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云端學校:沒有老師,學習如何發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15243
- 條形碼:9787572015243 ; 978-7-5720-152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云端學校:沒有老師,學習如何發生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教師、學校管理者、研究者● 什么是“墻洞實驗”?“云端學校”是如何創建的? 智能時代兒童如何學習?教師如何自處? 沒有老師,沒有課本,沒有考試,學習如何發生? 蘇伽特·米特拉教授講述全球7所云端學校的創建故事,探索兒童自主學習的邊界;用混沌理論解讀教育,從自組織角度重新發現學習。 ● “墻洞實驗”發起人、TED百萬大獎首位獲得者蘇伽特·米特拉 傾心力作;2009年奧斯卡獲獎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靈感來源 ● 十余位國內外教育名家傾情推薦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授約翰·哈蒂 作序推薦 世界知名教育家肯·羅賓遜、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始人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挑戰學習”創始人詹姆斯·諾丁漢、北京**實驗學校校長李希貴、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 等 聯袂推薦
云端學校:沒有老師,學習如何發生 內容簡介
假如在貧民窟的墻壁中嵌入一臺電腦,邀請附近的孩子們一起來學習——沒有教師、沒有課本、沒有考試,會發生什么? 1999年,蘇伽特??米特拉在印度德里的卡爾卡基做了這樣的“墻洞實驗”。此后,他陸續在印度的許多村莊,以及柬埔寨、南非、不丹、英國等地開展了這一實驗。實驗證明,兒童可以自己組織起來用互聯網學習一切新事物。這一實驗也為他贏得了2013年的TED大獎。 從那時起,他圍繞這種“自組織學習環境”(SOLE)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開始在全球創建“云端學校”。本書呈現了云端學校創建的全過程,分享了這項大膽而極具創造力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描繪了互聯時代兒童自主學習的新形態,并預測了未來學習的新圖景。
云端學校:沒有老師,學習如何發生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想象之事
**部分 當兒童遇見互聯網
第1章 學習中的自組織系統
1999年:墻洞實驗
兒童可以利用技術來學習嗎
2007年:蓋茨黑德實驗
2009年:奶奶云
把贊賞當作教學方法:卡里庫潘實驗
Skype奶奶
2007—2009年:海德拉巴項目
● 互聯網的運用
● 兒童的志向
● 英語的進步
● 自組織行為
2012年:印度戈薩維瓦斯蒂的阿特拉斯學習中心
2010年:關鍵時刻——全球實施
● 澳大利亞墨爾本市
● 阿根廷、烏拉圭和智利
● 英國達勒姆郡
● 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
第2章 云端學校
TED:傳播一切值得傳播的創意(我希望如此)
云端學校
● 閱讀流暢程度和理解力
● 志向評估工具
自信心觀察
● 網絡搜索技能
TBT4KA:從互聯網獲取知識的任務型測試
第二部分 云端學校
第3章 0 號區域:印度西孟加拉邦巴魯伊布爾的戈查蘭
學習和巨大的挑戰
結果
第4章 1 號區域:印度西孟加拉邦孫德爾本斯的卡拉卡蒂
結果
第5章 2 號區域: 印度西孟加拉邦西米德納普爾區的錢德拉戈納
學習與挑戰
第 6 章 3 號區域:印度新德里的卡爾卡基
公立第三男女高中的早期 SOLE
學習
結果
第7章 4 號區域: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薩特拉區的帕爾坦
解讀帕爾坦數據
帕爾坦數據的意義
第8章 5 號區域:英國北泰恩賽德的基林沃斯
第9章 6 號區域:英國達勒姆郡的牛頓艾克利夫
第10章 如何創建你自己的云端學校
為什么要創建云端學校
考試時可以使用互聯網嗎
空間
家具
電腦設備
電源、網絡和空調
達斯加拉模式
云端學校的使用
● 例 1 2011 年中國香港:“樹會思考嗎?”
● 例 2 2018 年英國布里斯托爾:“樹會思考嗎?”
