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理實轉化:葉瀾“教育理論—實踐觀”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7363863
- 條形碼:9787107363863 ; 978-7-107-3638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理實轉化:葉瀾“教育理論—實踐觀”研究 本書特色
作為新中國個自覺扎根中國大地和民族文化傳統、吸收轉化馬克思主義和西方哲學理論,具有中國特色并以代表作英譯本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的當代中國教育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由葉瀾教授首創并持續主持至今近40 年,正式命名面世也將近20 年。這個中國的教育學派已形成核心人物、研究梯隊、原創成果、中國教育學研究之路等“人·學·事”綜合的學術共生體。本套叢書從多個角度對此做了專題探究和系統表達。 本套叢書圍繞學派“代”創始人葉瀾的教育思想,由學派“第二代”的核心成員,分別從理論基石的概念生成、理論與實踐的轉化、形上之維的元研究、生命自覺的教育價值、現代轉向的學校改革、成己成人的教師發展、天地人事的終身教育、理性詩意的美學意蘊以及學派創建的生成史等9 個角度,做了專題式的系統詮釋和深化推進。這是學派兩代人之間學術生命力的貫通與綿延。它既呈現出當代中國教育學學派創始人教育思想“綜合/復雜”的通學性,也體現出一個有意識地自覺原創、自為自強的中國學派之學脈傳承與創新,還預示著“中國學派”發展強大的生生不息的“學術明天”。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理實轉化:葉瀾“教育理論—實踐觀”研究 內容簡介
葉瀾,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是首套論述和闡發創生于中國本土的教育學派——“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創始人葉瀾教育思想的大型叢書,重在探討葉瀾如何以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變革與發展為背景,以“新基礎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為基礎,以“創造和重建適應當代中國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學體系”為目標,關注人的生命發展,重視實踐在教育研究中的價值,創建具有中國立場、中國傳統、中國風格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過程,尤其關注她建構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思想體系及其對中國教育學的獨特貢獻。 《理實轉化:葉瀾“教育理論——實踐觀”研究》是叢書的第3卷,聚焦葉瀾“教育理論-實踐觀”的核心觀點及其生成過程,就“教育理論-實踐觀”的透析方式、基本內容、研究的實踐變革基礎和研究的中國文化命脈進行挖掘和考辨,對全面深入理解葉瀾教育和教育學思想、“生命·實踐”教育學理論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當代中國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和完善提供一種參照。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理實轉化:葉瀾“教育理論—實踐觀”研究 目錄
**章 教育理論-實踐關系的透析方式
一、教育學世界中已有的探究方式
一、實踐哲學的探究方式及其缺失
二、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葉瀾方式
(一)從方法轉向為方法論
(二)從理論思辨轉向為實踐體驗
(三)從傳統思維方式轉向為現代思維方式
小結
第二章 教育理論-實踐關系的核心觀點
一、理論適度先行論
(一)理論適度先行論的生成過程
(二)理論適度先行論的核心思想
(三)理論適度先行論的獨特價值
二、研究性變革實踐論
(一)研究性變革實踐論的生成過程
(二)研究性變革實踐論的核心思想
(三)研究性變革實踐論的獨特價值
三、貼地式深度介入論
(一)貼地式深度介入論的生成過程
(二)貼地式深度介入論的核心思想
(三)貼地式深度介入論的獨特價值
四、交互生成論
(一)“交互生成”的基本內涵
(二)“交互生成”的基本條件
(三)“交互生成”的依據與影響因素
五、主體雙向互動論
(一)“理論主體”“實踐主體”的角色定位及其互動
(二)主體互動產生的作用
(三)主體雙向互動論的貢獻
小結
第三章 教育理論-實踐關系研究的實踐變革基礎
一、作為生成基礎的“新基礎教育”實踐變革研究
(一)發展歷程:時代轉型浪潮中的“新基礎教育”研究
(二)研究性質:作為基本理論和事理研究的“新基礎教育”
(三)基本結構:“上天工程”與“人地工程”
(四)核心問題: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雙向轉化
(五)研究范式:“研究性變革實踐”
(六)主體單位:以實現“學校轉型性變革”為目標的共生體
(七)價值旨向:成事成人與生命自覺
二、學校轉型性變革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融通轉化
(一)課堂教學變革
(二)班級建設變革
……
第四章 教育理論-實踐關系研究的中國文化命脈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理實轉化:葉瀾“教育理論—實踐觀”研究 節選
一旦從方法論的角度探究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自然就會形成相應的方法論眼光。葉瀾的方法論眼光清晰、強烈,變成了其特有的研究習慣,以此眼光和習慣來審視和展望已有和將有的研究、他人和自我的研究。 在此基礎上,葉瀾提出了教育研究方法論的分析框架。這一框架指明了方法論的核心在于處理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的關系問題,其要義是“適切性”,由此點明了“方法意識”和“方法論意識”的差異:前者關注的是方法本身,包括“是什么”和“怎么用”的問題;后者則是“方法是否適合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其預設是:所有的方法,都有其適合的研究對象,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適合于所有的問題。