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育家:存在與意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7366833
- 條形碼:9787107366833 ; 978-7-107-3668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家:存在與意義 內容簡介
《教育家:存在與意義》是作者繼其學術專著《論教育家》(200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之后的新一輪教育家研究成果。 該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存在主義哲學、現代解釋學和教育生態學的有關思想觀點,基于“教育家”、“存在”、“意義”三個關鍵詞,從事理、情理與學理的有機統一上,闡述教育家存在的背景、狀態、方式、機理和意義。 該書內容豐富,觀點新穎,文字簡明,案例生動,可讀性強。 《教育家:存在與意義》可作為教師培訓教材和教師自學用書,也可作為師范院校教學參考書和課外閱讀用書。
教育家:存在與意義 目錄
一、意義:現實的、歷史的視角
二、關鍵詞:“教育家”、“存在”和“意義”
三、路徑:多元解釋策略互補并用
**章 “教育家”:所指者誰?
一、“教育家”:詞源小考
二、“教育家”:詞義探尋
(一)“教育家”中的“教育”
(二)“教育家”中的“家”
(三)“教育家”:“以教育為家者”?
三、“教育家”:“能指”清晰,“所指”模糊
(一)模糊學:一副新眼鏡
(二)教育家與非教育家
(三)教育家與教學專家
(四)典型教育家與非典型教育家
四、“教育家”:一個稱號,多把尺子
第二章 教育家之類本性
一、教育家先祖:以“先知先覺”覺“后知后覺”者
二、教育家類本性之外層:啟蒙者角色
(一)清醒的啟蒙意識
(二)堅信人的可啟蒙性
(三)長于知性啟蒙
(四)善于人生啟蒙
(五)敏于自我啟蒙
三、教育家類本性之中層:知識分子氣質
(一)社會責任感
(二)獨立品格
(三)憂患、批判與創新意識
四、教育家類本性之內層:宗教家情結
(一)虔誠態度
(二)博愛情懷
(三)非凡意志
五、教育家類本性的兩重性:時勢所左右
(一)依附性與獨立性
(二)權威性與民主性
(三)保守性與創新性
(四)凡俗性與超脫性
六、教育家類本性:源于并引導個性與群性
第三章 教育家個體:教育者中分化出的樂教者
一、教育者群體中的差異與分化
(一)教育者:不善教者,善教者,樂教者
(二)教育者中的分化:自然的,自覺的
二、分化之源頭:個體間的早期差異
(一)天性
(二)環境與教育
(三)人生觀
三、日常教育生活中的量性分化
(一)日常教育生活:兩種可能性
(二)自安者:耽于重復,陷于平庸
……
第四章 教育家個體:人格與風格
第五章 教育家群落:發育機制與生態效應
第六章 教育家群落:歷史分布與地理分布
第七章 教育家的意義世界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教育家:存在與意義 節選
(三)立功的意義 立功在“三不朽”中位居第二。其實自孔子始,歷代教育家均未將德性修養視為儒家倫理的*終旨歸,而是將在現實社會中建功立業,成就經邦濟世的卓越事功視為*高的價值目標。《大學》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明確將德性修養作為實現事功的起點與基礎,開辟了儒家由內圣成德到實現外王事業的路徑,搭建了儒者人生追求的理想階梯。如果說修已是偏重于內省式的道德自律的話,那么,安人、安百姓便是經濟天下、博施于民的外在事功,是修己的*終歸宿,是一種比仁還要高的圣的境界。歷代教育家不僅重視事功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而且在現實中著意追求大大小小的事功。孔、墨、孟、荀都曾懷著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希望能得君行道,直接參與政治并影響社會,然而結果均無功而返,于是退求其次,轉為對教育自身用功。 除了立人、立言(均為廣義的立功)外,教育家的立功方式還有—— 辦學。學校是培養人的專門機構,教育家辦學的*直接、*基本的意義,就是為社會培育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造福社會。有時候,教育家辦學還會蘊含某些特殊的衍生的意義,例如,在何種社會背景下創辦何種性質的學校,為何種目的辦學,以何種精神辦學,所辦學校的現實作用與歷史影響如何,等等,這些方面的意義有時會超出辦學的本體意義,即不僅培養了一批批學生,而且為教育發展開辟了新天地。例如,占中國人口一半的女子在數千年的漫長歲月里身處社會*底層,被剝奪了正常的學校教育權利,中國因此被西方視為“半教之國”。特別是甲午戰敗,中華民族創巨痛深,有識之士將女子教育與國家強弱相聯系,呼吁創辦女學之聲此起彼伏。進步企業家、教育家經元善指出,“今日中國之不振,歸咎于二千年女學不開”,于是決心通過創辦女學來實現興國智民的理想。他不顧朝廷的政治壓力和辦學經費的困難,毅然決然于1898年5月在上海創辦起**所女子學校——經正女學,招收8-15歲女學生。