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大夏書系·語文之道:就這樣愛上語文·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堂內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27549
- 條形碼:9787576027549 ; 978-7-5760-2754-9
- 裝幀:70g書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夏書系·語文之道:就這樣愛上語文·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堂內外 本書特色
在語文課堂中播種詩意、點燃智慧、分享幸福。 ◎作者郭靜娟老師的教學、寫作,甚至生活,既有詩歌的溫婉柔情,又具有哲學的深刻睿智。透過她娓娓道來的故事,你會充分享受這位語文名師用心打造的靈動、詩意和充滿生活味的語文課堂。 ◎本書從課堂內外全面闡釋了何謂好的語文,何謂好的語文教師,何謂好的語文教師生活。每一部分的敘事可作為案例來解析,堪稱年輕教師專業發展的典范。 編輯推薦篇章: 有些課你無法拷貝 P003 我喜歡輕翻書頁 P053 那些我們一起虛度的浪漫時光 P165
大夏書系·語文之道:就這樣愛上語文·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堂內外 內容簡介
《就這樣愛上語文——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堂內外》是江蘇省張家港高級中學語文老師郭靜娟的隨筆集。全書分為聽課、閱讀、課例、寫作、行走五個部分,從課堂內外全面闡釋了何謂好的語文,何謂好的語文教師,何謂好的語文教師生活。作者不僅教語文,也不斷以攝影、寫作、行走豐富自己,由此實現了個人生活與教書生活的良性互動,并在其中收獲了樂趣與成長。
大夏書系·語文之道:就這樣愛上語文·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堂內外 目錄
序二 在時光中綻放 / 005
聽課小輯 這算不算是一堂好課呢?
有些課你無法拷貝 / 003
解讀生活與解讀文本 / 007
老師展示自己的文字合適嗎?——聽《寒風吹徹》有感 / 011
如何把生活帶入課堂? / 017
我們,依舊詩意地棲居在這個世界 / 022
這算不算是一堂好課呢? / 026
一首古詩的兩種教法 / 030
做一個語文老師的幸福 / 034
“示弱”與“示范” / 039
為課堂擬一個好聽的名字 / 043
閱歷是*好的注釋 / 046
閱讀小輯 被一本好書俘虜
我喜歡輕翻書頁 / 053
亂翻書 / 056
聽毛姆對你說——讀《毛姆讀書隨筆》 / 059
生命的香氣——讀《曲院風荷》 / 063
就像春草長在原野上——讀鮑爾吉·原野的《夢回家園》和《銀說話》 / 066
去和世界好好打個招呼——讀《想見 看見 聽見》 / 069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讀村上春樹《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 072
童話·童心——讀《做人的故事》 / 075
我愛,故世界溫柔——讀《談美》 / 078
又寂寞又美好——讀《長腿叔叔》 / 081
恰似短笛一兩聲,悠悠——讀吳冠中《文心獨白》 / 083
被一本好書俘虜 / 086
課例小輯 看得見風景的窗戶
對一朵花微笑——執教劉亮程《對一朵花微笑》 / 091
為尋常生活著色——“你的生活很重要”寫作指導 / 102
“郎”字的妙用——我教《念奴嬌·赤壁懷古》 / 111
因為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教老舍的《想北平》 / 115
從此無心愛良夜——我教《項脊軒志》 / 120
風雅見情趣,風骨見人品——《黃岡竹樓記》教學設計 / 124
趣文趣教——汪曾祺《葡萄月令》教學設計 / 132
“童子情懷”如何解讀“老人心境”——歐陽修《秋聲賦》教學設計 / 139
一起畫幾幅小品畫——《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 146
舊時月色明——我們的演講課 / 152
秋從詩里過——我教《唐詩宋詞選讀》 / 156
寫作小輯:像是我們的童話時光
想要一點“童話”時光 / 161
那些我們一起虛度的浪漫時光 / 165
淡情節里的深波瀾 / 171
心靈的閱讀 / 175
