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北京三千年(從考古發現看北京建城史)(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64082
- 條形碼:9787559664082 ; 978-7-5596-640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京三千年(從考古發現看北京建城史)(精) 本書特色
從三千年的薊城到國際化大都市 從琉璃河燕都遺址到皇城根遺址 北京這座城經歷了悄然巨變。 朝代更替, 興盛沉浮, 皆在北京這座城紛紛上演。 ◎從考古的全新視角,看清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全書從考古發現的全新視角,以各時期出土的重要文物以及具有典型意義的史實人物、重要遺址為媒介,梳理出北京3000年以來的歷史脈絡,800年的建都史,探尋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基因。打開這本書,就找到了打開北京城市塵封記憶的鑰匙。 ◎通過文物講述北京城的演變和歷史細節。 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西漢大墓、唐幽州墓等出土的青銅器、玉器、漆器、陶器300多件珍貴文物喚醒沉睡于地下、淹沒于歷史塵埃中的古老記憶。 ◎以故事帶你回到考古挖掘現場,輕松讀懂中國史。 考古既是尋找一座地下之城的本來面貌,又是在尋找一座地上之城的文明血脈。全書用“懸疑解謎”的方式,通過一個個串聯起來的考古故事,將趙福生、王劍英、劉精義、徐蘋芳等這些默默付出的考古人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的考古現場完美呈現,一口氣破解北京城市發展密碼,探索未知、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 ◎從朝代的歷史更迭,破解北京城市發展密碼。 早在3000多年前,北京這座城就已見雛形,經過了西周、西漢、唐、元、明、清等朝代的更迭,它的地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步步從諸侯國、封國、郡縣、北方軍事重鎮,發展到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陪都、首都,乃至全國的首都。這座城的每一步足跡都深埋于地下。通過這本書,揭開歷史的面紗,破解北京城市發展密碼。 ◎有史有據,有趣有料!角度新穎,圖文結合! 書中通過一個個串聯起來的考古故事講述北京城的演變和歷史細節,圖文結合,四色印刷,輕松掌握北京城的前世今生。文末附有大量文獻資料,具有史料價值和知識普及價值。
北京三千年(從考古發現看北京建城史)(精) 內容簡介
本書以考古發現的角度從時代的演變講述北京城的歷史變遷。全書以西周燕都、漢代燕地、唐幽州、遼南京、金中都、金陵、元大都、明中都、明定陵、改造帝都、拆賣皇城等7個歷史節點、11章內容線,以各時期出土的重要文物以及具有典型意義的史實人物、重要遺址為媒介,梳理出北京三千年以來的歷史脈絡,八百年的建都史,探尋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基因。該書視角壯闊,高屋建瓴,呈現了一座城市傳奇的歷史記憶,具有史料價值,也具有知識普及價值。
北京三千年(從考古發現看北京建城史)(精) 目錄
序 言 / 1
**章 西周燕都:沉睡3000年的地下城 孫文曄 / 001
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北京的“臍血” 孫文曄 / 029
第二章 漢代燕地:從封國到郡縣 黃加佳 楊麗娟 / 033
西漢墓博物館:復活的漢代生活細節 楊麗娟 / 079
第三章 唐幽州:墓志中的血雨腥風 孫文曄 / 083
“憫忠高閣,去天一握” 孫文曄 / 111
第四章 遼南京:從軍事重鎮到王朝陪都 董少東 / 115
天寧寺塔:一塔音韻傳千年 董少東 / 141
第五章 金中都:北京都城的起點 黃加佳 / 145
第六章 金陵:隱藏在大山中的帝陵 黃加佳 楊麗娟 / 171
北海艮岳:一段王朝更替的滄桑史 黃加佳 / 199
第七章 元大都:《周禮》中的理想都城 孫文曄 / 205
散落在北京的大都遺珍 孫文曄 / 233
第八章 明中都:北京不為人知的前世 孫文曄 / 237
從地名尋找老北京 孫文曄 / 266
第九章 明定陵:隱秘的萬歷地宮 楊麗娟 / 271
智化寺:大隱于市 楊麗娟 / 301
第十章 改造帝都:北京城的**次轉身 黃加佳 / 305
中山公園:從皇家禁地到人民公園 黃加佳 / 325
第十一章 拆賣皇城:亂局下的故都 黃加佳 / 331
后記 / 355
參考文獻 / 363
北京三千年(從考古發現看北京建城史)(精) 節選
