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且行且思錄(關于科學教育與科學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7794
- 條形碼:9787030727794 ; 978-7-03-07277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且行且思錄(關于科學教育與科學文化) 內容簡介
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技、教育領域的改革發展波瀾壯闊,給人印象深刻。本書是作者從實驗室走上管理崗位后,在長期管理實踐中堅持觀察思考,且行且思的筆錄,按科學、教育、創新人才及科學文化四個主題篇章,依年序結集。這些文字是作者長期實踐、思考的產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科技、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路徑。 本書可供科技、教育、科技企業人員及研究生閱讀,對科教領域的戰略研究、政策制定者、管理者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且行且思錄(關于科學教育與科學文化) 目錄
目錄
篇一/001
科學技術:文明躍升的動力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革命力量。不過,這一力量不僅僅是技術作為生產力而體現出來的。對從事科技戰略、決策及具體管理的人員來說,準確地認知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比手中掌控更多經費更為重要。這本應是基本道理,但在管理實踐中卻不易被遵循。回望改革年代科技戰略與管理路徑的點點印記,或許對當下及未來的科研管理實踐有所啟益。
當代基礎研究的發展特點/002
對發展我國基礎研究若干問題的戰略思考/004
中國自然科學的現狀與未來/010
貝爾實驗室是怎樣創造歷史和未來的/026
談我院學科布局的框架設計/030
基礎研究與我國現代化/036
科學技術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石/043
注重作用于心靈的科學力量/049
科技文明的三個問題/051
科技創新與人文精神的互動/054
鏡鑒與思考:關于科技規劃的認知/071
論科學選擇與技術選擇:理論、方法和特征/077
交叉融合:原始創新的源泉/082
科學素質:現代公民社會的理性根基/086
官本位思維模式與創造、創新水火不容/094
科學人生的延續/096
知不易 行更難/100
科技協同創新的深層次思考/102
啟智論策,提升科學管理水平/108
改革 創新 中國管理走向世界/110
我對制定863計劃的細節回憶/114
香山科學會議是這么“吵”出來的/117
科學實驗:科學技術發生發展的基石之一/120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創新與變革/125
應更著眼于創新生態體系建設/134
篇二/137
教育:為什么成了眾口紛紜之地?
好的教育不只是知識與技能的灌輸,更是對心靈的喚醒與點燃,是教人去發現新知與真理。教育如果偏離了本真的航道,那么不僅會危及社會與未來,也會使自己成為眾口交攻的對象。面向未來、回歸教育本質,才是教育改革的正確取向。
弘揚創新文化,雕琢精品大學/138
思賢哲 學校訓 創一流/143
我看“全院辦校、所系結合”/146
如何構筑“研究型”大學/152
辦好大學,定位重于定級別/160
也談研究型大學的引領功能/162
大學活力不僅是激情/166
兩項方針與一流大學/169
校魂、校格、校風/174
“農村職業教育”之我看/177
兩幅漫畫帶來的啟示/183
“4%”兌現以后/185
讓“論壇”成為科大文化品牌的亮點/188
實現教育公平是*急迫的期盼/191
又回珞珈/193
對科學教育的幾點理性認知/196
篇三/203
創新人才:創新發展的關鍵
創造,是人與其他生物的本質差別?萍紕撔,是人類典型的、富有成效的創造活動。創新人才,是成就創新事業的關鍵,這早已成為社會共識。但是,什么是創新人才?怎樣才能擁有大批創新人才?認知中的差距可能導致結果的天壤不同。人才具有多樣性,只有遵循不同人才的成長規律,才能造就大批不同類型的創新人才。
寸草春暉難回報/204
什么樣的人方可稱為“科學大師”/208
成為和諧發展的人/212
高度重視人才安全問題/215
蛟龍自這里騰飛/217
科學領軍人物須有高德和大才/219
教育是心靈的耕耘/222
思維之花在自由的氛圍中盛開/223
兼具武略文韜的特殊學生/226
如何面向未來培育創新人才/227