打開思維,隨性寫作 / 177
深入靈魂的熱愛——敘事散文寫作指導 / 184
所見與所悟——細節與立意指導 / 194
行走小輯:我心溫柔,猶如曠野
淺淺走過,一座溫暖的城 / 203
折一枝梅,聞香 / 207
想念烏蘭布統 / 210
萬物皆有驚喜處 / 215
月色溫柔 / 218
后記 書中歲月,天地闊滋味長 / 221
大夏書系·語文之道:就這樣愛上語文·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堂內外 節選
解讀生活與解讀文本 這個學期,基于年輕教師的成長需求,學校教研組活動嘗試開展同題異構的教學模式,**周的教研活動時間,由高一兩位老師同上余華的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第二周教研活動的兩節課時間,教研組全體語文老師進行自由評課。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蘇教版必修三語文讀本上的一篇文章,收錄在“年輪上的故事”欄目中,在這一欄目的編者提示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小說講述了少年的成長故事,展示出出門遠行時的孤獨和迷惘,認知世界的懵懂與困惑。 **次嘗試這樣的教學研討模式,竟然頗有收獲。上課和評課之間,有一周的間隔,原本擔心這種間隔會導致大家對課堂的陌生化,沒想到,一小段時間的沉淀和忘卻,恰恰濾去了一些平庸瑣碎的課堂細節,而被大家記住的,正是課堂的亮點和疑點,對于它們的討論和交流遠遠超越了以前教研活動中泛泛而談蜻蜓點水式的評課內容,使得大家對于文本的解讀來到更為深遠更為寬廣的領域。 兩位老師獨立備課,課堂思路很不一樣。 **位老師,采用的是學生事先閱讀、設疑和課堂師生討論、答疑的模式。課堂留存給大家的印象,可以用這幾個關鍵詞來形容:荒誕、難懂、仿夢,先鋒小說。而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則是這篇小說不好讀,不好教,這種風格的小說,也許并不適合學生閱讀。而課堂的*后一個環節也許可以說明得出這個結論的緣由。課堂是以普希金的一首小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來收尾的: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這一首詩的引用,其實足以表明,這位年輕老師尚未真正走進《十八歲出門遠行》這個文本。她是站在文章的門外帶著學生看門里的風景。所以,盡管課堂也努力探討了此文題目的含義,以及文中“旅店”“汽車”等難點意象的含義,但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依舊停留在原有的自我閱讀層面上。 第二位老師,則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 我是在一個怎樣的條件下出門遠行的?請問,為什么偏偏是十八歲出門遠行,而不是十四十五等其他年齡?出門遠行的少年在外面的世界里遇見了哪些人哪些事?這些人這些事有著怎樣的特點?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 這么一路梳理下來,學生遇到的閱讀障礙基本逐個得到了消除: (爸爸說)你已經十八了,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我歡快地沖出了家門,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 我遇見了一件又一件奇怪的難以解釋的事,我的心情時而憤怒時而自我安慰時而擔憂焦慮,時而又充滿期盼…… 外面的世界如此奇特,荒誕,如此不合情理。 這樣怪誕的人物和事件,在生活中并不真正存在,可是,這樣的荒誕,出現在一個初次出門的少年眼里卻是再正常不過的。它是源于一個懵懂少年對于外在世界的初次注視,是一個少年其自身的童年經驗和復雜的成人世界在內心引起強烈沖突的結果。 這節課帶給許多聽課老師的感覺是,原來,這篇小說的主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深奧,只是寫法比較獨特巧妙罷了。聽課老師和學生一樣,在老師的一個個問題中逐步進入了文本,而在這樣的進入中重讀文本,心一下子豁然開朗: 其實,荒誕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那是少年以前未曾見過的成人的世界。變形、夢幻、夸張的生活遭遇,凸顯的正是一個站在成人世界門檻上的少年在認知世界時的懵懂與困惑。