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文化與傳播十五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2053634
- 條形碼:9787312053634 ; 978-7-312-05363-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與傳播十五講 內容簡介
本書系“普通高校文化與傳播類專業系列教材”之一,側重從文化與傳播的基本理論素養方面構建“文化與傳播”的知識體系。除“緒論”“結語”外,全書共分五編十五講,以文化的邏輯結構為主線,以時間軸為內在線索選擇具體話題,汲取文學、歷史學、哲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理論,注重地域特色,從不同維度對研究框架進行延伸拓展,形成了“物質文化與科技傳播”“制度文化與倫理傳播”“精神文化與思想傳播”“審美文化與藝術傳播”“地方文化與民俗傳播”五大版塊。聚焦“文化”與“傳播”兩個關鍵詞,探尋二者的內在聯系,將中外文化對照并融合文化理論與傳播理論,以文化視野觀照傳播活動,以傳播視角聚焦文化現象,以歷史眼光分析媒介發展。本書適用于作為各類院校新聞傳播學專業的教材,也適合作為其他專業的通識類教材,以及對文化與傳播問題感興趣的讀者。
文化與傳播十五講 目錄
緒論 作為文化的傳播:人、媒介與社會關系的形上之思
一、人的媒介與媒介的人:以人的傳播實踐為本的文化理念
二、媒介技術與文化:思想被賦以輕快特質的路徑
三、媒介形式與傳播內容:“內容為王”的踐行策略
四、媒介社會與文化共生:傳播話語權的選擇與建構
**編 物質文化與科技傳播
引言 中西物質文化的技術元素
**講 四大發明:中國古代科技傳播的文化意義
**節 傳播的儀式觀與科技傳播的理論啟示
第二節 四大發明傳播主體的圈層節點及文化認同
一、科技傳播的“多元主體”及圈層節點
二、四大發明的提出者及文化認同
第三節 四大發明傳播的歷史剪影與符號隱喻
一、四大發明傳播的歷史剪影
二、四大發明的符號隱喻與文化表達
第四節 四大發明傳播的文化意義與影響
一、信息傳播與有效溝通
二、教育輸送與知識普及
三、商業繁盛與文化發展
四、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通
五、政治教化與文化統一
第二講 工業革命:西方近代技術傳播的觀念變革
**節 起源:另一種角度的“李約瑟之謎”
第二節 歷程:從科學啟蒙到技術創新
一、從改變歷史的眺望說起
二、笛卡兒與科學方法論
三、牛頓與機械論的確立
第三節 本質:飛躍“馬爾薩斯陷阱”的技術革命
一、瓦特的雙重貢獻
二、工業革命的本質是動力革命
第四節 啟示: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化
第三講 智媒時代:人類現代認知迭代的技術升級
**節 “第三次浪潮”沖擊“后工業社會”
第二節 網絡社會的崛起
第三節 萬物皆媒的數字化生存
第二編 制度文化與倫理傳播
引言 中西制度文化的倫理指向
第四講 “教化”傳播:中華禮樂制度及孔子文化傳播實踐
**節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教化”傳播的制度保障及旨趣
一、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
二、傳播渠道的基本格局
三、傳播方法的類型體系
四、傳播效果的新民目標
第二節 好學、修德與弘道:傳播主體的身份界定
一、敏而好學、溫故知新:傳播者的知識素養
二、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傳播者的道德修養意識
三、人能弘道,言傳身教:傳播者的媒介意識
第三節 游說、教學、修書與雅言:人之延伸的媒介品質
第四節 播知育德:成人之美的傳播內容
一、言必有中的意圖傳播
二、知德并舉的品質傳播
三、盡善盡美的人格傳播
第五節 循循然善誘人:直面受眾的傳播方式
一、述而不作:秉承傳統的文化勸服
二、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傳播態度
三、因材施教:尊重差異的溝通之道
四、不失人亦不失言:舉一反三的交流之法
第五講 “凈化”傳播:西方宗教制度及主體德性二元結構
**節 儀式中的美德:“凈化”傳播的宗教底色及倫理指向
一、“凈化”傳播的儀式規則
二、“凈化”傳播的多維內涵
三、“凈化”傳播的二元人性
第二節 “獅身人面”像的靈與肉沖突:信息主體生命體征的文化象征
第三節 “萬物尺度”的人與神屬性:信息主體話語權利的角色啟示
第四節 “靈魂說”的善惡對立結構:信息主體德性內涵的多維建構
第五節 “說謊悖論”的誠與偽之辯:信息主體真誠義務的社會責任
第六講 制度交流:中華文化演進、傳播及世界秩序重塑
**節 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特點
一、時空格局:源遠流長,東西輝映
二、對外傳播:如銀瀉地,立體傳播
三、吸收轉化:內核外緣,相得益彰
四、交流效應:回饋揚厲,青勝于藍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近代化歷程
一、從“憂器”到“變器”:物質層面的變革
二、從“憂法”到“變法”:制度層面的改革
三、從“憂民”到“變道”:思想層面的革新
第三節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價值
一、文明交流,實現文化振興的新主張
二、文明對話,破解全球問題的新責任
三、文明承傳,重塑世界秩序的新認同
第三編 精神文化與思想傳播
引言 中西精神文化的傳播智慧
第七講 天人合一:中國古代傳播觀念的哲學根基
**節 “天人本無二”之“道”論:“信息”的本體意涵
一、“天人合一”觀念的“道”論
二、“道”之信息的哲學依據
三、信息之“道”的文化特色
第二節 “俯仰天地間”之“人”論:傳一受者的道德自覺
一、“究天人之際”的“傳一受”互動身份
二、“通古今之變”的“道一人”一體角色
三、“成一家之言”的“知一行”合一意識
第三節 “易以道陰陽”之“象”論:“媒介”的民族特征
一、“為陽語陰,媒介事”:媒介的關系哲學
二、“陰陽天道,象之成”:媒介的象數思維
三、“易有四象,所以示”:媒介的體悟功能
第八講 天人相分:西方古代傳播學的思想基礎
**節 二元對立思維的理念論:信息存在的本體依據
一、“我的道”:“兩個世界”的信息存在論
二、“我的理”:“雙重真理”的信息本質論
三、“我的話”:“二元標準(話語)”的信息信仰論
第二節 物質與精神的二重性:“世界如何成為可能”的媒介學思
文化與傳播十五講 作者簡介
楊柏嶺,二級教授,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會理事、中國詞學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詞學研究、中國美學、中國文藝與文化。 張泉泉,博士,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媒介文化等。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持省級課程多項。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