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什么是教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7611
- 條形碼:9787208177611 ; 978-7-208-1776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什么是教育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本書是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關于教育理論的思考的匯編,全書以清晰的主題分類,展現了雅思貝爾斯對教育的種種思考,既有深刻的教育哲學分析,探討了人如何塑造自身的問題,也有對具體教育問題的反思與建議,如兒童教育、大學教育、家庭教育等等。這些不僅展現了雅思貝爾斯的教育理念,更展現了他作為哲學家的分析深度。
什么是教育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討論了以下三個問題:**,什么是教育。作者從教育的本質與教育的歷史的角度,分析了現代教育的目標,具體來說討論了人類必須的文化環境、教育的基本類型、教育中的直接傳達與間接傳達、教育必須受到的條件、教育的必要性等。 第二,現代教育的新理念。作者關注教育與其他學科的現代發展之間的關系,如教育與語言學、教育與文化研究,同時討論了教育與陶冶、教育與傳統等問題,突出了“現代教育”中“現代”的意義。第三,作者著重關注了大學教育,討論了大學教育與大眾教育之間的關系、大學教育的觀念和大學教育的任務等問題。
什么是教育 目錄
目錄
**章教育的反思
一、教育作為不可避免的基本關系 _1 二、作為具體行為的教育 _2 三、教育的基本形式 _5 四、直接傳授和間接傳授 _ 13 五、教育作為可被有限計劃的事件 _ 16 六、在過去、現在及未來之張力中的教育 _ 29 七、教育依附于周流遍形的整體 _ 33 八、教育之實體 _ 34 九、教育之危機 _ 35 十、教育的意義和使命 _ 38 十一、教育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_ 50 十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_ 55 十三、愛作為教育的基本力量 _ 58 十四、真實的權威是真正的教育之來源 _ 59 十五、教育和語言 _ 70 十六、通過經驗進行教育 _ 73 十七、通過生活秩序而持續進行的教育 _ 76 十八、通過藝術進行教育 _ 77 十九、通過宗教進行教育 _ 79
第二章對塑造的冥思
一、塑造是一個進程 _ 81二、此在與精神世界 _ 85
三、塑造是生活之形式 _ 86四、塑造與古典時代 _ 91五、具有科學性的塑造 _ 93六、對成人塑造之要求 _ 97七、均質化造成的塑造危機 _98八、大眾塑造 _101九、對塑造之批判 _ 103十、塑造與實存 _109
第三章教育與家族
一、人性是家庭的福佑 _ 111 二、對人、氛圍、世界的**印象 _112 三、父母是給予家庭溫暖和安全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_114 四、父親的形象 _116 五、母親的形象 _132 六、在疾病中,父母喚醒了自身的勇氣 _ 135 七、祖父母 _136 八、因自身情感的依附性得到幸福而又承受負擔的祖母 _ 139 九、與兄弟姐妹的關系中的懼與樂 _140 十、家庭教育 _141 十一、游戲的神奇與變遷 _147 十二、形式和節慶的意義與限度 _150 十三、現代家庭的危害 _ 151 十四、個人挑戰 _152
第四章教育和學校
一、學校的多樣性與教師對教育內容的責任 _153 二、對教師的感激與憎恨 _159 三、“預科班”的痛苦與快樂 _ 160 四、文理學校的不足之處 _161 五、作為主張和扶持的信賴 _162 六、數學與詭辯的萌芽 _ 163 七、學校與極具意義的閑暇之時 _163 八、教師肖像畫廊 _ 164 九、悲傷回首 _168 十、教師教育與自我教育 _ 168 十一、作為政治民主教育的學生共同責任 _ 169
第五章教育與友情
一、渴望自己的生活 _ 172 二、朋友是充滿意義的生活的擔保者 _ 172 三、朋友——存在的擔保者 _ 178
第六章教育與大學
一、大學作為獨特的學校 _ 179 二、冒險與改革創新 _ 180 三、大學改革的任務 _ 182 四、高校教師的尊嚴與對他們的勸導 _ 184 五、大學生的自由和責任 _ 184 六、大學的使命 _187 七、職業技能與作為統攝者的知識本身 _ 212 八、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脈絡 _213
第七章教育與傳統
一、歷史是研究領域,也是對實存的要求 _ 216 二、具有歷史性的本己化的幾點要素 _218 三、回憶的形式 _222 四、審思與實存 _224 五、理解的各個階段 _ 224 六、解釋的方式 _227 七、本己化 _230 八、通過直觀偉大者而進行的教育 _237 九、偉大者與成為自身 _ 239
