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人生困惑20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63856
- 條形碼:9787559663856 ; 978-7-5596-6385-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生困惑20講 本書特色
l 輕松解開20個困擾我們的日常難題 如何輕松愉快地擺脫壞習慣?什么時候該去看心理醫生?如何妥當地向他人說“不”?本書將現實生活與心理學大師的理論緊密結合,對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困擾,給予心理學視角的解釋,并盡力提供解決方案。 l 一次性獲得20心理學大師的智慧錦囊 心理學知識體系繁雜,一些理論也艱深晦澀,許多人往往不知該從何入手。遲毓凱幫大家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從專業視角為讀者選出了20位非常值得了解的心理學家,包括10位載入史冊的心理學奠基人,10位對當代心理學產生重要影響的“頂流”,他們也是心理學研究愛情、職場、養育、社交、心靈等領域的祖師爺或領軍人。20位大師各展身手,為你奉獻解決日常問題的錦囊妙計。 l 20年高校心理學教齡、華南師大“我zui喜歡的老師”遲毓凱妙趣橫生的心理學課堂 遲毓凱擁有20年高校心理學教齡,被華南師大學生票選為“我zui喜歡的老師”。其高校心理學老師和科普作家的雙重身份總能讓他妥帖的嫁接心理學科學與大眾需求,這本書延續了他一貫的寫作風格,科學、有料、接地氣。本書既可為心理學專業人士學習與教學所用,也能讓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用好心理學,是普通讀者“心目中的心理學”。 l 同道獵聘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戴科彬,壹心理創始人黃偉強,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zui強大腦》中國戰隊聯合領隊攸佳寧,暫停實驗室誠摯推薦! l 湛廬文化出品。
人生困惑20講 內容簡介
為什么長大后的錯,我們都愛怪原生家庭?如何輕松愉快地擺脫壞習慣?每天都過得很壓抑,如何才能開心起來?面對難以拒絕的事,如何妥當地說“不”? 每個人在面臨人生的困境、抉擇、低谷以及日常問題時,往往都希望看看“智慧長者”們會怎么說、怎么做。非常會講故事的心理學家遲毓凱針對當下人人都關心的那些重要又日常的問題,精心挑選了20位“頂流”心理學家,在對他們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和生平軼事的詼諧講述中,為讀者找到解決愛情、職場、養育、社交、心靈等方面人生問題的良方。 全書分為“自我與成長”“情感與兩性”“溝通與社交”三大部分,其中每個話題下的問題都由該領域的祖師爺或領軍人來回答,如榮格之于心理咨詢,斯滕伯格之于愛情,皮亞杰之于養育,并基于中國讀者的心理習慣,采用“以問題為先導,從人物和故事入手”的方式謀篇布局。這是作者繼《爆笑吧!心理學大神來了》之后獻出的又一部有料、有趣又有用的科普佳作。
人生困惑20講 目錄
**部分 自我與成長
01為什么長大后的錯,我們都愛怪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弗洛伊德
02不同年齡階段一定要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自我發展·埃里克森
03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自我實現·馬斯洛
04想要改變行為,就跟行為設計的祖師爺學一學
行為主義·斯金納
05為什么很多心理測驗給人的感覺很準
自我測試·高爾頓
06我們什么時候需要去做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與治療·榮格
07人類的終極問題“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嗎
腦與意識·加扎尼加
第二部分 情感與兩性
08每天都過得很壓抑,該怎么讓自己變得開心起來
積極心理·塞利格曼
09如何找到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平衡點
理性腦與情緒腦·海特
10有沒有快速且易操作的減壓方法
緩解焦慮·卡巴金
11在職場中遇到心儀的人,該試著談一場戀愛嗎
職場戀情·華生
12如何才能體驗到沉浸其中、忘記時光流逝的樂趣
心流·希斯贊特米哈伊
13完美的愛情究竟是什么樣的
兩性·斯滕伯格
第三部分 溝通與社交
14當朋友向我嘮叨他的煩心事時,我該怎么幫他
當事人中心·羅杰斯
15我的孩子究竟在想什么
兒童心理·皮亞杰
16別人施壓時,我如何開口說“不”
社會影響·米爾格拉姆
