慣,這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益的人。晉江一中正是立足于這樣的認識,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領悟學會做人的真諦。 二、會學習,學習高質量 學習,是叩問 在晉江一中,許多老師都記得蘇華山同學的故事。蘇華山,初中畢業于一所農村學校,2006年中考成績7個A、2個B,語文、數學、英語總分362分,是擇校補錄生(當時國家允許實施擇校政策),差一點兒進不了晉江一中,在那一屆被稱為“*后一個進校門”的學生。有一次,化學老師找他談話:“你的提問太少了。要知道,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他省悟了,后來學會了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三年后的高考,讀理科的他考了546分,考進了福建警察學院,成了大批“低進中出”同學的典型代表。對于這個成績,蘇華山高興地說:“在晉江一中三年,我的成績有了大幅提升。”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去了解知識,掌握知識。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一中人的教育理念。2006年春季,學校提出“倡導問題教學,構建生態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教會學生提出問題和學會思考之上。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說到底是引導學生善于質疑,勇于析疑,敢于解疑。 記者采訪期間,遇上了歷史科張老師,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歷史筆記本,這是他的學生卓言鈴送的。這個歷史筆記本,不是課堂筆記,也不是作業本子,而是一本讀書筆記。歷史學科知識繁多、復雜,需要構建知識體系,否則很難學會、學好。在許多人的眼里,哪個學校的老師沒有給學生一個現成的知識網絡?哪一本教輔沒有給讀者一個現成的知識圖解?而卓言玲同學,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去讀書,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筆頭去整理。她初中畢業于晉江石圳華僑中學,2007年中考成績是8個A、1個B,語文、數學、英語總分397分,剛好壓上晉江一中中招上線分;高考考入我國一所著名重點大學,實現了“中進高出”。張老師告訴記者:“讀書是需要方法的。這本讀書筆記的背后,體現的是學生的獨立思考、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 “低進中出,中進高出,高進優出”已經成為晉江一中的教學目標。此“三進三出”,關鍵是讓學生主動叩問知識,學會質疑,學會解疑,培養探索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會學習,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方法和行為習慣。晉江一中在達成“三進三出”目標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學習,積極進取,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探索問題的意識,形成有個性特點的學習方法,并不斷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像農民那樣守望 2010年11月24日,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報》報道:晉江一中楊少芬老師到黃驊中學開高中化學示范課。楊老師是應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副主編王云生老師邀請前往開課的。這節課的課題是: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楊老師采用問題教學的方式,設置了一個難度適當的問題——“請設計實驗證明高錳酸鉀與草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濃度、溫度、催化劑)”,從多種角度引導學生探究,進行實驗創新,既不重復必修課內容,又跟選修課銜接,把原課本的四個實驗合并在一起,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受到與會專家與一線教師的高度評價。 長期以來,晉江一中倡導問題教學。教師備課備“問題”,說課說“問題”,上課上“問題”。問題教學的精髓是探究,即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培養探究精神與能力。晉江一中鼓勵學生開展課堂爭論、上臺實際操作等,讓學生充分體會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雖然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這正是好的課堂所應有的:在不確定性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去感悟。 