第八章教育與國家
一、政治的各個方面 _ 246 二、政治與超政治的現實性 _249 三、政治中的兩種基本意向 _252 四、人民與民主 _254 五、理性與民主 _258 六、人民直接參與政治 _ 260 七、真理、自由與和平 _ 269 八、政治家——人民的代表與教育家 _275 九、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缺陷與可能性 _ 279 十、國家、人、教育之本質 _286 十一、國家與教育 _ 288 十二、民主作為教育 _ 290 十三、民主教育 _295 十四、再教育是經由自我教育進行的轉變 _ 301 十五、慶典與德意志自由之歷史 _304 十六、在政治上的自我教育 _306
第九章對個別問題之探討
一、哲學是什么 _309 二、哲學與非哲學 _ 315 三、作為教育者的謝林 _ 317 四、否定哲學與肯定哲學 _319 五、哲學與啟示 _326 六、我們如何對肯定哲學進行批判性的思考? _329 七、體系 _333 八、語言及其本質 _ 334 九、宗教、藝術、文學作品 _335 十、傳統的本己化 _ 337 十一、我個人的發展歷程 _339
文獻縮寫對照表 _341
什么是教育 節選
一、教育作為不可避免的基本關系 作為教育者,我鳥瞰他人的處境與靈魂,我作為有優勢者而 高人一等,我擁有權力,不能徹底地敞開心扉,有計劃而不告知此 計劃所針對的人。教育關系是人類此在(Dasein)(經由人的年齡、 塑造和素質之差異)中的一種不可避免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愛 可以產生作用,但即使沒有愛也能獲得成果,而通過沒有愛的活動 所能獲得的東西是機械的、貧乏的、無生命的。被愛圍繞著的理解 是提升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雙方價值的要素,但一旦應用就會立刻 阻擾愛的教育不是其手段,毋寧說,這樣的教育是質疑卻爭執不 休、審視卻草率將事、直率卻剛愎自用。凡是感到自己是受此教育 的人,就會感到自己本真的愛被欺騙了。(PW 128f.)[1][參見《愛 作為教育的基本力量》(Liebe als Grundkraft der Erziehung),第 89 頁] 年輕的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是更嚴肅的,因為對他自身而言,比起年邁之時,當下更具有決定性,他感受到充分的可能性與自身可塑性。他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自身。他覺得 [1]縮寫指所參考的卡爾·雅思貝爾斯的文獻,詳見書后附錄。以下注釋若無特別說明均為譯者注。 這取決于日常生活方式,取決于每時每刻和每一次靈魂的悸動。無論是服從于師傅,還是自我教育,抑或在與志同道合者那充滿愛與爭論的交流中,年輕人總歸是要接受教育的。(Idee III,63;.hnl. II,39) 二、作為具體行為的教育 1. 馴化與交往的差異 在人類身上,有三重阻力。**,是本質上不能改變,只能外在塑形的絕對阻力;第二,是內在可塑者之阻力;第三,是原初的自身存在之阻力。類似于動物之馴化指向**重阻力,教育和管教指向的是第二重,實存性交往是第三重。每一個人在自己身上都會遇到這些阻力,每個人都會訓練自身,教育自身,和自己進行啟蒙性的交往。在**種(馴化的)方式下,當一個人與他人打交道,那么對方就會成為一個純粹的客體;在第二種(教育的)方式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相對開放的,但又有一定的距離,在這種距離上,某種計劃的和教育的行為才會發生;在第三種方式下,出于命運的聯系性,他自身與他人在相互平等的層面上完全敞開心扉。馴化是一種遠離靈魂的活動。教育則利用精神內涵,這種內涵即處于某種權威條件下的持存的討論中的諸種根據。實存性交往是一種對等的啟蒙,其核心仍然是歷史性的,它并不意味著在個案中的普遍、適用的洞察力;如果實存性交往是現實的,那么它就不會成為一種可被利用的、人們意圖應用的治療手段。 (APs 669) 2. 教育與謀制、塑造、照料和支配相比較 面向世界采取積極行為之方法論步驟 a. 謀制即用原料生產,可被合理計算,并且在這范圍內是機械式的。工具、用品、建筑、組織都是被生產出來的。被生產之物的可用性,就是這個行動的意義。 預報即在普遍有效的知識和令人信服的計算基礎上對將要發生的事情的洞察(與預示不同)。應驗是正確性的標準。 塑形即作品之生產,[1]在謀制過程中,作品受到一種無法計算,毋寧說是無法究其極的形式的制約。作品通過讓事物的語言使人可以理解,從而說出一種具有創造性的人類所說的語言。 b. 照料與培育是一種面向生命的行為,我聆聽這種行為,是為了在不斷的交替中以一種嘗試的方式詢問由生活給予的答案。