17要想成功,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什么
勝任力·麥克萊蘭
18如何提高你的個人影響力
影響力·霍爾
19怎樣才能做到心理平衡
認知失調·阿倫森
20如何理解和自己不同的人
文化心理·馬庫斯
人生困惑20講 節選
01 為什么長大后的錯,我們都愛怪原生家庭 當年,豆瓣上有一個比較好玩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小組成員會在小組里“痛斥”父母當年的不良教育給今天的自己帶來的傷害。當然,小組成員主要是為了吐槽家庭影響這件事,畢竟父母的作用不可小覷。那么,父母是不是“萬惡之源”?原生家庭的悲劇又該如何避免? 童年的不幸真的毀一生嗎 弗洛伊德的童年與觀點 提起童年經歷,一位繞不開的心理學大師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當年,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療中發現,許多人在成年時期出現的問題,往往和自己的童年經歷有關。那么,二者之間真的有聯系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與成年時期的人格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呢?精神分析學派善于分析,既分析別人,也分析自己,而且分析起自己來一點兒也不客氣。根據自我分析,弗洛伊德認為,他對父親的感情很復雜,又愛又恨,大抵源于他對母親的依戀。他記得自己在大約兩歲半時看到了母親的裸體,然后“力比多”(libido)被喚醒,有了性沖動。 隨后,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結”這一概念,認為所有兒童在發展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地體驗到這種強烈的“戀母仇父”情結。如果這種情結未能得到很好的疏解,就會影響未來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進一步強調,成年人的人格缺陷往往來自不愉快的童年經歷。童年經歷對成年人人格形成的影響是很大的,所謂“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可以說“童年不幸毀一生”。后來,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卡倫·霍妮(Karen Horney)則直接歸納出了父母的幾大“基本罪惡”,包括冷漠、不守承諾、偏愛、羞辱等。 總之,自弗洛伊德以來,有關童年的重要觀點都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童年過得不好,那他這輩子都要受影響,而且基本沒有改善的可能,所以人要重視童年。弗洛伊德的“童年經歷影響一生”的觀念深入人心,而且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近幾年,這種觀念卷土重來,而且帶來了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 原生家庭中弗氏觀點的傳承 所謂“原生家庭”,說的是人出生后養育自己的那個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人進行情感和經驗學習的*初場所。成年、結婚以后,人會和愛人及孩子住在一起,這個家庭就不是原生家庭了,而是“新生家庭”。 心理咨詢相關領域的人對原生家庭的談論尤其多。對一般人來說,童年和原生家庭是緊密聯系的。弗洛伊德的“童年決定論”深入人心,所以在原生家庭的語境下,許多人認為自己的問題源自父母早期的不良教育也就不足為奇了。如下面這種認知:我今天的不幸婚姻是我父母當年不幸婚姻的再版。原生家庭問題直接進入了我的新生家庭。很多人都會這么理解自己當前的不幸,仿佛原生家庭有一種原罪,永遠脫不開。當然,也有人覺得原生家庭論是騙人的,屬于偽心理學。龍生九子,還各有不同呢,龍生的9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一樣的,但它們*后的形態卻各有不同。所以,一個人的不良行為和父母沒有太大的關系。這個“鍋”,原生家庭不背。 那么,原生家庭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弗洛伊德提出后就流傳甚廣的童年決定論呢? 原生家庭的影響會遺傳嗎 原生家庭的代際遺傳 作為一個人成長的*初場所,原生家庭的確會對人的人格形成產生極大影響。許多科學范式下的心理學研究雖然沒有明確地以原生家庭的名義展開,但也揭示了家庭環境對人的重要意義。 成長于“不良”家庭環境中的個體,其心理社會行為會受到影響,進而更容易產生情緒管理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問題。