2010年4月底,初一年級數學教師陳志謙參加了福建省說課比賽,他說課題目是“畫軸對稱”。他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生動的教學方法,征服了評委,榮獲省一等獎。 陳老師的說課稿,呈現了12個問題,這些問題連接教材,連接生活,連接學生,連接教師自身。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在問題中思考,知識在問題中內化,情感在問題中升華。他在說課中如是說:“李淑芬老人剪紙獻給北京奧運,展示了我國民間傳統的剪紙藝術魅力,說明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而這一切又同數學緊密相連,說明數學來源于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知與情感互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與道德的養成。陳老師對記者說:“我的課堂教學,用問題把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問題中去探究知識,提升能力,培養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007年,蘇錦明老師參加了福建省教育廳舉辦的征文活動,其《師生攜手共建和諧的生態課堂》一文獲得二等獎。文章說:“教育是一個生命過程,是一個生長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加工、制造的過程。像農民那樣,需要信任、寬容和耐心,需要養護、過程和守望。”生態課堂,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是師生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從生命的角度來審視課堂,關注學生的認知與情感,才能讓課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石鼓山上有個“講壇” 晉江一中位于晉江城關石鼓山上。2010年9月15日,學校召開“石鼓講壇”創辦五周年、出刊100期紀念座談會。從誕生的那一天起,“石鼓講壇”就與一中的課改相伴隨,與一中的教師共成長。它不僅是專家講壇,更是大眾講壇,是教師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是校園生生不息的文化風景。 從2005年秋季創辦至今五年來,“石鼓講壇”開展講座活動100多場,出刊100多期,近30萬字,有100多位教師走上講壇,交流經驗,分享成果,反思問題。由聽眾變主講,促進教師自主學習、自我提升,為成長為名師奠定基礎。 2009年12月9日,福建省校本教研工作研討會在東山縣召開。校長陳燎原參加會議,其《校本研究的實踐與研究》一文被收入大會論文匯編。這篇文章主要談了三個方面:(1)遵循“學生**”辦學理念,以“石鼓講壇”為平臺,抓實校本培訓;(2)倡導主題式聽評課,扎實教研過程; (3)創新教研工作制度,落實教研保障。切實的措施,有力地支撐教師成長和教學改進,充分發揮了校本教研的作用。2008年7月22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于遼寧省沈陽市舉辦生物教學大型研討會,晉江一中生物教師鄒軍老師應邀作課程改革的典型經驗介紹。如今,晉江一中不少教師通過“石鼓講壇”,走出校門,走向全省,走向全國,成為專家型的教師。 2008年秋,晉江一中重新定位學校的育人目標和發展方向,提出了“學生**”的辦學理念,以此申報泉州市教育科研“十一五”課題:“堅持‘學生**’辦學理念的實踐與研究”。圍繞“學生**”這一核心理念,全體教職工結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和角色定位,確立了20個子課題,從黨支部到中層處室,從教研組到備課組,都承擔了相應的研究任務,形成一個有序的全校性三級課題研究與管理系統:校長是課題總負責人,負責指導和調控;處室主任負責子課題,開展全校性問題的研究;教研組進行學科性的教學研究。 2010年4月20日,泉州市教科所對該課題進行中期驗收,給予高度評價:“晉江一中堅持‘學生**’辦學理念,并以此作為研究目標,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很有特色。這需要有一個研究的教師群體,一個研究管理機制,……‘石鼓講壇’集研究、實踐和培訓于一身,是一個亮點……” 正如張有力副校長在《我的教育夢想》一文中所說的,“我夢想有這樣一個教師團隊:師德高尚,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勤于學習,理念先進,追求卓越,不斷創新”。晉江一中教師群體正是這樣一個團隊,他們共同撐起課程改革的一片藍天。 三、會生活,生活高品位 六張卡片 晉江一中的學生成長記錄袋,存放了六張卡片:優點單、閱讀卡、勞動卡、社團證、創新卡和健身卡。有的學生,還在其中附上了在圖書館閱讀、參加義務勞動和參加社團活動的照片。 實施學生成長記錄袋制度,可以讓每一名學生都留下成長的足跡,使每一名學生都獲得進步的自信。學生一進校,就規劃三年學校生活,制定人生奮斗目標。一次班級交流會上,孫雅明同學動情地說:“每當把一件件壓縮的成長往事裝入袋中,我便充滿了熱望;每當翻閱這份稱得上厚重的成長史,我便溢滿了幸福。” 就說閱讀卡吧。記者來到圖書館,進入閱覽大廳,深深地被那寬敞的空間、大氣的布局和齊聚一堂的學生閱讀的場面震撼。