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湘軍管理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610821
- 條形碼:9787519610821 ; 978-7-5196-1082-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湘軍管理課 本書特色
風云際會,如何選士人、領山農,建立一個新組織? 吏治混沌,如何重管理、善使用,樹立一種新導向? 西風東漸,如何引進來、走出去,開創一方新格局? 管理是一門大學問,歷史會給我們有益的啟發。晚清亂局,湘軍崛起,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鼎盛時期更有“西至四川東到海,地方大員盡出湘系”的說法,這其中自有一套它獨特的生存哲學和管理邏輯,尤其以湘軍領袖曾國藩為代表。對此,本書抽絲剝繭,織成體系,給讀者一個較為系統的呈現。這也是作者創作此書的初衷。
湘軍管理課 內容簡介
晚清亂局,湘軍崛起,必有一套它自己的生存哲學和管理邏輯。本書立足當時的歷史背景,以湘軍的誕生、發展和落幕為時空主線,通過系統梳理其在革新組織、凝聚班子、選人用人、人才培育、管理激勵、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做法,其中尤以湘軍領袖曾國藩的主張與實踐為代表,充分展示湘軍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給予今人的啟發。 本書深入淺出,資料翔實,寫作扎實,可讀性強,是一本可供黨政干部、企業管理者、歷史愛好者等參考的業余讀物。
湘軍管理課 目錄
組織建設篇
—— 湘軍的誕生、發展與落幕
**章 創新組織形式
一、問題導向:清軍是一只“紙老虎” │ 003
二、與時俱進:湘軍是一幫“臨時工” │ 011
三、影響深遠:給大清實施“安樂死” │ 020
第二章 處理外部關系
一、對清廷:擺正位置 │ 031
二、對地方:和平共處 │ 042
三、對列強:為我所用 │ 047
第三章 凝聚領導班子
一、精誠合作 │ 055
二、求同存異 │ 059
三、維護權威 │ 066
第四章 抓實隊伍管理
一、訓與練雙管齊下 │ 077
二、糧與餉不可或缺 │ 085
三、得與失盡在人心 │ 093
第五章 優化戰略戰術
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 105
二、揚長避短,比較優勢 │ 109
三、以靜制動,反客為主 │ 114
軍政干部篇
——干部選、育、管、用的實踐邏輯
第六章 廣收:以天下為籠
一、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 129
二、廣泛搜求,不得不休 │ 137
三、認真甄選,全面考察 │ 142
第七章 勤教:感化于無形
一、以身作則 │ 157
二、因材施教 │ 168
三、春風化雨 │ 176
第八章 嚴繩:樹吏治新風
一、管好工作人員 │ 191
二、去除害群之馬 │ 196
三、與下屬打成一片 │ 203
四、給州縣樹立規范 │ 206
五、異地任職展身手 │ 213
第九章 慎用:立干事導向
一、堅持人崗相適 │ 225
二、以實績論英雄 │ 231
三、滿足干部成長需要 │ 235
四、建立負面問題清單 │ 241
專業人才篇
——對文學、洋務、外交人才的培養與影響
第十章 引領文學人才振興
一、思想:領時代風騷 │ 253
二、寫作:擎文壇大旗 │ 258
三、傳承:創桐城中興 │ 262
第十一章 開啟洋務人才新局
一、興洋務:把理論變實踐 │ 271