這樣,所有不合理的情節都有了同樣的指向,所以根本無需花費蠻力去尋求對情節和人物所謂的合理性解釋。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周后的自由評課又把大家對這篇小說的解讀帶入了更深處。也許是因為這篇小說內容的獨特性,也許是因為同題異構這種教學模式帶來的課堂豐富性,大家的思維很活躍。 一位老師說,十八歲出門遠行,講述的其實就是兩個字:成長。成長中遭遇的種種困惑,成長中對生活模糊的認知,不過,作者余華給這尋常的主題設置了一個很不一般的謎面,需要我們費力地去猜,猜不出來,那些文字就是一筆糊涂賬,謎底一旦揭曉,會發現,原來不過如此。 一位老師說,出門遠行,是一個少年獨自去認知世界,在真實的生活面前,原先所有對世界的認知有可能會被真實的世界一下子擊得粉碎,這才引發了情節的混亂,文中無法進行合理解釋的人物,如司機,是在暗示讀者,生活是復雜的,人性是復雜的,而小說并不復雜,小說只是把生活略略變形和夸張了一下,生活中,有太多的東西我們從來找不到合理的答案,所以,真正的閱讀,到*后,都要由解讀文本歸結到解讀生活。 還有一位老師說,這篇小說之所以成為余華的代表作,是因為它的獨創性,作者是用極其荒誕的情節因果來表現真實的生活,這樣的風格帶有一點外國小說的風格,是我們不熟悉的寫法,我們熟悉的小說基本都是寫實類的,這便是初次閱讀遇到的基本障礙,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發現,這篇小說一點也不難懂。如果愿意再往深里想一想,文章固然是要表現一個少年初次面對世界的困惑,但另一個用意,也許正是想借十八歲少年的眼來表現生活的荒誕,這種荒誕才是文本的深刻之處。試想,司機的蘋果無故被搶了,少年自己的書包被搶了,暫時安身的汽車有許多零件被他人拆去搶走了,這樣的事,在現實生活中難道真的不存在嗎?生活中,我們有多少自身的東西和權利無緣無故地被奪取呢?而“被”字的流行正說明了這一點。只要隨便上網瀏覽網頁,又有著多少令人莫名詫異啼笑皆非的新聞,在彰顯這個世界莫名的荒誕呢?當你明白,生活遠比小說更為荒誕時,文中所謂的荒誕情節便不再荒誕。如果再去讀一讀余華較為寫實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還會發現,余華是一個多么關注生活真實的作家。而這篇小說的不同之處,是他采用了帶有些喜劇色彩的藝術形式,來表現現實的悲劇。這位老師*后說,如果他來上這篇文章,課堂的結尾將會引用葉芝的一首小詩: 走吧/人間的孩子/與一個精靈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這世界哭聲太多/你不懂 淺讀和深讀,原來有著這般遙遠的距離。 而我呢,想起的是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一句話: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們與文字的關系是不是也合適呢?許多花樹,我們日日相見,其實卻從未真正地走進細看過它,直到某一天終于為它駐足驚嘆,才發現,自己和它,原來是白頭如新,互不相知。許多文本,我們總以為讀過了,但熟悉的其實只是文字的*表面,因為缺少獨立自我的閱讀思考和體味,那些文字的顏色,從未曾在我們的眼中明白起來,而我們,常常就帶著那樣的不明白,自信滿滿地走進了自己的課堂。 在這樣的自由評課中,大家都進入了深深的思考。不得不承認,正是一個語文老師的閱讀眼界,決定了其課堂的寬度,而一個語文老師對生活的解讀深度,則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對文本的解讀深度。 閱讀視野和個性思想,對于一個語文老師來說有著怎樣重要的意義呢?我們,距離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究竟還有多遠呢? 沒有答案。但我知道,自我的閱讀,也許永遠都是*好的開始。思想,也會緊隨而來。
大夏書系·語文之道:就這樣愛上語文·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堂內外 作者簡介
郭靜娟,正高級教師,蘇州市名教師,張家港市首屆教育領軍人才,張家港高級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平時喜歡閱讀、寫作、攝影、運動等,追求靈動、詩意和生活味的語文課堂。常在《語文學習》《教師月刊》《散文》《莫愁》《蘇州日報》等報刊發表散文、詩歌、攝影作品等。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