學生閱覽室共400個座位,每天有超過1000人次的閱讀頻率。學校配套《閱讀護照》認證制度,學生人手一冊《閱讀護照》,指定一批經典名著和拓展閱讀篇目,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綜合測評,授予不同等級的稱號。2009年5月4日舉行的晉江市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青年集會上,“晉江一中文化叢書”**輯同步首發,推出了13名學生的個人文集,共25萬字。不久后,第二輯出版。目前正在籌備第三輯的工作。 一所喜歡閱讀經典的學校是奮發上進的學校,一個喜歡閱讀經典的學生是有品位的學生。在林婧婷同學的成長記錄袋里,她滿懷深情地描述了自己參加文學社活動的時光:“在我成長的路上,必定會有這樣一些完全屬于自己的物件,將點點滴滴的時光完整承載。我的成長記錄袋,便是我用成長中的記憶構筑的小小王國。厚厚的獎狀,是王國里的城堡,每一座都有它的獨特內涵;優秀的作品,是王國花園里的小徑,每一段都銘記著我永不停歇的步伐;優點單上的暖心話語,是澄澈天空中飄浮的七彩氣球,每一個都填充了滿滿的愛與幸福……” “六卡”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創造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得以滋養豐富的知識和精神,收獲成功,收獲快樂,收獲幸福。 “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2010年5月7日晚,晉江一中科學報告廳高二年級心理情景劇演出結束后,負責心理健康協會和劇務工作的學生,像往常一樣留下來整理舞臺,打掃會場,并合影留念。伴隨著《相親相愛一家人》的音樂,大家放聲歌唱,以這種獨特的方法,慶賀演出的成功。 這時,心理健康協會第二屆會長陳克智同學說道:“為了演出,這兩天中午、傍晚,大家都是啃著面包,喝著礦泉水,抓緊時間作準備,很辛苦,嘗到了酸甜苦辣,但心里很高興,因為我們收獲了成長……”慢慢地,他的語調變得很沉,語速變得很慢,話還沒說完,整個人已經淚流滿面了,其他同學和指導老師也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現場一片靜寂,“此時無聲勝有聲”,而《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樂曲聲,還在輕輕回蕩…… 當時,晉江一中共有47個學生社團,心理健康協會是其中一個。我們常常說:有一種高貴叫文明,有一種財富叫素養。學生在自己的人生起步階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引領,需要走出課堂,參與實踐,去獲得知識的儲備和能力的歷練,去編織自己富有品位的生活。 記者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晉江一中辦學特色項目之一。早在1999年3月,晉江一中就接受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福建省中小學心理教育體系的構建”課題研究的協作任務,建立起心理咨詢室;2004年3月,晉江一中被泉州市教育局確定為晉江市**所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多年來,學校堅持開設心理活動課,開展心理咨詢和學生朋輩心理輔導,而校本課程“幸福的方法”在持續開發中。 2010年12月31日中午1點,在體育館的朋輩心理輔導室,心理健康協會舉行了一場朋輩心理輔導總結會。原來,第三屆會長柯薇薇畢業于一所農村初中,她了解到母校有不少初三同學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就利用周六休息時間,邀約了十幾個同學,前往母校開展現場心理咨詢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總結會末,大家又唱起了《相親相愛一家人》。后來記者了解到,這首歌是晉江一中心理健康協會的會歌。 會生活,追求生活的高品位,實質上是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僅不在于做什么,更在于怎么做:把真誠的情感傾注于日常生活,就會體味到生活的文明、幸福和美好。
立德樹人:從故事到課程 作者簡介
陳燎原,生于1969年,福建晉江人,中學特級教師。晉江市教育局黨組成員,晉江市第一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晉江市華僑中學校長,福建教育學院兼職教授,福建師范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實踐導師,第十三屆福建省人民政府特約督學,福建省“十三五”中學名校長。曾獲評省優秀教師、省中小學優秀校長、全國高中骨干校長,獲省“五一”勞動獎章。提出“學生第一”辦學理念,首倡實踐“學科哲學”,所主持的“高中‘學科哲學’建設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等課題獲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著有《建一所有哲學追求的學校》一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7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