二、引進來:助推西學東漸 │ 279
三、送出去:開啟留學風潮 │ 285
第十二章 確立外交人才宗旨
一、影響近代外交走向 │ 295
二、培養一批外交人才 │ 305
參考文獻 │ 316
后 記 │ 321
湘軍管理課 節選
**章 創新組織形式 文正以團練始,不以團練終,且幸其改圖之速,所以能成殄寇之奇功,擴勇營之規制也!Ω3 一、問題導向:清軍是一只“紙老虎” (一) 歷史充滿了巧合。 咸豐二年(1852年)六月二十四,曾國藩奉命離開京城,一直向南,赴江西擔任鄉試正考官。他以為這就是一次普通的出差,像之前去四川一樣,判判卷子,點點舉人,見見官員、門生,輕松加愉快。但他沒想到,此次一別,便是十七年。這十七年,徹底改變了曾國藩的人生軌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軌跡。這要從兩個變故說起—— 一個小變故,是曾母去世。 當曾國藩行至安徽小池驛時,突然接到母親江氏去世的消息,他立刻改服奔喪,請旨回家丁憂,就是守孝。清代承襲前制,以忠孝治國,官員父母去世,必須離職回家,持喪三年,除非皇帝下詔讓你“奪情”“起復”。丁憂制度由來已久,表面上看,為的是使人子得盡孝思;但在背后,統治者卻有另一番考量:防止文臣武將勢力做大?滴醵哪辏1685年)上諭:武官久任非善事,在昔唐朝藩鎮驕蹇跋扈,皆由久典兵之權故耳。丁憂之例既定,自不致久任矣。 一個大變故,是太平軍興。 咸豐新帝登基不久,洪秀全等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事,聚眾達兩萬多人,并攻占永安州,分封諸王,建立初期的官制、軍制。清廷調兵遣將,圍追堵截,不僅沒把太平軍消滅在萌芽狀態,后者反而更加壯大,人數猛增至二十萬人。次年四月,太平軍離開廣西進入兩湖地面,連克道州、郴州、岳州、武昌,軍隊裹挾著軍屬已經達到五十多萬人,號稱“雄兵百萬”。然后,順長江而下,直取安慶、江寧。咸豐三年春,將江寧改稱天京,正式定都。短短三年的時間,太平軍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大片國土,成為盤踞長江中下游流域的軍政集團,徹底扯下了清廷的“遮羞布”,也戳破了清軍這只“紙老虎”。 (二) 清朝的正規軍隊分兩部分,八旗兵和綠營兵,稱為“經制兵”。其中,八旗兵是清廷創業的本錢,包括滿族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漢軍八旗,實際上有二十四旗。綠營兵,是清兵入關后改編和新招的漢人部隊,主體是明軍。因為用的是綠旗,所以叫綠營。 八旗兵曾經也是一支虎狼之師。順治元年(1644年),踏平山海關,入主中原,相繼征服了地方上的農民反抗勢力和偏安一隅的南明政權,“又平三藩,平準噶爾,平青海,平回部,平哈薩克、布魯特、敖罕、巴達克、愛烏罕,平西藏、廓爾喀,平大小金川,平苗,平白蓮教、天理教,平喀什噶爾,出師十數,皆用旗營,以親王貝勒或滿大臣督軍”。雖此話有些絕對,但較早時期的八旗確實是一支善戰敢戰的軍隊。如雍正九年(1731年),在和通泊戰役中清軍慘敗,但是四千老滿洲八旗兵仍能死戰不退,直到彈盡糧絕、人困馬乏,才被數倍于己的準噶爾騎兵沖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黑水營戰役中,清軍八旗健銳營八百勇士突破上萬敵軍的重圍,浮水撤回大營。 然而,八旗兵有一個先天的弱點——兵員太少。 八旗兵力歷來被視為機密,精確數字難以掌握。咸豐元年,曾國藩在《議汰兵疏》中提到八旗兵員約為二十五萬人。魏源在《圣武記》里則說約為二十萬人,現在一般采用這個數字。 二三十萬人的兵力,一半稍強,用于戍衛京師,一半稍弱,駐扎在各省及邊疆重點城市,由將軍、都統等管理,不受地方督撫節制,直接聽命于皇帝,可以看作是垂直管理的中央軍。