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左翼的流亡——東北流亡作家的革命情節與家國情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361510
- 條形碼:9787531361510 ; 978-7-5313-615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左翼的流亡——東北流亡作家的革命情節與家國情懷 內容簡介
從文學層面來看,東北流亡文人流亡書寫具有深厚的文學史價值。東北流亡文人的流亡書寫是對特定歷史時期的獨特心靈體驗的鏡像表現,對抗戰時期東北流亡文人的生存環境與當時社會環境具有還原作用。一直以來,學界對東北流亡文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東北作家群”這一層面的研究,研究“東北作家群”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性,但本書的《抗戰時期東北流亡文人的流亡體驗與流亡書寫》(1931-1945)超出了現有的對“東北作家群”的研究,以東北文人特定歷史時期的流亡經歷作為切入視角,重新審視東北流亡文人的流亡書寫。中國的流亡文學一直存在,但近現代的流亡文學鮮有系統而全面的整理,東北流亡文學就是中國現代流亡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書通過對東北流亡文人的流亡體驗與流亡書寫進行研究,以期為東北流亡文學的研究獻出一份力量。 從文化層面來看,東北流亡文人的流亡書寫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東北流亡文人的流亡書寫中蘊含著紅色文化基因,他們的流亡書寫中有大量文字實際上是對東北地區地域景觀、文化、民俗與傳統的再現,他們在作品中對故鄉的每一次回望都飽含著對黑土地文化的熱切懷念或冷靜審視,因此,東北流亡文人書寫超出了一般的地域性文學書寫現象,它實現了地域性、民族性的統一,體現出了東北流亡文人身上的抗爭精神與英雄意識。除此之外,東北流亡文人書寫中的愛國性本身就蘊含著紅色文化基因,傳承好紅色文化基因,凝聚奮斗的偉大力量,就有助于培養東北地區人民的文化自信,找到振興東北的精神內核,從而將精神力量轉化為改變世界的力量,創造出新時代的光輝業績。 從跨學科研究的角度來看,東北流亡文人的流亡書寫實際上也是關內文化與關外文化的一次碰撞融合。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國家,在當下人口流動的大形勢下也面臨著不同類型的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問題,從東北流亡文人的流亡體驗與書寫中我們可以洞悉到流動中的社會群體,在不同維度上所產生的社會認同的原因、背景以及造成的影響,比如民族認同、性別認同、階級認同等內容,從而為研究認同危機、認同重建提供經驗。本書也將跨學科研究的方法應用到了對于“抗戰時期東北流亡文人的流亡體驗和流亡書寫”的研究中來,將現代心理學理論(如“動機-沖突”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等)引入東北流亡文人流亡體驗的分析與研究當中,結合一手文獻資料,對東北流亡文人的流亡體驗與心態進行研究,豐富現有的對東北流亡文人進行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后一點是對文學“親歷現場”精神的提倡,對東北流亡文人書寫中的優缺點進行反思,提倡文人的實踐精神,當代文學作者要跟東北流亡文人一樣,從自己的真實體驗出發,聯系時代,感受環境,講好東北故事,做東北文化的傳述者。
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左翼的流亡——東北流亡作家的革命情節與家國情懷 目錄
**章 流離之音因何而生:東北流亡文人流亡書寫生成語境
第二章 東北流亡文人的坎坷流途與身份危機
第三章 流亡體驗與精神指向:從“棄兒”之痛走向新生巨人之喜
第四章 流亡路上殊章始成:東北流亡文人獨特的書寫內容
第五章 關于東北流亡文人流亡書寫的反思
結語
參考文獻
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左翼的流亡——東北流亡作家的革命情節與家國情懷 節選