如果給北京這座古都尋根,人們也許會想到金碧輝煌的明清北京城,雄偉壯麗的元大都,作為建都之始的金中都,一國陪都遼南京,北方軍事重鎮唐幽州,或者還有春秋戰國的古薊城。 然而,北京肇興,離不了一座知者不多卻極其重要的城——西周燕國都城。正是因為有了這座城,北京才有了燕京的古稱,才發展成我國北方*大的都市,并成了自元明以來中國的中心。 位于房山琉璃河的古燕都遺跡,一直封塵于地下,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初露真容。又經過近30年的發掘,一批國寶重器相繼出土得以考證,才鐵證如山地把北京建城史上溯到3000年前。至于北京建城的具體年份,燕都與薊城到底是什么關系,不少謎題仍在破解中。 一樁千古懸案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條鐵路從房山周口店延伸至琉璃河鎮,運送著煤炭和石灰。機緣巧合之下,周口店因挖礦挖出化石引起北洋政府礦業顧問安特生的注意,而成為史前考古的焦點。在鐵路的另一端,琉璃河遺址也在封塵3000年后,被人瞧出了“破綻”。 民國時期,位于北京西南40余公里處的房山琉璃河鎮工商業繁榮,人來人往。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華北*大的洋灰公司決定在琉璃河建廠,生產水泥。該公司向中國銀行貸款,銀行派經理吳良才商洽相關事宜。 那時交通不便,從北京出發至琉璃河水泥廠,要途經一片荒野。當吳良才穿過一片明顯高出周圍的臺地時,發現此處遍地陶片,俯拾皆是。 考古愛好者往往喜歡金銀珠玉,而考古專業人士則更看重陶器,因此也常被稱為“玩陶片的”。吳良才是銀行經理,可他玩陶片也是專業的。 吳良才的哥哥是中國考古學先驅之一吳金鼎,受哥哥熏陶,他把這項業余愛好也干出了專業成果。在蘭州中國銀行工作時,他就曾利用假日在蘭州附近考古調查!吨袊脊艑W報》曾刊登《蘭州附近史前遺址》一文,由考古泰斗夏鼐和吳良才聯合署名,文中夏鼐記述了他與吳良才進行調查的情況:*初是不約而同地分別工作,后來相識后有幾次是結伴共同工作的。文中所列的7處遺址中,就有3處是吳良才發現的。 在琉璃河,吳良才也獨具慧眼,發現這些陶片非比尋常。他撿了一大包,回到北平興沖沖地跑到中南海,找到在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工作的蘇秉琦。 蘇秉琦是我國老一輩考古學家,20世紀30年代曾在陜西寶雞斗雞臺等地從事考古工作,對西周陶片很是熟悉?吹竭@些陶片,蘇秉琦立即斷定是商周的東西,無奈時局動蕩,戰火一直燒到北平周邊,考證之事便擱置了。 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剛過去,各地農村都很困難。時任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的蘇秉琦,在安排考古實習時,考慮到外省條件太差,又想起1945年吳良才提供的線索,就提出去房山調查。 “如果沒有40年代吳先生提供的線索,也就不會有1962年派學生去實習的事。”曾任琉璃河考古隊隊長的殷瑋璋說。這是蘇老每次講起這件事時,都要說的話。 在考古界,陶片只能算個線索,只要是古代人類居住生活過的地方,幾乎都會發現陶片,發現商周陶片也很難說是什么驚人發現。那么,見多識廣的蘇秉琦為何對此念念不忘20年呢?老先生如今已作古,記者無從詢問。但不爭的事實是,這些陶片牽扯到一個千古懸案:北京地區*早的城市建在哪里? 據《左傳》《史記》記載,武王伐紂后,在北京地區先后分封了兩個諸侯國——薊與燕。薊,封的是黃帝(一說堯帝)的后代,也就是這一帶的原住民。燕,封的是召公家族,是隨周武王西出祁山的姬姓親戚。 封薊,是為了安撫殷商遺民和原住民。封燕,則大有深意。 在西周初期的政局中,召公奭(音“士”)居太保之位,與周公、姜太公平起平坐,是僅次于王的三公之一。《詩經》記載,當年周武王在召公的輔佐下,一天就開辟彊域達上百里,武王得天下后,封地給他也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召公并沒有被封在中原,而是受封于周國*北邊的蠻夷之地。有人由此嗅出了政治斗爭的味道,但比照周公和姜太公的封地,就可以明顯地看出,周王有重臣守國門的意圖。 周天子分封同宗、親戚和功臣,是讓他們建立諸侯國,形成守護周王室的屏障。其中,召公封于燕、姜太公封于齊、周公封于魯,成“品”字形布局,牢牢控制了北方。 按照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的說法,“商之興也,自東北來,商之亡也,向東北去”,他認為商朝起源于東北方,也就是繼承紅山文化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商朝滅亡后,遺民自然也向東北方逃。 在北京小平原中,只要把守好通往蒙古高原和松遼平原的兩個山口(南口和北口),北方游牧民族就難以攻入。召公奭被封在燕,有防御商朝遺族南下復國和北方游牧民族進擊的使命。 周朝初年,商朝遺民叛亂,也是召公一路北伐追剿到底的。清末,出土過“梁山七器”,其中有一件叫“太保簋”的青銅器,就用銘文記載了召公奭北伐的事跡。 燕國因燕山而名,扼守著西周的北大門,所以它的大致位置應該在燕山與太行山的交會處。燕在南,薊在北,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認為,永定河兩邊,并存甚至對峙的燕和薊,就是今日北京地區*早的城市地理格局。 不過,由于這兩個諸侯國國都的位置史書并無記載,從西漢起就是懸案。 ……
北京三千年(從考古發現看北京建城史)(精) 作者簡介
北京日報特別報道部 著 2007年《北京日報》創辦了《紀事》欄目,《紀事》欄目由北京日報特別報道部負責采寫,十余年來,《紀事》欄目已成為《北京日報》的精品欄目,采寫大量有影響力且極具可讀性的主題作品。編著出版《尋找英雄:重溫一種偉大精神》《共和國震撼鏡頭:看得見的歷史》《星火征程》《舊京圖說》《紀事》等圖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