● 例 3 “重建日本”
● 例 4 “澳大利亞的物理與氣候條件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
設計并提出大問題
當 SOLE 出了差錯
● 例 1 避免讓一個學生單獨學習
● 例 2 分配足夠的時間
第三部分 未來學習之管窺
第11章 我們從云端學校學到了什么
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依賴研究
我們從云端學校學到了什么
● 利用技術
● 閱讀理解力
● 網絡搜索技能
● 自信心
第12章 沒有教學法是否就是好教學法:*低限度侵入式教育
教育
教育與認知
利用過去
評估
一種不同類型的考試
課程
……
云端學校:沒有老師,學習如何發生 節選
前言 想象之事 這個前言說的是混沌系統的自發秩序。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有點兒可怕,我不會怪你,因為你可能認為自己將閱讀的是一本教育方面的書。但是請相信我,這兩者是有關聯的—— 一個奇怪的關聯。如果你覺得前言扯遠了,不妨跳過去直接閱讀第1章。但是,等你讀完全書后,我可以請你回過頭來讀一讀這個前言嗎?那時你也許能發現它的意義。 你可以想象任何事情。你可以想象魚缸里的魚著火了。你想象的東西其實并不存在,它們只是存在于你的大腦里。 假如你想象的東西在現實中確實存在,那怎么辦呢?想象能否成為如眼睛一樣的器官,一個能夠穿越過去、現在、將來,看透很多現實的器官? 在思考因果關系的時候,我腦中閃過了一個念頭。因果關系只能從過去走向現在:因總是在過去,果則總是在當下。可是為什么總是先有因后有果呢?可以先有果后有因嗎? 這聽起來有點兒荒謬,所以我和同事蘇佳依(Sujai)做了一個實驗。 很多年前,我們試圖建立一個時間對稱的因果系統。在這個系統里,事情的發生既是因為之前發生的事,也是因為后來發生的事。有時,這也被稱為“逆因果”(retrocausality)。我更喜歡“時間對稱”這個詞,即因可以在果之前和之后存在。 這是個簡單的電腦程序實驗。我們在屏幕上畫一個點,并制定一些簡單的規則,看看這個點會發生什么變化。這個點到底會發生什么變化,取決于它的左鄰右舍。例如,如果一個點的左右都有另外一個點存在,那就顯得過于擁擠了,這個點就會立刻消失。如果這個點的四周沒有任何點存在,就顯得很孤單,它的兩邊立馬就會出現兩個點。我們制定了四條這樣的規則(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稱之為生與死的規則)。因此,根據前面各點的時間步,就可以計算出每個點的位置。 這樣的系統在計算機科學中被稱為“網格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a),它們已經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這些系統是高度互聯的,任何一個點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點產生影響,而這些變化又會改變一開始觸發這個過程的點。 這種相互關聯的系統在物理學和數學中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復雜動態系統”(complex dynamical systems)。之所以稱其為“復雜”,是因為它們是交互聯結的;之所以稱其為“動態”,是因為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而每一個變化又會導致更多的變化。這是一種混沌的變化之舞。 下面是阿拉斯加大學給出的權威定義: 復雜系統的特征是,各部分之間的非凡互動,使得整個系統的行為不等于各部分之和。例如,大腦中的耦合神經元、氣候系統中的冰-海洋耦合,以及固體、液體或軟物質中相互作用的粒子。兩個鐘擺的耦合行為,無法從一個鐘擺運動的物理學角度去理解。復雜系統對微小的擾動(混沌)非常敏感,表露出違反直覺的行為,如隨機事件引發的穩定,以及無法預測的系統崩潰。(Wackerbauer,2010) 復雜系統會出現“涌現行為”或“自發秩序”,比如鳥的聚集、龍卷風的形成等。當復雜系統從混沌走向有序,我們稱之為“自組織系統”。它將貫穿本書的始終。 現在回到我們的實驗。 開始實驗時,我們只是在屏幕底部畫一個點,然后運行程序,屏幕上就充滿了漂亮的三角形,但是我們并沒有在程序里加入制作三角形的命令! 在這個系統中,每一步都是根據前一步的點構建的。未來是一片空白,并在根據過去各步創造未來各步的過程中,逐漸被填滿。那么,如果未來不是一片空白呢?如果未來已經有內容了怎么辦?我們為系統提供了這樣的情境:未來的時間步中已經有了一個圖像,就好像未來已經存在一樣。我們在未來的點狀世界里插入一張笑臉,然后再次運行程序。那些點一旦與未來相遇,就陷入一片混亂,沒有意義,雜亂無章。之后…… 突然,這個混亂狀態消失了。屏幕上盯著我們的不只是一張笑臉了,而是三張笑臉!那些點已經創造了它們想象中的未來。