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教育心理學中的開創性研究及其實踐意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66531
- 條形碼:9787515366531 ; 978-7-5153-6653-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教育心理學中的開創性研究及其實踐意義 本書特色
★ 本書由兩位ding級專家撰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學權威專家翻譯并推薦。 ★ 涵蓋了教育心理學領域z重要的28項研究成果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讓讀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究學習與教學的本質。幫助教師將學習和教學的過程變得愉快且高效,幫助學習者更會學習。 ★ 圍繞“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一核心問題,從教育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領域,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精選了28項研究成果,闡述了其對教育實踐的啟示,以及可以直接應用在課堂教學中的實用建議。 ★ 終身學習者也能從此書中獲益,本書將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教育心理學中的開創性研究及其實踐意義 內容簡介
圍繞我們如何學習、如何使學習變得高效且愉快,本書介紹了28項重量級的教育心理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啟發了世界各地的教師和教育研究者,影響著他們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實踐。作者從教育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領域所精選的關于學習與教學的開創性研究文獻,為讀者呈現了“學習是如何發生的”zui重要發現。本書每一章介紹了一篇研究文獻、其對教育實踐的影響、如何在課堂上運用該研究成果以及該研究對于教師的關鍵啟示等。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包括:● 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學習的先決條件;● 哪些學習活動支持學習;● 教師的教學活動;● 情境中的學習;● 引以為戒的教育迷思與謬誤。本書由兩位ding級專家撰寫,他們將幫助教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并應用教育心理學、學習科學等領域zui重要的研究成果,把握規律,使學習和教學的過程變得愉快且高效。對于一線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和學習科學等相關專業方向的學生來說,該書鞭辟入里,引人思考,是必不可少的閱讀材料。不管是在校學生還是成年學習者,也都能從閱讀本書中獲益,跨越學習的障礙,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為自我驅動、自我調節的終身學習者。
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教育心理學中的開創性研究及其實踐意義 目錄
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致謝
導言
D一部分|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D 1章 新手不是小專家
第2章 減輕我的負荷
第3章 你的加工有多深入
第4章 學習的進化觀點
第5章 一幅圖與一千字
第二部分|學習的先決條件
第6章 你所知道的決定了你所學的
第7章 為什么獨立學習不是一種成為獨立學習者的好方法
第8章 有關智力的信念影響智力
第9章 自我效能感
第10章 你對成就的看法比成就本身更重要
第11章 我們朝向何方以及如何抵達那里
第三部分|哪些學習活動支持學習
第12章 為什么支架并不像看起來的那么容易
第13章 整班教學與一對一輔導
第14章 問題解決
第15章 引發學習的活動
第四部分|教師的教學活動
第16章 教學精細化理論
第17章 發現式學習
第18章 直接教學
第19章 為學習評估,而非對學習評估
第20章 上饋、反饋、前饋
第21章 真正有效的學習技巧
第五部分|情境中的學習
第22章 為什么情境就是一切
第23章 情境認知與學習的文化
第24章 使思維可見
第25章 實踐共同體
第六部分|引以為戒的教育迷思與謬誤
第26章 你聽說過動覺型學習者嗎
第27章 當教學扼殺學習
第28章 媒介不是信息
第29章 教育的十宗罪
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教育心理學中的開創性研究及其實踐意義 節選
第21章 真正有效的學習技巧 文章:《借助有效的學習技巧來改善學生學習:源自認知與教育心理學的前沿進展》“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with effec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Promising directions from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引文:“如果教師和學生可以使用簡單的技巧來改進學生的學習與成績,那么若教師沒有被告知這些技巧、若許多學生并沒有在使用它們,你會感到驚訝嗎?” …… 文章 約翰·鄧洛斯基(John Dunlosky)及其同事凱瑟琳·羅森(Katherine Rawson)、伊麗莎白·馬什(Elizabeth Marsh)、米切·內森(Mitch Nathan)以及丹·威林厄姆(Dan Willingham)撰寫了這篇文章,以期通過審視認知心理學和教育科學關于不同學習方法(他們稱為學習技巧)的有效性的研究結論,來幫助學生和教師。他們從文獻中得知,研究者對有效學習技巧的了解甚多,但這些信息卻往往不能從教師用書中獲得,無論是對職前教師還是在職教師而言,都是如此。 鄧洛斯基等人列舉并討論了10種學習技巧,即精細化的自問自查、自我解釋、總結、突出顯示/下畫線、關鍵詞記憶法、文本表象化、重讀、練習測驗、分散練習和交錯練習(見表21.1)。