體現光召同志人才思想的二三事/232
“質量管理之父”的科學人生/240
他鄉異國 偶遇良師/243
中小學該如何培養未來的人工智能人才?/245
一次難以忘懷的尋訪/248
篇四/251
讓科學文化生根
科學文化是近代科學技術實踐的產物,也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土壤。在科學、教育、人才等領域,現實中存在的浮躁、舞弊等諸多弊端的根源指向非常清晰。作為科學文化土壤原本相當貧瘠,又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為使命的國度,加強科學文化建設,讓科學文化深深扎根,自然不是可有可無的一般任務。然而,遺憾的是,在現實的科研管理實踐中,重項目、經費,輕文化、生態的問題,依然相當普遍。
知識創新需要獨具活力的文化氛圍/252
真與美的璧合/257
科學文化:先進文化的基石與先導/259
談“度”/265
文化:育人的精神家園/267
記錄歷史 創造輝煌/275
科研院所:文化的創新與管理/277
為了科學與人文的匯流/285
創新文化:創新之樹的苗圃/287
沒有特色,不成文化/291
為什么要如此強調創新文化/298
“科大現象”的文化思考/301
大學要有文化的“圍墻”/310
使創新成為文化/314
研究型大學要充分發揮文化引領功能/321
回眸與展望:創新文化的來龍去脈/324
院風憶想/330
獨立思考的求索/334
大學特色的文化屬性/337
看院史 品文化/343
科大的文化名片/350
對創新文化理論思考與運作實踐的產物/357
讓科學文化成為社會發展新航標/364
生的渴望與情的執著/372
書生意氣懷素心/378
連根系葉70年/382
也談“兩種文化”/388
在這里,我們創造了自己的歷史/391
科學崇尚理性,人文講究風骨/394
附錄 詩詞楹聯/397
且行且思錄(關于科學教育與科學文化) 節選
篇一 科學技術:文明躍升的動力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革命力量。不過,這一力量不僅僅是技術作為生產力而體現出來的。對從事科技戰略、決策及具體管理的人員來說,準確地認知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比手中掌控更多經費更為重要。這本應是基本道理,但在管理實踐中卻不易被遵循。回望改革年代科技戰略與管理路徑的點點印記,或許對當下及未來的科研管理實踐有所啟益。 當代基礎研究的發展特點 作為科技活動之一的基礎研究,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創造性、探索性、繼承性,以及研究結果的不易預測性和國際共享性,是基礎研究的固有特征。當代,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基礎研究又帶有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特點。正確了解和把握這些革命性的變化和時代特點,是確保我國基礎研究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之一。 **,基礎研究的動力模型,改變了以前單一的“知識推動”模式,出現了“知識推動”與“需求牽引”兩種模式相結合的局面。歷史上,許多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主要出發點是獲取知識、滿足人類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追求對自然界和諧、完美的理解?茖W自身內在邏輯的發展,是基礎研究前進的主要原動力。近二三十年來,雖然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的上述因素依然存在,但是具有重大應用背景、以社會需求為主導的基礎研究課題日見增多,所謂“定向研究”日顯重要?茖W研究的目的,不單為獲取知識,還為尋求改造自然的途徑。這兩種模式并存,對基礎研究產生了雙重推動力,從而導致今天基礎研究如此活躍的局面。 第二,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試驗開發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例如,聚苯乙烯發現于1839年,經96年后,即1936年才獲得應用。而20世紀50年代先后發現的聚丙烯、聚碳酸酯等高分子材料,過了2~5年就用于生產了。當前,在一些與高技術相關的研究領域,如微電子、高溫超導研究工作,三類研究的關系更為密切,甚至相互平行或交錯地進行。 第三,基礎研究的對象,過去是以單一學科為主,F在的某些單一學科,依然是基礎研究的前沿,但是更多的熱點則出現在交叉學科之中。