這是園丁和培育者不可計算的經驗、知識和感受,即使在我們現代世界中這個過程中接近“謀制”,它仍然扮演著起決定性作用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生命在凋零,它無節制,并塌縮成令人討厭的或變得單一化的,以及唯一可用的東西。 c. 教育是面向人(尤其是老一代人面向年輕一代人)的行為,是內容之傳授的整體。參與教誨,管教其行為,把傳統帶給青年,他們應從本源開始,在傳統的簇擁下成長,并驅使他們向著自由的可能性生長。因此,教育的原則被許可,是不可察覺地經由所有呈現出來的源初之物、真實之物、根基,而不是衍生出來的,僅僅是知識性的東西——除了在專門知識、語言、記憶內容的明確限制之中。人們不能忍受任何僅僅是背誦出來的東西,但也不能期待每個 [1]塑形(Gestalten )和生產(Hervorbringen )都必須通過原始材料才能實現。在后文中雅思貝爾斯特別提出,在包羅萬象的整體,即“一”中,沒有什么是憑空出現的,沒有永動機。Hervorbringen 構詞邏輯如同拉丁文productio 和英語bring forth ,指將材料(如木頭)的可能性實現(將木頭制作成家具)。 人都成為一個創造性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自己鍛煉自己,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但這仍然是某種以游戲與實驗為特征的實踐。如此一來,學習者在手工操作中發展工作方式的靈巧性,在身體訓練中發展身體能力和為了一切可能的目的的身體姿態與運動,并用健美的身體來表現自我生命,在言談和辯論中培養思想的沉著果斷、言語的清晰性和本質性、表達和形式的規范性和簡潔性、堅持事實的謹慎和自律,以及在思想之爭中維護相互關系的形式,通過闡釋偉大作品(荷馬、《圣經》、埃斯庫羅斯和其他希臘悲劇家、莎士比亞和歌德)從而把握原初的精神內涵,人們贏獲人類的崇高榜樣的歷史形象與其反面形象,發展崇尚愛的古代歷史觀、面向遠大目標的使人振奮的歷史觀,以及形成現實感的批判歷史觀,實踐自然科學知識的基本方法論(形態觀察、數學結構和實驗)。 對一切教育來說,決定性的是如何選擇導向原初之物的內容與方式。教育的結果是能力與執行力的實現,是塑造之狀態與內在行動的可能性之狀態,而不是智性知識和認識的總和。通過教育,人群才會因天資和自身抉擇而分裂成為上層人士或普羅大眾。凡是僅僅依靠單純的學習和認知的人,即使他在學習能力方面表現出色,在精神上也是沒有希望的。出于對他所持有的事物的熱情而生活的人也將學習和認知,但所有的學習和認知對他來說都是次要的。在教育中,迫使人們學習的意圖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因為學習者以后也會把他所學的東西賦予靈魂,并逐漸靠近隱藏在其背后的內涵;他沒理解他所獲得的知識,但他總有一天會懂;比方說,人們先是學習路德的宗教小冊子,然后在潛移默化中轉變,接受其信仰之內涵。但這種對強迫的信任是一種虛假的希冀。只有通向自我強迫的強迫,才是具有教育性的強迫,其他的強迫都不具有教育性,而僅僅導向可用性。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用靈魂接納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財富,一切停留在表面的則不能被真正理解。它導致了人類歷史上的謬誤之漩渦,并隨著文字、書籍和學校的發展而成長。 d. 支配(Herrschen )是針對天性與人的。支配的方法是以主體對客體的徹底疏遠,把主體的意志加于客體之上,并使客體服從于自身的目的。 支配是通過按計劃地調動它所控制的諸種力量(這些力量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支配不是創造,不生產任何東西,而是以力量對抗力量,不斷交替地控制一方壓制另一方。 支配不是愛。支配需要詭計,將自己保持在與人無法交流的距離,不覺得自己對支配的東西有任何責任。它以(對支配者自己所設定及洞悉的目的的)服從來取代義務,用與被支配者不可靠的紐帶來取代愛(沒有這種紐帶的存在,那么自己的支配是不可能的),以各自所相信的對統治者*好的認知來代替溝通。 上述所有的這幾點在面向天性的行為中都沒有成為問題,盡管在面對天性時膽怯也是可能出現的,在這種膽怯的驅使下,不會毫無節制地進行徹底的支配和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毋寧說,是在良知(Gewissen )的介入下,在從良知中產生的規則中進行這些行為。 但在人與人的行為中,支配成了一個*為根本的難題。(W 364f.) 三、教育的基本形式 1. 學院式教育、師傅式教育、蘇格拉底式教育
什么是教育 作者簡介
雅思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主要在探討內在自我的現象學描述、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問題。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