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公平辦教育 教育促公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8177
- 條形碼:9787522508177 ; 978-7-5225-0817-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公平辦教育 教育促公平 內容簡介
《公平辦教育 教育促公平》是一個具有15年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經歷的工科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教學管理、教育管理的經歷開展的研究,因此,視角獨特。筆者以現實教育中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在教育學博士修讀期間及前后,和長期課外自修積累的教育學理論知識和經驗為支撐,進行深入的思考而開展研究,目的就在解決實際問題,希望能夠立竿見影,因而其成果更加接地氣,針對性強、操作性強、應用性強,能夠解決教育現實中的公平問題。文章絕不羅列大篇幅的古今中外宏大的教育理論,而多以個人思考辯證地、發散性地面向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和具體辦法。對名家言論慎重對待,認真甄選,絕不盲目推崇,不過度迷信,甚至尋找不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對教育政策與制度,結合現實具體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不簡單搖旗吶喊、人云亦云,而是有理有據地大膽提出自己的獨特觀點,其中很多都是首次呈現。 《公平辦教育 教育促公平》主要面向的讀者涉及教育學專業在讀或已畢業本科生、碩士、博士,高校和教育科研院所的研究者,高校教育管理者,高校教師,國家和各級政府教育決策者,教育政策咨詢專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
公平辦教育 教育促公平 目錄
自由優先,個性發展
——張楚廷人本教育思想解讀
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韓愈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論高等教育公平的共識
第二部分 教育事件中的公平思想辨析
學術“近親繁殖”的博弈論分析及其啟示
高校教師職稱晉升與專業發展的辯證關系
“高等教育產業化”論審視
我國高等教育“院系大調整”中的教育思想審視
論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的過度與不足
公平價值的引領:從免費到公費的師范生教育
第三部分 教育實踐中的公平問題審視
高校用人:“舉賢”不必“避嫌”
現行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值得改進
大學生就業難:責任不在高校
獨立學院辦學公平問題研究
從正義的視角考察我國獨立學院校名
從公平的角度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應該怎么辦?
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職業導向
確保職業教育”職業性“的幾個關鍵環節
第四部分 余論
如何理解“對大學生合理增負”?
大學教育應堅守選擇的職責
公平辦教育 教育促公平 節選
首先,看“高等教育產業化”論形成和演變的特點。它與經濟學領域的“產業化”論相聯系,而比后者及其他領域的產業化探討更為深入和體系化,影響也更大,這與高等教育的重大社會功能有關,也與同時存在的一些不同聲音(雖然微弱或含蓄)有關。其形成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初期主要是觀點、主張,并以與經濟領域緊密結合的高等教育類型如成人高等教育的分析為切人點,推及對整個高等教育問題的認識,形成對相應教育政策的解讀和看法。國內**篇有關“高等教育產業化”的論文是《高等教育的產業性質及其產業化的意義》,主張將高等教育看作與其他領域一樣的產業,甚至認為不應僅僅把高等教育機構看作事業單位,可以看出,該文有明顯的體制改革時代話語體系的學術痕跡。此后十年,每年都有少量論文發表,如1998年《中國國情國力》發表推介“高等教育產業化”觀點的論文,大力主張中國高等教育產業化。二是隨著論文數量的增加,該論明顯開始以詮釋中國教育政策的話語面目出現,試圖成為影響中國教育政策的學術理論。如1995年的《高等教育產業化與市場經濟》一文從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提出了產業化問題,認為高等教育進入市場就是產業化,甚至學校也要產業化。1996年,有學習《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體會的文章將教育產業化的認識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掛鉤,認為“教育產業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三是在理論演變過程中,“高等教育產業化”從簡單的口號式表達逐漸形成豐富的理論和學說體系。作為與政治口號類似的流行政策話語,隨著討論的深入和廣泛,逐步變成了內涵不斷擴張的理論學說和話語體系,力圖影響甚至左右中國教育政策。在理論內容上也逐漸呈現體系化特點:或對“高等教育產業化”進行概念界定和理論提煉——事實上該論的大多數文章都是如此;或將產業性歸結為產業化的理論邏輯起點,認為高等教育可以產業化,如劉樹明、武毅英與鄔大光、冒榮、劉旭等;或從知識經濟的角度對“教育產業化”加以認識;或將中國的擴招政策和對經濟的影響歸結為一種“教育產業化”;或從民辦學校盈利的現實出發論證“教育產業化”的正當性甚至要求民辦教育率先產業化;或甚至直接否認教育的公益性特性,將“高等教育產業化”提升到與教育公益性相對立或與營利性相關的角度進行理論闡發;等等,各種學術認識琳瑯滿目。獨立學院的創辦也標志著高等教育試圖朝著產業化行動。 其次,看“高等教育產業化”論的基本內涵。筆者將收集到的“高等教育產業化”有關學說的基本內容大致整理為四個方面:其一,高等教育是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應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甚至高等教育就是應該市場化的產業。這類觀點來自經濟學視域,譬如從經濟學視角或以經濟學理論探討教育的商品屬性,或者直接用經濟學話語解釋高等教育。其二,從高等教育可以營利的事實與政策得出“產業化”的認識。我國很多高校都向市場籌資和向銀行貸款,國外大量營利性高校不斷崛起,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可以營利,以此說明高等教育營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否認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及其理論基礎,證明“產業化”的必要與必須。其三,從我國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和實行收費制度的事實背景出發,簡單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實際上已經實現產業化。其四,將高等教育領域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現象及教育領域的大部分改革措施歸結為產業化這個根源。 以上認識幾乎無一不與我國教育政策話語相關,或者說是從解讀我國相關政策話語形成的,不但在學術上和對媒體、大眾形成了巨大影響,使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教育改革被嚴重解讀成等同于市場的產業化改革,輿論和學術批判的矛頭也就一致對準了國家教育政策。事實上,由于大多數論文或理論、觀點并沒有深入考證國家政策,而多是互相引用,在眾口鑠金的不精準“解讀”下,將“高等教育產業化”造就成國家教育政策傾向。在這種討論或者說根本就是膚淺的學習、借鑒中,有一個特征是非常明顯的:大多數學者只是在是否主張和同意“產業化”的問題上站隊,而對這種認識是否是國家政策的本義或者國家政策是否包含(甚至隱含)了這樣的話語,似乎缺乏應有的學術關注。當然,在該論形成和擴散的過程中,也有學者提出疑問和批判,如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紀寶成教授就多次撰文旗幟鮮明地反對將學校等同于企業和鼓吹教育市場化的似是而非的認識;著名教育經濟學家王善邁也多次撰文對實質上就是主張市場化的“教育產業化”論進行批駁。 ……
公平辦教育 教育促公平 作者簡介
蔡明山,湖南常德人,電氣工程師,自動控制教授,教育學博士。曾任湖南文理學院教務處科長、副處長,二級教學院副院長、書記、院長。作為湖南文理學院電氣技術專業教師,曾擔任27門不同專業課程的教學與實踐指導工作。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委,高等教育、中職教育職稱評委。主持省級課題9項,發表論文100余篇,3次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