他們之所以挑選這10種技巧,是因為它們都是容易被獨立使用,由此也便于被許多學生使用的。他們也提到,許多技巧(例如突出顯示和重讀)經常被學生使用,所以了解它們是否真的起作用就很重要。為此,他們搜索了研究不同技巧有效性的科學文獻。除了查看這些學習技巧是否真的導致了更佳的信息保持,他們還考慮了這些策略是否可被不同的學生(例如具有不同的年齡、先前知識、語言能力和自我效能)使用,是否適用于不同類型的學習材料(例如詞匯、講座內容、記敘文和說明文、地圖、圖表)、不同的學習條件(例如練習量、讀與聽、有意學習與伴隨學習、個體學習與群體學習)以及不同的標準任務(例如線索回憶、自由回憶、再認、問題解決與論文寫作)。研究者正在尋找那些可以被盡可能多的學生使用的技巧(即可推廣的)。以下是關于10種技巧的簡單描述。在接下來的部分,我們將看看哪些是*佳技巧。 …… 研究結論/對教育實踐的啟示 對我們而言,可能*好僅限于討論兩種*佳的技巧:練習測驗和分散練習。 分散練習(間隔練習)是這樣一種技巧:將學習和/或練習的時間分散開來,而非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內進行(即所謂的模塊化練習或集中練習)。與考試前一晚死記硬背兩個小時相比,間隔一天或兩天的短時間學習(如學習4次,每次30分鐘)的效果要更好。這被稱作間隔效應。在此,還需提醒大家的是:對于即時記憶,臨時抱佛腳的學習有時會帶來同等甚至稍佳的學習效果;但對于長期保持而言,間隔學習具有明顯優勢。 ★對教師而言:經常布置涉及新材料與已學材料的小型(家庭)作業、進行累積性測驗、在每節課開始前安排簡短的復習單元、實施螺旋式課程等。 ★對學生而言:以分散的學習時間段的方式來制定考試復習時間表;重復練習基礎技能,但中間穿插較短的間隔等。 練習測驗(提取練習)意味著你需要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已學過的或已習得的信息。這種對信息的主動回憶/提取會確保你能更好、更長久地記憶它們。這種效應被稱作測試效應。 ★對教師而言:使用任何可促使學生記憶信息的教學技巧,例如小測驗、練習測驗以及復習題等。 ★對學生而言:使用不同形式的自我測驗,例如抽認卡、診斷性練習、小測驗。所謂的康奈爾筆記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間隔效應 間隔效應是基于所謂的遺忘曲線提出的(見圖21.1),該曲線由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于1885年首次論述。從本質上而言,這意味著我們會很快遺忘已讀或已習得的內容,且遺忘率很高(即曲線是陡峭的)。通過在學習過程中穿插提取活動,我們可以將已知的內容記憶更新至100%的程度,同時也使遺忘曲線更加平緩。 如何在教學中使用該研究成果 當使用那些已被證明具有高效用的學習技巧時,教師需要記住以下幾點。首先,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教給學生這些技巧并告知他們要加以使用是不夠的,教師自己也要使用它們。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應該讓他們以分散練習的方式來完成。教師需要以這種方式來安排考試,即讓孩子們有充足時間進行分散練習。這里棘手的一點是:教師需要與同事協調合作(如果你是中學老師的話),因為如果不同學科的一系列考試被安排得很密集的話,學生就無法將其學習時間段分散開來。假如周二還有其他考試,那么沒有學生會為了周五的考試而在周一晚上學習。 此外,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利用提取練習。每堂課開始前,教師可以借助一個問題、小測驗或其他形式來回顧前一天學過的或討論過的知識。這樣,學生就被要求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提取。羅森希恩進一步指出,每個周末,或下周的周一,教師應該以測驗的形式回顧上一周教授過的*重要的內容,每個月也是如此。沒有大型測試,只有簡短的小型測驗,以便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提取。*后,這種方式也適用于啟動一個新單元:對于新單元,上一單元中的重要內容是什么呢?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教師需要教授學生如何恰當地使用這些技巧。如前所述,某些技巧如突出顯示/下畫線和總結是有潛力發揮其增益作用的,但因為大多數學生從未真正學會如何寫一個好的總結或學會如何辨別一段文字的要點,故它們并不能發揮出這種潛在的功效。如果學生認為所有內容都是同等重要的,那么實際上便沒有任何內容是重要的。同時,不要認為這只是語文老師的工作。學習和使用這些技巧需要被整合到所有學科中! ……
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教育心理學中的開創性研究及其實踐意義 作者簡介
保羅·A. 基爾施納 荷蘭開放大學教育心理學榮譽教授,比利時托馬斯·莫爾應用科學大學的客座教授。他也是美國教育研究協會、國際學習科學協會,以及荷蘭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的研究員。他還是國際學習科學協會的前任主席、荷蘭教育委員會前成員。 他被認為是許多領域的專家,特別是在高效且愉快的教學設計、計算機支持的合作學習、教育中的媒體使用、復雜認知技能習得等領域。他發表過350多篇科學文章,并在教師期刊上發表過許多受歡迎的文章。 卡爾·亨德里克 在公立和私立學校任教多年。目前是英國d尖私立中學威靈頓公學的教師,也是該校學習與研究中心的負責人。2014年他創辦威靈頓學習與研究中心,并與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等機構合作。 譯者簡介 劉紅瑞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講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學習動機及其調動的心理規律,家庭教育與子女學業適應,教師心理及專業化發展。 姚梅林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學習的基本心理規律,教師心理與教學心理,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的心理規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