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胡安良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5062662
- 條形碼:9787225062662 ; 978-7-225-0626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胡安良文集 內容簡介
《胡安良文集》內容包括:傳統文化與國學、治國之道、修身之道、教育之道、交友之道、常態適然、守住根本、莊周夢蝶、存道尊生、抱甕老者與數碼青年等。
胡安良文集 目錄
傳統文化與國學
治國之道
修身之道
教育之道
交友之道
下篇
“技進乎道”與世情
莊子“外化而內不化”的處事原則
鏤月裁云話“煉字”
用幽默來滋潤生活
“曲則全”思維與柔性表達
莊子幽默風格成因論
常態適然
守住根本
莊周夢蝶
存道尊生
抱甕老者與數碼青年
善惡相生
“得心應手”與現代勞模的創造性火花
常從疑處悟書香
胡安良文集 節選
孔子原來打算把身后之事委托給子貢、子路、顏回三人,如果他們手足肱支,同心協力就可實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興周禮之絕業,未料顏回竟先期而去,這豈不令孔子感慨心酸,悲號仰天:天難道要拋棄我嗎? 古時有五尊:“天地君親師”。老師被列入與天、地、君、父等同之列,所以舊時拜師都要行跪拜之禮,對老師極為尊崇。目前有人提出,在傳統教育背景下,師生關系是主從型的,體現著師道尊嚴。教師的形象總是可敬可畏、不可侵犯、不易親近的。但現代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創新和思考型人才,必然需要構建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讓師生們打成一片,拉近彼此的距離。這應該是教育思想的現代化理念。 老師有可能被尊敬,也并非不可能被怨恨。這就要看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學習是否有真正的幫助。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給學生解決疑難,對學生的成長漠然視之,學生能不怨恨老師嗎? 自古以來,教師在社會上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然而,在市場經濟沖擊下,隨著商業化意識的增強和各種潛規則的橫行,一些教師師德下滑成為可怕的事實。于是,教師的社會形象不斷被損毀,而社會地位也是每況愈下。 這里就有一例:河南省信陽市某中學一女學生課堂違紀,突發聲響,男老師規訓,女生回罵,進而引發男老師和女學生互毆。 在理想的圖景里,師生關系是在權利平等、地位均等的基礎上教學相長。然而,在人際關系干燥化的轉型時期,師生之間的摩擦、糾紛和沖突頻繁。作為社會互動失衡的產物,“師生互毆”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當下不良社會心態的一個縮影。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對學生動輒憤咤,是教師情緒失控的表現。一個對本身引導能力自信的人,不會聲色俱厲地開展“激情教育”。“師生互毆”的冷峭與冰檗,并不是師生在體力上的較量,而是雙方在權利上的失衡。 在“一切為了學生”的口號下,少數教師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訓斥與懲罰。不論是將教育暴力的性質模糊化,還是將“嚴師出高徒”的行為崇高化,都難以遮蔽強蠻管理的客觀事實。 作為當下一種不良的社會心態,暴力在本質上是為了炫耀武力。暴戾情緒的彌漫,讓人們仿佛置身于原始的叢林社會,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暴力的受害者。當老師和學生都對彼此失去了基本的尊重、信任和認同,當雙方都對規則意識缺乏應有的敬畏,“用拳頭說話”就成了一種意氣之爭、利益博弈的手段。 法國作家司湯達曾說:“只要一輕率,人就會變得糊涂”。這名男老師的輕率與糊涂,就在于缺乏堅定的教育信仰和人生追求。從工具理性上講,高高在上、簡單粗暴、強力控制的“暴力育人”,固然嚇眉唬眼,對學生進行了懲罰,還能起到“殺雞做猴”的示范作用。可是,從價值理性上講.“師生互毆”背離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初衷,起不到“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未來的希望”的作用。 三、因材施教 針對受教者材質的不同,要施以不同的教育。程頤、朱熹都說:“孔子教人,因材施教。” 有人說孔子的教育方針是“學而優則仕”。讀好了書就可以做官。因而指責孔子宣揚“讀書做官論”。他經常向學生灌輸讀書做官的思想,鼓勵、推薦他們去做官。這是由于忽視詞義的時代色彩而造成的誤解。在《論語》的寫作年代,“優”的基本詞義是“有余”,不是“優良”,“仕”的古義是“做事”,不是“做官”。因此“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正確解釋是:“做事了,有余力要去學習;學習了,有余力要去做事。” 其實,直接提出學習是為了做官的,是《學記》:“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在開學時就提醒學生,學習是為了做官,管理國事。 孔子的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各從其志,做官只是一個重要選項。孔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設教。孔門弟子分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言語和政事實是同一事。所謂言語,是指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外交活動。文學殿四科之末,側重在書本方面的學問。可見孔子教學生,注重在德行、言語、政事三科。德行一科,并不排斥言語、政事,只是強調不急求獲得職位,不茍且依附,被權貴者所收容接納。雖然本身抱有從政才能,但沒有施展抱負的正當機會與環境,便不輕求從政。 孔子門下人才聚集,他們來自各個不同的地區,年齡、出身和性格也各不相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曾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關于這七十余人的事跡。《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雖有記載,但頗為簡略,有的僅存姓名。《論語》中關于這些孔門弟子的言行雖也有一些,卻大抵也只集中于少數人物。因此七十子中有根有苗的不過二十人左右。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