他們平時駐屯于滿城,作為征服者的象征性存在,主要功能是監視綠營和當地群眾,防止造反。以湖廣總督轄區(主要管轄湖南、湖北)舉例,八旗只在武昌設荊州將軍,駐扎五千七百兵力。 平定三番叛亂時,八旗軍疲態盡顯。至嘉慶年間,鎮壓白蓮教起義主要靠的是綠營,以及少部分的鄉勇。至道光、咸豐年間,鎮壓太平軍主要靠的是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勢力,八旗和綠營都已經指望不上。 相對于兵員太少這一先天弱點,后天的弱點則更為致命——腐化墮落。 清軍入關后尚未占領全中國,八旗兵墮落的苗頭已經顯現。順治十六年,清軍與鄭成功爭奪南京,八旗兵不敢一戰,以綠營擊潰鄭軍于儀鳳門、鐘阜門外。事實上,統治者視八旗兵為命根子,對綠營沖鋒、八旗后進的現象,自然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清政府對旗人實行“包養”政策,規定旗人只能參軍、做官,不得從工、從農、從商。旗人生來就由財政供養,成年后還“包分配”。另外,中原文化生活肯定比滿洲關外要豐富得多,所以旗人亂花迷眼,養尊處優,好逸惡勞的風氣愈演愈烈。男丁打茶圍、喝花酒、聽戲、賭博、斗雞、斗蛐蛐、放風箏、泡茶館,花樣百出,玩物喪志。 游戲之風彌漫,*直接的后果是武功廢弛。 乾隆十二年,為鎮壓云南土司叛亂,專門從八旗軍中遴選一千名精銳中的精銳,苦練架梯蹬樓技藝。戰事結束后,轉設健銳營,駐扎香山腳下,相當于現在的特種兵。但到了嘉慶時期,健銳營已經“不習勞苦,不受約束,征剿多不得力。距達州七十里之地,行二日方至”。就連*擅長的蹬樓訓練,也變成了從容蹬樓,不比今天的攀巖游戲激烈。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嘉慶帝說起當年陪同父皇觀看士兵操演時的經歷,士兵射箭虛發、騎馬墮地,怎一個“垮”字了得: 朕于甲辰年隨駕南巡至杭,營武騎射皆所目睹。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當時以為笑談,此數年來果能精練乎? 旗人不思技藝,官方不得不降低武舉考試的標準,騎射不行,就改步射,箭靶太遠,就把目標拉近。即使如此,仍然有許多八旗子弟因臂力不夠,亂射一通,幾近傷人,或者干脆報稱“近視”而棄考。光緒朝時,怡親王溥靜覺得每日佩戴重刀實在累贅,所以經他發明改造,刀鞘里沒有刀只有刀把兒,掛在身上大感輕便。由此可見,八旗尚武精神已蕩然無存。 軍紀之散漫,也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愛新覺羅·昭梿在《嘯亭雜錄》中記載,京城有的守衛禁軍,“每夏日當值宿者,長衫羽扇,喧嘩嬉笑”,圓明園各門前侍衛“乃竟日裸體酣臥宮門之外”,遇有大臣訓斥,侍衛卻滿不在乎。 嘉慶八年閏二月,皇帝在順貞門外遇刺,百余人的侍衛部隊,只有定親王綿恩等幾人上前護駕,其余均不知所措,呆若木雞!道光朝大臣黃爵滋在奏章中描述了八旗兵曠工閑游的場景: 近見有三五成群,手提雀籠雀架,終日閑游,甚或相聚賭博。問起名色,則皆為巡城披甲,而實未曾當班,不過雇人領替,點綴了事。 平時吊兒郎當,戰時必然畏戰退縮。平定三藩叛亂時,大將軍勒爾錦奉命討伐,駐兵荊州,劃江為界,逡巡不前。其貝勒尚善、察尼等奉命進攻岳州,動輒以戰船不備、風向不對來推諉,聞聽退軍,則三軍歡聲如雷。堵截太平軍時,首席軍機大臣賽尚阿消極避戰,太平軍圍長沙,他躲在湘潭,太平軍攻武昌,他逗留湖南。
湘軍管理課 作者簡介
楚門,原名魏春杰,中共黨員,文學學士、管理學碩士,現居山東東營,就職于市直某機關。 個人微博:作者楚門。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