由于多方面因素,經正女學誕生兩年后即被勒令停辦,但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已經形成。時隔不久,一批女子學校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其中著名者如上海愛國女學、務本女學,天津嚴氏女塾,廣東移風女學,以及女子蠶業學堂、女子傳習所、女子醫學堂、女子師范學堂等女子職業學校。據統計,到1909年,南京有女子學校12所,南昌13所,四川49所,另有男女同校的初等學堂297所。1920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首開女禁;當年秋季,南京高師正式開女禁;到1922年,全國的女大學生已達887人。1921年開始出現男女同校的中學。①女子解放的道路隨著女子教育的發展而日益寬廣。 教材編訂。與一般書籍相比,教材更具科學性、系統性、教育性、啟發性、切合受教育者身心發展需要等特點。一套好教材,有助于學生以較少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多的知識和啟發。為此,自孔子開始的歷代教育家無不重視教材編寫。近代教育家、出版家陸費逵(1886-1941)對教科書素有研究,從1906年起陸續發表《論國定教科書》、《論各國教科書制度》、《教科書革命》等文,系統闡述關于教科書的理論觀點。②在中國歷史轉折關頭,陸費逵對中小學教材的貢獻更值得銘記。1911年年初,中國各地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全社會已如山雨欲來,廢私塾、興新學的呼聲此起彼伏。思想上傾向革命的陸費逵,時任商務印書館出版部部長,他敏銳地感受到革命潮流不可遏止,滿清政府必會被推翻,那些印有“龍旗向日飄,皇上萬萬歲”的老課本必定會被拋進歷史垃圾堆,于是向商務印書館主管張元濟提出建議:及早準備一套適應革命形勢的教科書。他的建議遭到拒絕后,他決心另起爐灶,遂邀集幾位知己按照革命思想,夜以繼日,為撲面而來的新時代編寫嶄新的教科書。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一聲槍響,大清王朝如摧枯拉朽。陸費逵正式從商務印書館辭職,創立中華書局。他以“中華”為名表示對辛亥革命的擁護,也宣示了書局立志培育共和國民的責任感。他在《中華書局宣言書》中宣告:“立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教育不革命,國基終無由鞏固。教科書不革命,教育目的終不能達也。”①在“教科書革命”旗幟下,一套封面為五色旗的②“新中華教科書”隆重推出。這套教科書宣傳共和大義,崇尚自由真理,內容進步,體例新穎,適應了當時教育革命的需要,簡直像是為民國時代量身定制,極受中小學校歡迎。初戰告捷,不啻為中華書局的亮相鳴放了一通響亮的禮炮。此后,陸費逵放棄了做官發財的機會,與中華書局同仁齊心協力,用盡腦筋和心血,編著、校訂、出版了大量為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教材,贏得了社會廣泛的贊譽。中華書局的成功,促使商務印書館幡然醒悟并急起直追,雙方在教科書編輯出版上展開了激烈的但基本是良性的競爭,這對于提升全國中小學教科書的品質、促進當時的教育改革發揮了重大作用。百年后的今天,民國教科書仍然贏得人們頻頻回眸。 教育改革。伴隨著社會和教育自身發展的步伐,教育改革總是或大或小、時斷時續地發生著。不過它不會自動發生,得由少數具有高瞻遠矚的改革者提出并予推進。教育改革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會產生一定的社會歷史意義。這里且舉一個未獲徹底成功的例子。北宋政治家,教育家王安石在兩度為相期間,針對社會與教育的諸多弊端,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氣概,在進行政治、經濟和軍事體制改革的同時,以崇尚實用人才的思想為導向,推行教育改革。一是改革科舉制度,選拔具有經綸濟世之志和真才實學的人才。二是整頓并擴充太學,使之承擔養士任務,兼具取士職能。三是整頓地方學校,設置武學、醫學、律學等專科學校,培養專門人才。由于王安石的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遭到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在支持他的宋神宗逝世后,王安石被罷相,其推進的教育改革宣告失敗。 ……
教育家:存在與意義 作者簡介
孫孔懿,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主要論著有《蘇霍姆林斯基評傳》、《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論教育家》、《教育時間學》、《教育失誤論》、《學校特色論》、《素質教育論》、《素質教育概論》等,編著有《教育像什么》、《眾論教育家》等。曾榮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江蘇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