當代自然科學在學科繼續分化的同時,學科間的橫向交叉、綜合、滲透,成了科學發展的主流。數學、物理學、化學對其他學科的廣泛滲透,產生了大批嶄新的科學觀念,在學科的邊界、交點上涌現出許多交叉、前沿的學科領域。這些既是當代基礎研究長足發展的結果,又是當前和今后基礎研究進軍、開拓的主要熱點與陣地。 第四,基礎研究的工作方式曾經是以個體分散活動為主。當代,由于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的結果,有組織、集約性的研究方式在基礎研究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某些工作在探索階段依然以分散研究為主,但一旦取得突破、形成具有戰略意義的課題,就必須及時組織多方面、相關學科的人員共同研究。有些基礎研究工作,如全球氣候變化、太陽峰年觀測等,由于學科跨度大、消耗投資多、涉及人員廣泛,因此在研究工作開始時就必須在廣泛范圍內協調、合作,直至組織國際力量開展跨國家、跨學科的大聯合。 第五,基礎研究對手段、工具的靈敏度、精確度、探測范圍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當代科學不斷向宏觀世界、微觀世界以及復雜系統的推進,傳統的觀測、處理手段已是望前沿而莫及。這種對手段、方法的依賴性不僅表現在實驗科學方面,即使是純理論研究,如理論物理、基礎數學等,有時也需要巨型計算機等現代化設備的支持。 第六,基礎研究的學術環境更強調開放性和國際化。本來基礎研究的成果就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基礎研究的評價標準沒有地域坐標,只有國際水準,F在,基礎研究工作進程中也迫切需要信息交流,當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又為學術交流插上了翅膀。因此,各類學術交流已不單是科學家交流信息的一種手段,而是已成為當代科學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發展我國基礎研究若干問題的戰略思考 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是關系國家科技發展的戰略問題。本文擬結合我國基礎研究的現狀,在政策、經費、人才、領域、體制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政策:保證基礎研究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政策穩定,思想認識統一是確保政策穩定的前提 基礎研究要持續發展,就必須有穩定的政策環境。因為,一方面,基礎研究本身是長期積累的過程,任何中斷勢必會造成前功盡棄,只有持之以恒地追求,才有望得到基礎研究的甘果;另一方面,當代基礎研究常依賴于有活力的研究群體。這個群體的活力和工作效率又來自群體內部合理良好的“生態結構”。顯然,這種良性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必須以足夠的時間為代價?v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學發展歷程,基礎研究出現過多次震蕩、升跌的波動。偶爾刮過基礎理論風,視基礎理論為至尊至榮;而在強調應用研究的時候,又置基礎理論于不屑不顧。兩風俱歇的間隙期不多、不長,自然影響到基礎研究的健康發展。這些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 怎樣才能形成穩定的政策環境呢?筆者認為,正確理解基礎研究的地位、作用和發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統一思想,是確保政策科學穩定的前提。 筆者認為,基礎研究的功能和地位是兩個概念,具有不同的內涵;A研究的功能是客觀存在的,概括起來可表述為六個方面:經濟發展的后盾、技術發明的先導、培養人才的搖籃、精神文明的基石、科學進步的內因、國際交流的窗口。這些功能不因國度或時期的變更而改變。但基礎研究在一個國家所占的地位則取決于社會對這些作用的認識和環境的實際支撐能力。 目前,我國對基礎研究的認識頗不一致。一種意見認為:從中國的現實出發,首先應解決吃飯穿衣的問題;至于基礎研究,到了21世紀再搞也不晚。另一種意見是:只強調基礎研究的生產知識功能,而忽視了當代基礎研究越來越多地具有應用背景的時代特點,也忽視了國情、國力的客觀背景。 我國科技工作的總方針是,必須堅定不移地面向經濟建設。但不同層次的科技工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同。