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這個實驗,可以閱讀我們發表的文章(Mitra &Kumar,2006)。 這些笑臉去了哪里?又是怎么回來的?也許它們哪兒也沒去,只是分布在整個系統中;也許它們沒有回來,而是獲得了新生。也許,我們沒有提出正確的問題。 當然,這僅僅是計算機模擬,它與現實生活有什么聯系呢?我發現確實是有聯系的。在大自然中,這種顛倒的因果關系比比皆是。 在平靜的水面上,水分子通過分子力相互連接。從一個很小的高度落下的一滴水,便可以打破這片平靜。 水滴落入時,漣漪產生了,并向外擴散,然后又向內聚攏。水面隆起,甩出一滴水,簡直跟原來落入的那滴一模一樣。這就好像一段記憶變成了想象中的未來,在這個未來中,一滴水,與原來的那滴一樣,再一次落入水中。掉落的水滴去了哪里?又是怎么回來的? 此時你可不要將這個“回歸”混淆成那個所謂的“水記憶”理論。我不是在說水能記住事物。我是在說,掉落的水滴在水中散開,又以自發秩序的形式重新出現。 如果未來是“存在”的,那么它實現于系統的現在和過去。相反,如果想象中的未來實際上并不存在,而只存在于想象者的大腦里,那么我們并不是在談論時間對稱的因果關系,而是“向前和向后的因果關系”。但是這兩者之間只是在語義上有細微的差別。 彈出水面的水滴顯然不是之前落入的水滴了。不可能是。畢竟原來那個水滴已與水體混合在一起了,就像我們模擬實驗中融入其他小點中的笑臉一樣。 因此,那個重現的水滴和那些重現的笑臉,是由相互關聯的水分子和我們模擬實驗中的點所創造的,是在原來干預下的“轉生”。我想不出一個更合適的詞來描述這個誕生于系統的“東西”了。 在完美條件下,“轉生”的水滴與原來落入的水滴會完全相同。 因此,水能夠記憶嗎?這在現在聽起來十分荒謬,無論如何,“記憶”這個詞對人來說,有太多隱含意義。 但是,如果水是一個相互連接的系統,就像實驗中的網格自動機一樣,那么我們就很容易看到,落入的一滴水是怎樣被“記憶”和復制的。這不是什么魔法,只是復雜動態系統的特性而已。 假設落入的不是水,而是除水以外的其他東西——許多人都拍攝過它們落入水中的慢動作。我在麻省理工學院找到了一個視頻,是由一臺很好的攝像機拍的。這個視頻顯示了一個管狀金屬物體落入水中的畫面。 水體拋出的水柱,就好像管狀物體的翻版!不完全一樣,但是像得出奇。這一次我不能再稱其為“轉生”了,因為它是不同于水的金屬。我想稱其為“幽靈”。 這樣說來,水分子能復制它們“看到”和“體驗到”的東西嗎?這個機制是否與我們網格自動機實驗產生分形圖像的機制一樣呢? 按照萬有引力定律,想象一下空蕩蕩的宇宙中只有一個物體。如果該物體開始移動,它就會一直移動;如果它一開始是靜止的,它就會保持靜止。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現在我們往里面添加一個物體,這樣就得到了一個雙體系統。這兩個物體在移動時相互牽引,有時候相互碰撞,有時繞著對方轉。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精確計算出它們會發生什么。我們可以解決這個雙體問題。 現在讓我們添加第三個物體,那么就得到了一個三體系統。這三個物體在移動時會相互牽引,結果形成一個復雜的、動態的、混亂的舞動。此時我們無法用數學來預測,也無法解決這個三體問題。對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來說,這是一個古老的難題。他們稱其為“多體問題”。 我們不知道復雜動態系統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
云端學校:沒有老師,學習如何發生 作者簡介
蘇伽特??米特拉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育技術學教授,印度國家信息技術研究院榮譽退休的首席科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教授。“墻洞實驗”發起人,“云端學校”概念提出者,2013年TED大獎獲得者。他的研究涉及兒童教育、遠程在場、自組織系統、認知體系、復雜動力系統、物理學以及意識等廣泛領域。目前從事互聯網與兒童學習方面的工作。 張建民 江蘇無錫人,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英文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96—1997年獲中英友好獎學金赴英國愛丁堡大學訪學,研習應用語言學。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學與語言教學、語言測試、課堂話語分析、翻譯批評研究。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譯著10部,主編教材4部,承擔學校教學改革課題3項。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