例如,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由于父親或母親的角色缺失,他們往往會比其他人表現出更明顯的性格缺陷;如果父母經常吵架,那么孩子就會對戀愛和婚姻感到迷茫、畏懼甚至厭惡;如果父母提供不了支持性的、溫暖的家庭環境,而是以拒絕或冷漠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那么孩子長大以后就容易出現反社會行為,包括婚戀中的暴力行為。 原生家庭不僅會對孩子的社會情感生活產生影響,如影響他們的戀愛生活,同時還會影響他們的婚后生活。甚至有研究發現,原生家庭的經歷是影響一個人成年后性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夫妻性生活的不和諧,是當年父母的粗暴對待導致的部分后果。一項針對4 000 多名兒童的成長追蹤調查發現,童年時期,如果父母的婚姻關系痛苦或婚姻破裂,那么這些孩子將來在青春期出現抑郁、焦慮的風險就會增加;此外,父母解決沖突的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傳遞給子女,子女會在自己與他人的親密關系中復制這種模式。也就是說,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是長期且深遠的,甚至可以一代代傳下去。 絕非事情的全部 原生家庭對個體成年后的影響毋庸置疑,這是不爭的事實,相關研究案例也不勝枚舉。但是,這絕非事情的全部真相。 從理論上來說,新精神分析學派的卡倫·霍妮雖然也痛斥了父母的罪惡對孩子的影響,但她反對弗洛伊德的童年決定論。她認為,人格的形成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很大影響,而且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積極成長的內在力量。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大多數年輕人在成年后離開家庭,之后的自我塑造更多的在于他們自己的努力。原生家庭的力量雖然很強大,但個體的自我塑造才是*終的決定力量。 原生家庭論說出了一部分事實,即原生家庭對人的成長的確有影響,但作用有限。它是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出過去的是與非,但它并不是一把尺子,無法衡量今天的因與果。 我們為什么喜歡童年決定論 那么,我們為什么喜歡原生家庭的說法?這種說法在中國為什么如此流行?弗洛伊德的童年決定論的生命力為什么如此強大?歸根結底,還是和人性有關。 首先,童年決定論等觀點使得人們看到的一切更容易得到理解,解釋力驚人,而這種論調滿足了我們對世界理解的需求。這其實也是宗教的重要心理起源,任何事都需要明確簡潔的解釋。這屬于人性范疇,科學是做不到的。 其次,對中國人來說,由于長期受儒家“君臣父子”等傳統思想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經歷,現實生活中活得太委屈,成長路上也受盡成人世界的壓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認為心理問題源自童年和性,這種解釋恰恰能反映中國人對童年和性的普遍態度,我們都是在欲望與壓抑的煎熬中長大—精神分析懂我們,所以我們愛精神分析。 *后,從根本上來講,童年決定論等觀點是一種外歸因,不傷人心。換句話說,這種理論可以推導出,我們今天出現的問題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由外在因素決定的,如不可改變的原生家庭等因素。這樣的解釋會讓我們在感嘆生活不公的同時,也給自己的問題找到了借口。因此,我們可以將責任推到一邊,可以放棄自己的努力而不愧疚,從而得到極大的安慰。 尤其是那些童年有陰影的,或性方面受壓抑的人,多半都可以從弗洛伊德的理念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童年決定論*終成了一個流行的概念,也成了苦悶大眾尋求心靈慰藉、推卸人生責任的擋箭牌。
人生困惑20講 作者簡介
遲毓凱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副主任,擅長講故事的心理學科普作家。 主要研究實驗社會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擁有20年高校心理學教學經驗,常年在高校為高ji經理人兼職講授管理心理學與積ji心理學。無論面對哪些人群,教授什么樣的課程,都能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聽眾。被華南師范大學學生票選為“我zui喜歡的老師”。 著有《爆笑吧!心理學大神來了》《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等作品。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