《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左翼的流亡:東北流亡作家的革命情結與家國情懷》: (二)喚起雙重壓迫下的“準奴隸”:救亡式“啟蒙”意識 “啟蒙”是中國現代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新文化運動的本質就是企求中國現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一批新文化先驅人物集結在《新青年》的文化陣地上積極推進著思想啟蒙運動的開展,他們一方面抨擊文化專制、倡導思想自由,另一方面廣泛吸收和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在這種思想背景下,新文學的**個十年的文學創作充滿了理性批判的色彩,先進的新文學作家們以思想啟蒙為宗旨引領新文學創作。李澤厚在“救亡與啟蒙雙重變奏說”中提到“五四運動包含兩個性質不同的運動,一個是新文化運動,一個是學生愛國反帝運動”,在這里李澤厚便認為新文化運動側重于啟蒙向度,學生反帝愛國運動側重于救亡圖存的向度。如果說20世紀20年代還是啟蒙與救亡齊頭并進,那么到了30年代,思想界發生變化,文學主潮也隨著社會變革變得空前政治化,從整體上來看,“救亡”是壓倒了“啟蒙”的,但實際上“啟蒙”只是換了面目存在,在東北流亡文人筆下,啟蒙意識依然高漲,但這種啟蒙與“新文化運動”之后的啟蒙有一定區別,這是一種救亡式“啟蒙”意識,東北流亡文人想要實現的“啟蒙”不僅是要把自己還給自己,自己征服自己,他們還要打破封建統治者與殖民者投下的枷鎖,解放全民族。 東北流亡文人的救亡式啟蒙意識與他們的階級立場和反抗精神是分不開的,主要是源自于:一是東北流亡文人身上或多或少地都帶有“左翼”標識,他們要么是“左翼”的成員,要么是在“左翼”的影響下成長起來、進行創作的,這是他們流亡途中進行身份建構的一個帶有階級性的身份標識。二是流亡所賦予他們更深刻的思考能力,讓他們洞察社會與生活本質。三是他們流亡時期受到了精神導師魯迅的巨大影響。東北流亡文人有很強烈的自由意識,這種自由意識在流亡途中越來越明顯,寧愿餓死,也不愿意留在敵人的爪牙下做沒有靈魂的幸存者。蕭軍大聲疾呼著:“我要戀愛!我也要祖國的自由!”而流亡本身就是掌握自身自由的一種體現,這充分說明了東北流亡文人思想觀念中具有啟蒙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解放自己的內心,但這種啟蒙又時刻與祖國相連,與民族相連,“敢于和能夠闖進明知是痛苦的陣,殺出來,再殺進去……這樣才是自己的主人——征服痛苦的王”。這是蕭軍的觀點,他迎向痛苦的流亡,要做自己的主人,但走出東北,他們發現:在敵人鐵蹄下的故鄉,有罪惡,有不平,有壓迫,有死亡,有盈街的乞丐和漫天的哭聲……而祖國的關內地區竟然也一樣,在美麗的大都市中,依舊有人做牛做馬,有人拖人。于是蕭軍發問:“這就是合理的社會嗎?這就是我的祖國,我的母親!”流亡的遭遇深深地刺痛了東北流亡文人的內心,于是他們迫切想要讓更多的人醒悟過來。蕭軍的《八月的鄉村》以及蕭紅的《生死場》都屬于魯迅編輯的“奴隸叢書”系列,當時魯迅為了使蕭紅、蕭軍等青年作家能夠走上文壇,不被埋沒,擬定了一個名為“奴隸社”的社團,取的即是《國際歌》中“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這一句的含義,意在喚起眾多處于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壓迫下的奴隸與“準奴隸”反抗這不公平、不合理的世界。《生死場》出版還刊著“只有戰斗才能解脫奴隸的命運”,這跟蕭紅、蕭軍等一眾東北流亡文人的啟蒙思想是契合的。 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也是這樣一部具有啟蒙意識的長篇佳作,主人公丁寧的憂郁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都是因為他走出關外所受到的啟蒙而變得強烈起來。雖然端木在文末強調,丁寧并不等同于他本人,但實際上丁寧的成長之路正是一個青年時期的東北流亡文人所經歷的成長之路。如果說憂郁根源于遼闊悵惘的科爾沁旗草原,那么他作品中的啟蒙色彩卻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漫長的流亡之路上形成的。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