這樣的“方法論意識”習慣于在選擇研究方法之前,先對研究對象或研究問題展開深入分析,如此才能以適切于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這就是方法論意識中*核心的適切意識。 基于這樣的方法論意識,葉瀾非常注重對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這一問題性質的分析,以此作為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現象成因的透析方式。因此,她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理之所以未能在教育研究中發揮充分的作用,主要在于沒有深入研究理論與實踐復雜、多樣的聯系方式及其不同的意義價值,簡單化地要求理論與實踐的完全、直接相關,缺乏分解的、‘每時每刻’的統一。因此,揭示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全部復雜性是糾正簡單化認識必不可少的**步。” 在她看來,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復雜性,就在于兩者之間的相對獨立又統一和不可分,因為它們都是人類主體力量外化的產物。理論作為實踐的能動反映,無疑與實踐的發展息息相關。從人類認識全過程的角度看,它們又都是完整認識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缺了其中任何一個,認識的長鏈就會中斷,發展就會成為空話。 只有對這種既獨立又統一的問題性質的復雜性有充分認知,才可能找到*適合這一復雜性問題的解決之道。所以,葉瀾給出了明確無疑的結論。 對于教育中理論與實踐關系(包括“關聯”與“脫離”)的認識,我認為,以往盡管討論多次,但缺乏的是對這一關系性質、方式和特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遠未揭示出這一關聯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因而認識長期停留在“一般號召”的水平上,這是教育理論脫離教育實踐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重要原因之一。① 在方法論意識的指引下,葉瀾形成了對“理論與實踐”既獨立又統一的關系特性的基本認識。 其一,教育學研究中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是內在關系,不是兩個獨立領域外在關系的構建。兩者關系的內在性,強調的是兩者之間內在的不可分割性,而不是完全的一致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一致性是關系內在性的一種表達,但不是唯一的表達形式。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沖突、矛盾和不一致,是理論與實踐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和存在的現象,這恰恰是兩者通過雙向的反思、批判、參照、互鑒、轉換而實現相互生成的資源,并由此而形成內生長力和內動力。所以,兩者的差異甚至對立的存在,并不是否定兩者關系內在性的依據。 其二,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內在關系的存在,使兩者積極的相互溝通與轉化,有可能在不同層級發生。但無論處于哪個層級,都以兩類群體或個體的相互接觸、了解,以內在需要為前提條件。 其三,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狀態,除與教育學研究內部質量相關外,還受已形成的學術傳統、社會學術環境與風氣、行政權力對教育研究的干預控制程度等多方面的影響。葉瀾為此指出了具體的表現方式:把教育學理論研究看作高檔的存在,蔑視實踐研究,換言之,存在著所謂的等級預設:認為教育學理論研究沒有價值,只有操作性的或行政性的指令才是有用而重要的;政策制定忽視甚至無視教育理論的價值,區分不清教育學與教育的不同,或只把教育當作社會工具。這時,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都會出現人為的、背離其內在本真關系性質的狀態。①(二)從理論思辨轉向為實踐體驗與歷史和現實中的大部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者相比,葉瀾獨特的透析方式,還在于她是“新基礎教育”變革實踐的發起者、領導者和親歷者。關于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葉瀾認為:“實際上不只是從書上讀來的,也不只是研究文獻或看別人的研究得來的,而是我跟我的伙伴們進行‘新基礎教育’二十年研究實踐以后所得到的深切體會。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一個必須要解決好的問題。只有解決好了,我們才會發展。因此,我用了‘體驗’二字,我覺得做教育這個學問是要有體驗的,不只是要客觀,或用許多數據。教育這個事業,沒有真投入,沒有真體驗,很難有真改變……” 體驗帶有主觀性,帶有個體天然具有的價值判斷,因而在眾多秉持價值中立者的傳統科學觀的信奉者那里,體驗顯得不夠客觀,但葉瀾認為:“對這樣一個老問題、真問題的不斷的認識過程,使我更深切地體會到:其實我們每個人所講的事情,我們再以為是客觀的,實際上都是你的眼睛所見,你的思想方式的表現,離不開你對問題的關注點、你的體驗,*后上升到你的認識。是人的認識,就躲不開人的主觀性。” 她曾引用魯迅的一句話,即“人是不能拔著頭發離開地球的”,以此說明,當我們要闡述一種觀點的時候,沒有辦法把自己完全地客觀化。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理實轉化:葉瀾“教育理論—實踐觀”研究 作者簡介
王枬,廣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教育原理和教師發展研究。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主持或參加國家社科基金及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0余項,榮獲國家及省部級教育科研獎勵20余項。 李政濤,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人類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的教學和研究。現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華東師范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