主戰場上的高科技工作,應著眼于世界前沿的追蹤與創新,著眼于下一步技術和新一代產業;而基礎研究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重意義也不能輕視。一個國家經濟上不去,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同樣,一個沒有科學思維的民族,也不可能成為地球村的合格公民。總之,我們只有站在國家總體利益的高度,才能有比較統一的認識,形成相對穩定的政策。 經費:保持各類研究工作的合理投資比例,是國際上的普適經驗,我國也應遵循這一規律 研究一下世界各國以及各國在不同時期對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的投資結構不難發現,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開發一般都具有相對穩定的比例,為1∶2∶5~6。例如,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基礎研究占研究與發展(R&D)總經費的12%左右,日本是14%,聯邦德國、法國約為20%,東歐各國為11%~13%,印度、巴西、韓國等為14%~18%。 我國基礎研究當前的投資大大低于世界一般國家水平。1985年和1986年,基礎研究全投入經費分別為3.3億元和4.0億元左右,占R&D的份額各為4.80%和4.72%。三類研究經費的比例大致是1∶4.5∶8.6。自然科學基金單項年均資助強度逐年下降,由1983年的1.44萬元降為1987年的0.97萬元。近年來,由于科研用品的物價上漲比一般物品更嚴重,社會集資、攤派層出不窮,工資福利費用普遍提高,造成科研經費更為吃緊。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的數學研究所、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實際科研經費全年僅有幾萬元!這樣低的投資強度,無異于無效投放。 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能指望對基礎研究投資一下提高很多。但是,我國科研經費應逐步增多,三類研究比例應遵循國際上的經驗規律。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基礎研究占R&D的比例應從現在的不足5%逐步提高到10%左右。增加投資的途徑,也要在改革中不斷拓展新路,將當前僅依靠國家財政撥款的單一模式,改變為“以國家財政支出為主,輔以多渠道社會支持”的多元化模式。要鼓勵大、中型企業設立基礎性研究基金,多途徑爭取國外捐助,實現經費渠道多樣化。 人才:不拘一格培養、吸引、選拔新人,造就一支少而精的高水平精干隊伍 基礎研究成敗的關鍵在于有無高水平的拔尖創新人才;A研究隊伍應重質不靠量,不搞人海戰術,這是由基礎研究的本身特點所決定的。 據統計,我國的基礎研究隊伍在1985年為約2萬人,在1986年為約2.6萬人。這個數目是全國科技人員總數的約3‰,是全國科研人員總數的6%。盡管數量不多,但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隊伍規模已足,不宜招兵買馬。但是,這支隊伍的素質、結構和工作狀態則值得高度關注。主要問題是,隊伍老化現象相當嚴重。根據對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教育委員會等10個單位的調研發現,46歲以上科研人員人數占全部科研人員人數的61%,占高級職稱人數的95.8%;35歲以下人員的數量占比僅有18%。從事基礎研究的黃金年齡段正好落在了上述年齡結構分布曲線的谷區,這是其一。另外,由于當前社會上腦體勞動報酬倒掛,知識分子的經濟地位嚴重下降,基礎研究人員的生活又*為清貧。這種狀況對優秀青年人才毫無吸引之力,僅有促其離心、離隊之愿,大部分理工科畢業生(研究生、大學生)熱衷出國或經商,基礎研究隊伍難以為繼之勢已露端倪。因此,抓緊發現和培養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隊伍,是我國基礎研究戰線當前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要進一步強化競爭機制,促進人才流動,在高水平的基礎研究領域提高門檻,實行高起點篩選制,動態地擇優汰劣。對遴選、吸引來的杰出人才和重要領域,要制定特殊政策,保證工作條件,提高生活待遇,形成適合基礎研究學術環境的小氣候。出國留學要疏導,不要關門硬卡,盡量做到進出自由,從而達到自然的動態平衡。留心才能留人。留人不留心,則只會產生逆反心理,人才還是留不住。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